白堊紀世界與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那時候的氣候更加溫暖,人們普遍認為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明顯高於現在的30%;此外,那時的地球兩極沒有永久冰層,反而是涼爽的溫帶氣候,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潮溼的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數百萬噸的灰塵和汙垢立即被推入大氣層,塵埃落定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經歷了長達10年的毀滅性冬天;在此期間,到達地面的陽光熱量減半,使得大多數植物和浮遊生物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許多直接依賴陽光的物種在一年內便死亡了,這也間接影響依靠它們維持生命的任何物種的命運。最近的研究發現還表明,該撞擊是導致大量硫釋放到大氣中的主要原因,形成酸雨將變得輕而易舉,隨著酸雨對全球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破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
在撞擊後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氣中的塵埃逐步沉澱,地球的大氣層終於有機會再次穩定下來,最終氣候開始變暖,為生命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利基。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為恐龍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它也為其他物種創造了許多新的發展契機,很快哺乳動物便成了陸地上的優勢物種。
雖然哺乳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了大約1.5億年,但它們多數個體非常小,它們在大規模滅絕後的新生代時期,種類繁多,但是這一景象並沒有一直延續至今天。在恐龍滅絕之後,陸地動物中唯一的倖存者便是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今天存在的大多數哺乳動物屬,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56至3400萬年之間的始新世時期,大多數現代動物的最直接祖先逐步出現,並開始呈現出統治地球的態勢,但是哺乳動物並不是唯一能夠取代恐龍的大型生物,它們同樣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對30英尺長的泰坦蟒和6英尺長的淡水碳龜以及史前巨蜥,唯一的出路便是逃,它們帶來的威脅並不比恐龍小到哪裡去。
難以想像面對這三種巨大威脅,小型哺乳動物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些甚至和人類祖先遭遇過,淡水碳龜大家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