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穴——精氣四溢通陰陽!

2020-11-29 百年養生

「頭項尋列缺」是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頭部頭面頸項部的疾病,列缺屬肺,咽喉、食道、氣管都屬於肺系,所以它可以治療咳嗽、感冒、哮喘、慢性咽炎、梅核氣、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等肺系疾病。「肺主皮毛」,此穴還可以治療皮膚方面的疾病,如調節汗腺功能、治療汗症。列缺穴絡大腸經,大腸經走肩部,其分支從鎖骨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過下齒,因此可以治療頭痛、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牙痛、頸項痛、落枕、肩周炎等病症。

「顛高之上,唯風可到」。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多,此患者形滿肢肥,腹部肥胖而鬆軟,屬痰溼體質,因肝風夾痰蒙蔽清竅而頭痛眩暈不止,列缺穴通調肺氣,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金氣斂降,則肝木之氣生發正常,升降和順則邪氣自除。

列缺穴,通任脈,也可以治療生殖系統的疾病疾病,如痛經、不孕不育、急性前列腺炎、白帶異常等等,《經穴探源》裡說:「白帶為肺之液所化,是肺液在任脈的表現。肺陰有餘則白帶清稀量多,肺陰不足則帶下見黃少味重。以此穴治療白帶異常、肺陰有餘,白帶清稀量多急瀉本穴。肺陰不足,帶下黃少味重急補本穴,常獲奇效。我們不會用針,但可以借鑑針刺的手法裡迎隨補瀉的手法來按摩穴位。所謂迎隨,即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刺入者為隨,為補法。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為迎,為瀉法。

手太陰肺經是從胸前的中府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前緣,目於大拇指的少商穴。如果是白帶清稀無味而量多者,我們逆著大太陰經的走向,即從手指向手臂方向,推按列缺穴;如果是黃帶量不多,而異味重者,就從手臂向手指方向推按,也可起到補瀉的作用。此穴治療其他男女生殖泌尿系統疾病,也有較好的療效,大家不妨試試看。在坐公交車或者等人的時候揉按一下穴位,不僅打發了時間,還調理了身體,真是一舉兩得。

相關焦點

  • 艾灸取穴之「五輸穴」應用五: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詳解!
    由於它們是經氣出入、陰陽交會、氣血交流之處所,因此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早在《黃帝內經》中,我們的古人就已經明確提出: 凡屬五運六氣升降失常而尚未發病者, 皆可取五輸穴預防之。可見五輸穴在艾灸治病和保健方面的重要性。在研究灸法的時候,必然離不開研究經絡,因為我們的穴位都是在經絡上面的,要研究經絡,不僅要研究經絡的循行路線,十二經五輸穴的結構與功能解析,更值得細究。
  • 艾灸八髎穴,全身氣血的總開關!
    在中醫理論裡,「氣」就是精氣,人體有一張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網」——經絡,「氣」就在經絡裡行走。氣與血相互依存——氣為血之帥,推動血運行;血為氣之母,為氣提供營養。打個比方,氣好比燃料,提供動力;血好比養料,提供營養。 也就是說,「氣血」就是精氣和血液共同對人體滋養能力的統稱。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穴位配伍,應該本乎陰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腹為陰,背為陽;裡為陰,表為陽。無論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陰陽失和;針灸治病,也總不離調和陰陽。若因正虛受風及下肢癱瘓、痿證的疾病,功用足三裡、三陰交二穴相配可有舒筋通痺、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功效。4.中脘—內關—足三裡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的交會穴。又稱太倉、中管。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的功效。內關為心包經的絡穴,其支脈走胸腹,別走手少陽三焦。補之,則能養心血,安心神,寧心定志,並且能通心陽,利水道,通瘀塞。
  • 肚臍是人體重要的養生要穴,經常灸,有以下5個好處!
    2.  3.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調整體質  經常艾灸肚臍能夠收斂人體的精、氣、神、津,調節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並且還能調整體質,使氣血調暢,  5.養生助顏,延年益壽  肚臍是人體強壯保健的要穴,可以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潤膚駐顏、緊緻肌膚,具有補脾腎、益精氣的作用,還能很好地用於神經衰弱和預防保健,可謂是人體一大保健穴位
  • 中國的宇宙源起學說:精氣學說|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究竟所指為何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陰陽來論氣,「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周易與管子中則稱氣為精氣或者精,「精氣為物」(《周易·繫辭上》);荀子則認為,氣是自然之氣。天地萬物事物生滅變化,是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造成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 照海穴——補腎又滋養,治療咽疾要穴!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具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的功用,可以用於治療慢性咽炎等咽喉疾病,還可用於治療胸悶、氣短、肩周炎、失眠、便秘,癲病以及月經不調等疾病。取穴時正坐垂足或仰臥位,於內深尖垂線與內踝下緣平線之交點略向下之凹陷處取穴。
  • 頭維穴: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的交匯處,所以它的主治有兩經共通
    紅點點的就是頭維穴了它也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胃經在頭面部是這樣走的,從眼睛開始直直的往下,到了下巴處就往後走,到頰車穴哪裡,開始往上走,經過下關、頭維這些穴位。具體位置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 會陰穴,一穴開,百穴開
    原標題:會陰穴,一穴開,百穴開 【太極】 編輯 | 鹿鳴 「 在人體密處有一個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稱會陰穴、陰蹺穴、生死竅、海底輪等。經解剖,在球海綿體的中央,有會陰淺和深橫肌;內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的分支。除了解剖學提供的有關知識外,海底還蘊藏著人體的許多奧秘,歷來為密宗和道家所重視。
  • 艾灸解壓三穴,調理氣血、釋放壓力!
    4、 導致陰陽失衡,臟腑器官受損。重壓之下,情緒容易失控,會對我們的臟腑器官造成傷害,引發身體陰陽失衡。艾灸以下三個穴位,可以通過調理氣血運行,清腦寧神,緩解壓力大帶來的種種不適症狀,來釋放壓力,達到減壓解壓的目的:百會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發和增加體內的陽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
  • 冬養腎,藏陽氣保精氣
    冬養腎,藏陽氣保精氣  本期登場:京城名醫談吃療(摘自《孔令謙談:會吃才健康》化學工業出版社)孔令謙/編著  一些身體較弱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往往手腳發冷,喜熱怕冷,這就是陽氣不足導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力不足」。  冬季養生重要的是養腎防寒助「火力」。
  • 痔瘡,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
    出現痔瘡症狀時可以選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這幾個穴位。八髎穴之前的文章當中介紹過八髎穴,它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穴位按摩方法:刺激八髎穴可以用拇指先對八髎穴進行點按,時間大約10秒即可,然後鬆開,將掌根部位緊貼於骶部的八髎穴自上而下的進行揉擦,直至揉擦至尾骨的兩側,每次大約1-2分鐘。再按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側的八髎穴。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方寸丹田有宇宙,身似鼎爐自修煉。內外表裡氣相通,陰陽平衡心神安。經脈律動奏天音,陰陽五行自循環。五調角徵宮商羽,五臟五音流水線。十二經脈十二律,五穀精氣五味變。道法自然守綱紀,五味養生食為天。寒熱溼燥四季風,五味失調五色亂。治病治本治五氣,因果還報雙循環。
  •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
  • 二十四山葬法、排龍立穴訣
    穴宜高遷,深開金井,謂之黃金登水墓登砂是也。八、騎 龍:龍神盡處有突兀之結,案迫前砂,而穴露其氣不聚,後龍壘來,草蛇灰線,過脈分明,穴須退後高扦,取騎龍下,深井放棺,填補明堂,以全造化也。陰陽妙理, 人罕識之,一突情可兩穴,如麒麟 頭上品字是也。二十、就 飽:來龍氣緩,雖結珠塊,坡穴大小不均,小面有牙爪,緊密不成局段,大邊飽滿,而有分合玄微,可就飽處而扦之,廣開金井,深入其棺,墳城小壘,稗補小邊,取堂氣坦夷,雖曰就飽而不飽也。
  • 五俞穴的五行生剋制化和按時辨證取穴原理
    具體的說,如某經發生虛性疾病,就可以補本經的母穴,也可以補母經的母穴。又如某經發生實性病變,就可以瀉本經的子穴,也可以瀉子經的子穴。       這是因為五行的關係是「母能令子實,而子又能令母虛」,所以採用「補母瀉子」的方法,可以調整經氣的偏盛偏衰使之平衡,達到療疾去病的目的。
  • 陰陽學說(之三)
    以功能和部位特點概括臟腑的陰陽屬性:肝、心、脾、肺、腎五臟,總的功能特點是貯藏精氣,而沒有傳送飲食的作用,故主靜,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送並消化飲食,故主動,屬陽。因此,中醫學中有逕以陰、陽代稱臟腑的,如《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處陰、陽即指五臟和六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