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建立了相對時空觀,指出了時間擁有鍾慢效應,物體運動速度會改變它。當一個人以光速飛行,地球上的時間也會發生變化。
在經典物理學建立起來之前,科學家還在思考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直到牛頓出現,建立了絕對時空觀,世界的本質才有了個輪廓。絕對時空觀嚴格定義了時間和空間,也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在它的限制下,世界萬物的運動才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愛因斯坦卻說絕對時空觀是錯誤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而言的,並非一成不變。
狹義相對論指出了物體的速度將影響時間的流逝,時間概念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為的是計量物體的變化。時間也離不開空間,物體存在於空間中,沒了空間,時間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鍾慢效應是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的推論,愛因斯坦提出來的時候,被科學家們嘲笑了好長一段時間,認為時間膨脹理論就是個笑話。隨後愛因斯坦拿出了慣性系,這是專門用來構建勻速理想運動的工具。
在進入實驗之前,先問下大家能不能區分時間變慢的意思?生活中的時間變慢可以用鐘錶直接描述,物理範疇內的時間變慢,說的是流逝速度變化了。
除了慣性系,我們還需要一個放射性衰變粒子時鐘,這種時鐘在理想狀態下可以做到精準計量時間的流逝速度。用物理手段將其加速,再觀察裡面的粒子,你會發現它的衰變沒有完成。高速運動幹擾了衰變過程,原本的衰變時間是10秒鐘,現在被改變了,衰變期將由運動速度來決定。
也不用質疑理論的真實性,科學界早就蓋棺定論了。
說完了鍾慢效應,下面的內容你就能理解了。愛因斯坦在1905年時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指出光速是不可打破的極限,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有什麼限制條件,也不管你使用的是什麼慣性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那問題來了,一個人以光速飛行5秒鐘,回到地球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思想實驗就是這樣,不要考慮它能不能完成,我們直接考慮它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很明顯,光速飛行時,這個人感受到的時間和別人不一樣了。
鍾慢效應出現,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這個人已經成了永恆,時間歸零。我們再換一個參考系,用地球上的時間來計量,得出的結果是時間過去了上萬年。如果他能夠回到地球,他的年齡能夠當地球上所有人的老祖宗,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最為合適。那他有沒有可能會穿越回過去?
穿越幾乎不可能發生,除非他的速度突破了光速,打破光速不變原理,實現時間倒流。但是時間倒流的程度沒辦法控制,說不定他會穿越回恐龍時期。
超光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光速不變原理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樣,都是宇宙物質運動的鐵律。在2011年時,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團隊宣稱他們觀測到了超光速粒子,沒多久,他們又說中微子可以達到超光速狀態。消息一傳出來,信奉相對論的科學家就說他們的觀測結果是錯誤的,有質量的物質不可能達到超光速。
直到2012年,他們才承認觀測結果有誤差存在,中微子只是逼近光速,還沒有實現超越。視相對論為真理的科學家總算鬆了口氣,如果宇宙速度極限法則被打破,怕是我們的科學理論都要改寫。
未來想要尋找超光速,還得從空間結構出發,利用不同維度的空間「抄近道」,超光速就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