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內沒有做成類似instagram這類主打圖片社交形態的產品?

2020-11-28 人人都是..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傾向於自我表達、趣味社交,他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對時尚和美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在這些需求的驅動下,國內會出現下一款類似ins的標榜為「即時分享美好生活瞬間」的產品嗎?

核心觀點:

以圖片為核心作為用戶表達動態、記錄生活的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存在真實的需求。

雖然微信微博在國內是絕大部分用戶分享圖片的首要選擇,但二者並沒有充分滿足用戶即時分享生活瞬間的欲望,二者在刺激普通用戶UGC創作方面也顯得有些不足。

同時,隨著更多年輕人開始傾向於自我表達、趣味社交以及國內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對時尚和美的訴求的趨勢下,國內需要一款類似ins的標榜為「即時分享美好生活瞬間」的產品來滿足這些不斷成長的需求。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將其拆分為以下五個遞進的問題,逐一分享:

  1. 先定義Instagram是什麼?產品形態是怎樣?
  2. ins取得了多大的成功?為何會成功?
  3. 圖片社交如何定義?在國內圖片社交產品的發展概況?
  4. 圖片社交在中國發展的受限因素?這個領域的需求還有沒有可能出現頭部產品?
  5. 如果需求尚未被充分滿足仍有很大待增長空間,有合適的方向/產品嗎?

問題一:Instagram是什麼?其產品形態是怎樣?

1. 產品定位

Instagram是於2010年10月發布一款運行在移動端的圖片社交app,其最早提供修圖和圖片分享功能,如今已演化為以圖片編輯和分享為主,輔之在線聊天、小視頻、直播等強互動玩法的社交產品。其產品宣傳語為:分享生活世界的美好途徑,快捷免費、充滿樂趣。

這是標紅的三個點注意一下:

一是2010年10月發布,這個時間有什麼意義呢?全球第一款智慧型手機iPhone是在2007年發布的,初代iPhone雖然整體上在手機領域開創了新天地,但由於很多方面如手機應用豐富度、拍攝能力等還很是粗糙,在民眾日常生活分享還沒有產生規模效應。但時間轉到2010年6月份,iPhone 4代出現了。

除了系統等各方面的優化外,其重點優化了拍攝功能。其解析度達到了940×640像素(當時已是全球最高水平),且屏幕材質採用了IPS/FFS液晶屏,在顯示效果上更具視覺衝擊力。其還內置了一枚5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並支持5倍數碼變焦、背側照明及觸控對焦和閃光燈功能,並創新性地加入了前置攝像頭的配置。

這一代手機才真正引發了全球的蘋果機潮流,更在民眾日常娛樂生活方面引爆了流行,當然更點燃了美國用戶們拍照分享的需求。而恰巧,在同一年,Pinterest和Instagram都在前後誕生了,美國正式進入隨時隨處的圖片分享時代。

二是運行在移動端的環境,這得利於iPhone 4代對其拍攝能力的改造,ins也就自然成為吃到了美國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移動APP。但實際上,ins佔到的便宜還有pc端已存在多年的圖片分享網站對美國用戶分享圖片意識的教育。

在PC時代眾所周知的flick(www.flickr.com)就是一個難以忽略的圖片分享網站,其早在2004年就上線,定位於攝影愛好者的分享社區,同時其那時候還叫「FlickrLive」,功能是可以提供一個用戶間可以即時交換圖片的聊天室。同時,針對於圖片的發展標記系統(Tagging System)也在那時候得以發展,促成了重點圖片分享網站的誕生,而在iPhone普及後,他們並沒有很好地抓到這波機遇,所以又被Instagram的空子。

三是圖片社交APP,為何叫圖片社交呢?這並不是外界這麼叫的,而是ins早期團隊結合用戶行為自己探索出來的。

如下圖,可以說Instagram的前身是Burbn,其集籤到、遊戲、圖片分享、社交媒體等功能於一身,當時ins的創始人Kevin以為是個偉大的產品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用戶並沒買帳,這樣的產品放到現在來看都是很複雜的設計吧?

所以,他們吸取教訓、挖掘用戶最喜歡的功能:圖片美化和分享,於是就誕生了ins,其初期目標就是Make Photo Beautiful,為用戶提供好看的濾鏡修飾那些難看的圖片。同時用戶只需拍照–濾鏡–發布簡單三步就能生成一張好看的圖片。刪繁就簡,用戶路徑明確,擊中早期需求,引爆了圖片社交的流行。

2. 產品形態

ins的產品形態很簡單(其實很多歐美的APP設計上也都挺簡單)借用簡書一位童鞋的流程圖展示一下產品核心邏輯:拍或者選圖片or視頻/文字—加工創作—發布—消費互動

而具體的操作邏輯如下圖:基本都是圍繞著拍出好看的作品並進行個性化製作編輯,後再分享到圖片流、朋友以及個人主頁和各大社交平臺進行社交互動的玩法。只是在這個過程中,ins通過各種產品微創新優化了用戶體驗和玩法樂趣,使得用戶們愛不釋手。這裡ins所不斷優化的產品上癮機制就不展開討論了,日後也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問題二、ins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為何會成功?

被全球主流網際網路用戶熱愛的ins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呢?直接上數據吧:

用戶數據:在全球數十個國家中應用排名前十,截至2018年6月instagram全球月活躍用戶已達10億,全球有超過5億的DAU,超過4億活Stories用戶的DAU;ins的用戶增長速度也快於Facebook、WhatsApp、WeChat等全球社交巨頭,彭博分析師認為在未來 5 年內,Instagram 的用戶將突破 20 億人;另外用戶每天花在Instagram 的平均時間為 53 分鐘,這個數據由於不斷創新的圖片玩法以及story功能的流行還在保持加速上漲中。

畫像數據:ins佔有了網際網路圈最有力量的二種人:年輕人、意見領袖。

其是最受美國青少年和年輕千禧一代最受歡迎的社交APP,其中接近一半的Instagram用戶群在17到34歲之間。(從全球全球來看,接近50%的用戶年齡在24歲或以下),且多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網際網路活躍人群。諸多調查也顯示Instagram已成為是美國年輕人的首選社交網絡 ,擊敗Twitter和Facebook,甚至可以在青少年領域也壓過主打閱後即焚的青少年社交Snapchat一頭。

深受意見領袖(包括官員和明星)的關愛。營銷機構 Activate 在18年2月的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 88.9% 的意見領袖表示他們在 Instagram 進行的意見領袖營銷活動比一年前更多了。而像美國以及歐洲還有印度等國家,他們的國家元首各級官員也紛紛在ins開通自己的帳號,最典型的就是川普時不時在ins發各種圖來賺粉絲支持。同時,全球各類品牌、各類明星紅人都又在ins活躍,說全球最火的明星秀場也不為過。

盈利數據:Instagram 逐漸成為僅次Facebook(全球最大社交軟體20億+用戶)、YouTube(15億+用戶)等社交娛樂平臺外最受廣告主歡迎的產品。相關數據顯示,Instagram 在 2018 年 2 季度廣告收入增長 177%,廣告展示量增加了 209%。其靠廣告、B端收入等渠道的盈利即將在19年超過100億美元。 從以上數據看,ins的流行程度一目了然,關鍵還在於還將不斷走向更成功。

1. 成功之道

ins這8年多以來發展成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去復盤其成功之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裡也只能事後諸葛亮式說那麼幾點,供參考。

主要分為內在原因和外部環境兩條主線來看:

內在原因:

  1. 產品定位。前面已經談到ins踩到了美國移動網際網路智能機時代的紅利,在廣大用戶們開始喜歡用手機拍攝高清圖片,開始對美的追求時,ins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市場需求(當時也是多次迭代),並推出簡單易用的修圖功能,強調為用戶提供好看的濾鏡修飾那些難看的圖片,並不斷優化這個核心功能,成為「圖片社交」、「圖片美化」以及「濾鏡」的代名詞;
  2. 用戶群體。其一ins最初的種子用戶是靠著業界最高品質的濾鏡效果拉來的高端用戶,他們對圖片質量挑剔,且很多用戶本身就是一些攝影社區的活躍用戶或者攝影愛好者,他們的出現為最初ins的冷啟動帶來了很好的口碑效果;其二是ins在美國的主要推動力是家庭主婦,美國網際網路主流用戶中年輕女性比男性要多很多,也更為活躍。同時由於歐美流行文化影響,他們對時尚更為敏感、追求品牌、追求潮流且品味審美較高,ins的社區調性,滿足了這些用戶的需求,並逐步成為這批用戶用圖片記錄生活的必要途徑;其三是在ins不斷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入了更多趣味玩法,如各類拍攝製作效果、直播和短視頻(story)等,也吸納了大部分青少年用戶等新鮮血液,成為青少年社交的主流陣地;
  3. 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ins的功能設計彰顯簡單美觀易用,ins的圖片流禁用超連結禁用轉髮禁用下載,用戶想要轉發圖片動態,只能截圖(或者三方插件)。同時ins也不支持直接找圖,僅支持通過原圖片動態所標記的標籤來連結相關圖片。還有ins的分享功能異常強大,可以支持用戶一鍵共享多個平臺,且圖片原有質量基本不受到任何影響。這些功能上的設置一方面優化了用戶整體的使用體驗,更在運營上激發了用戶分享原創UGC的動力,使得人人都能深度參與其中。在激活用戶UGC創作欲望留住用戶的同時,ins也非常注重挖掘明星和kol的粉絲效應以及各類品牌的品牌效應,如96%的美國時尚品牌都在Instagram上有官方帳號。其通過分析用戶的偏好,為用戶定向推送相關感興趣的人和動態,既實現了商業價值還通過用戶自身偏好選擇綁定了用戶。

外部環境:

  1. 時代機遇。之前講到ins踩上了iPhone推動的美國移動網際網路紅利,也趕上了PC端在轉型移動端時已經培養好的圖片社交習慣這兩撥好機會。同時,在美國社交開始引領全球社交的年代,ins還佔了Twitter的便宜,作為2010之前就誕生的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在最初運營之際,為了降低用戶發帖門檻,更強調用戶發140個文字來表達心情,但對於圖片的重視度不夠,並沒有激發用戶使用圖片來進行生活分享的欲望,反而被ins滿足這部分需求。
  2. 基礎設施和技術。ins在美國火起來的時候,網絡條件已經成熟,智能機普及、4g基本覆蓋,無論是上傳還是瀏覽圖片流,用戶體驗和使用成本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同時,圖片比文字遠遠佔有更大的帶寬和伺服器成本,而美國第三方的雲服務功能也非常流行,許多頭部級產品包括Instagram、Dropbox(類似百度雲盤)都是搭建在Amazon雲計算平臺之上,這在技術上支持了ins平均每天有超過8000萬張圖片分享帶來的伺服器壓力。
  3. 政府監管。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府監管相對開放包容,除了涉及到用戶個人隱私保護、政府安全等極其敏感的話題外,政府不會對社交平臺的內容進行監管。實際上,在ins內部也不需要做很多的內容審核工作,他們不需要僱傭大批人力去對內容進行檢查,而在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一般大型內容平臺都需要有內容審核團隊,也很容易受到監管。飯否網內涵段子這類直接被關停的平臺也不少。
  4. 競爭環境。Instagram推出時整個社交領域都沒有一款主打圖片分享的移動社交APP,這是移動端的差異化創新也就沒有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同時,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對待新產品通常採取的手段不是競爭模仿,而是優先使用收購等手段來扶持其成長, 2012年Facebook就以10億美元的天價(當時ins應該還不值這麼多錢)收購了ins,助力其走上飛速發展之路。後面再分析國內圖片社交應用發展過程中,還會強調國內競爭環境的惡劣給圖片社交行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述可以小結一下ins的成功的可能條件:

內部:①清晰的產品定位②待滿足的藍海市場需求③用戶內容消費的偏好④獨特的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

外部:⑤移動互聯的時代機遇 ⑥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支持 ⑦寬鬆的政府監管 ⑧合理的競爭環境

以上綜合各路大牛觀點以及猜測,如有猜中,實屬正常。

問題三、圖片社交如何定義?在國內圖片社交的發展概況?

在國內「圖片社交」是否還是個真實的需求尚待驗證,因為還沒有真正在整個領域內跑出來的頭部&創新公司。但這裡既然專門討論圖片社交的故事,在國際上ins也成功跑出了這麼一條路,國內有不斷有新的追求者模仿者,這裡姑且就暫認為圖片社交是值得可以繼續探索的一條路。假設需求成立,市場最終會得到驗證,那麼在國內圖片社交是如何定義、如何發展的呢?

可以看以下四個發展階段:(除去了PC網際網路如花瓣網等圖片網站的發展 )

第一階段是簡單的三方美化軟體

美圖秀秀在2008年就上線了,可以說是國內最早做美化APP的產品,也是經歷從PC到移動端、從工具到社區化發展的過程。

某種程度上根據美圖(不僅僅是美圖秀秀)這家公司的產品迭代過程是可以理解國內圖片社交的演化路徑的。

不過,雖然美圖秀秀已經迭代到8.X的版本,明確說要做中國的ins,但早期只是美化類工具軟體,做的工作是大眾化的手機端Photoshop。

美圖引領了圖片編輯的潮流,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這一波潮流使得國內的圖片美化方向和美國的圖片美化方向出現了一些差別。比較重要的兩點是:

一是美國圖片類APP是先從圖片分享社區的網站演變而來,種子用戶是愛攝影拍照的高質量玩家,而中國則是愛嘗鮮愛P圖的普通用戶,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專業度和攝影偏好;

二是美國圖片美化的方向是加濾鏡,以顯得圖片更有審美感;而中國圖片美化的方向是美顏,是讓自拍更美。於是,在美圖秀秀等為主的探索方向上,國內的圖片美化就奔著以自拍更美為主的方向走了。

第二階段則是個性化的圖片編輯工具

第一波簡單的圖片編輯已然滿足不了人們想要變得更美且有更多個性化表達的需求了。於是,除了美圖秀秀、camera360等產品優化其美化技術,增加濾鏡/掛件/貼紙等功能外,在另一個方向上還誕生了魔漫相機、臉萌等產品,可以支持有更多特效、新鮮玩法等互動感的產品。比如臉萌的貼圖功能火爆一時,可以讓用戶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但僅僅是火爆一時,臉萌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圈典型的爆款產品無留存的反面案例。絕大多數用戶僅僅是前來滿足一下新鮮感增加一次談資而已,本質上還是留不住用戶的,類似的還有足記這樣的產品。

第三階段內容社區化的演變

這個階段就是以Nice、In、Lofter、堆糖為代表,初步具備以圖片內容為主,強調社區調性的產品。實際上,國內也正是從這類產品的出現大約14年15年開始熱議屬於中國圖片社交的未來。

用戶數據來自艾瑞數據 截止到2018年6月

  • In:在2017年曾宣布用戶過1億,被視為最接近成功的圖片社交產品。但其16年上市以後發展並不順利,聲量遠遠不如之前。其現在做的是針對女性品味和時尚的「標籤+圖片+話題」的玩法,通過用戶分享時添加的標籤和選擇的話題,來引導用戶分享和互動。 現在版本的內容圖片大多數是網紅博主的美妝自拍、潮牌搭配。功能設計上最出名的是貼紙、玩字、大頭等圖片美化和製作效果,同時也通過貼紙商城、圖片列印等增值服務來變現。
  • Lofter: 主打高品質的圖片社區,匯集多領域的品質生活家和生活達人,且圖片大多為橫圖而非ins或者pinterest的豎圖。對圖片美化的功能投入較弱,其更像是一個偏專業的創作人分享和交流平臺。
  • Nice: Nice和In的邏輯差不多,都是基於instagram式的「圖片+標籤」模式,來重新定義「人+圖片+標籤」之間的關係。但用戶群體會有一些差異,社區主打「曬」男性潮牌的標籤,用戶喜歡把自己喜歡並接觸到的品牌,分享到nice好贊上,滿足「曬單」欲望的同時,可以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內容;在發現內容的同時,可以與作者互動。
  • 堆糖:其強調以手工美妝等主題為主的同好用戶興趣小組,用戶來這裡更多是側重於發現、收集喜歡的事物,可以找到興趣相同的朋友。有話題和圖片都圍繞在有關物品的興趣分享,類目主要集中在生活和設計,從站內圖片的質量來看,質量較高,且多為多圖展示。其也很明顯得突出電商功能,走同好社區轉型社會化電商的之路。

可以從上面看出來,14年-15年左右是國內圖片社交聲量最旺的時候,大多數打著圖片社交名義,做國內版的Instagram或者Pinterest,且都在這一年內獲得不同規模的融資,但進入到近兩年圖片社交在國內基本無太大的呼聲(後面將拆解具體可能的原因)。

這種現象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是有的圖片社交軟體已經陣亡了,有的還在探索著轉型之路。但單針對圖片本身的玩法而言,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模仿抄襲,互相模仿的結果就是產品的高度同質化:拍照、濾鏡、分享、評論、點讚、關注、地理位置、標籤、話題等功能,幾乎成了所有圖片社交APP的標配。具備了ins的形,但就是做不成ins這樣一款產品。

第四階段 社交化的可能性

Instagram既不是Facebook(包括messenger)這樣的社交網絡也不是Twitter這樣的社交媒體。但他的確通過圖片這種產品形態搞成了社交,而國內的這些模仿者們還沒有走出像微信微博這樣的模仿-改造-成功之路,他們還在做什麼樣培養用戶習慣營造社區氛圍中掙扎。怎麼理解社區和社交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提供一種簡單的思路。

社交以靠人來尋找內容的,其核心是關係且是雙向的關係。像微信Facebook都是這樣的社交網絡,其靠網狀的關係鏈來鎖住用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節點擁有話語權。而一個完美的社區是靠內容來匹配不同人,通過對內容聚合陌生人來形成單向的弱關係。

一定程度上,其是由很多很多的大節點呈分散的中心輻射狀的連接小節點,而小節點由互相聯繫,社區裡會有層級關係,也有會不對等的用戶體系。典型的如Twitter和微博。

而Instagram現階段則是兼具了兩者的優勢,先是通過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和用戶來營造穩固的圖片分享社區氛圍,引起用戶的參與和互動,再連接不同用戶之間的溝通交往,打造關係鏈。但這個趨勢放在國內來看,就現有產品的完成度,還遠遠沒有產品能達到ins這個高度。為什麼呢?

問題四:圖片社交在中國發展的受限因素?這個領域還存在更多可能性嗎?

圖片社交要是能在中國發展起來,那麼現在起發展受限的因素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先對比之前ins在美國成功的條件能否在中國都得到匹配。

  • 內部:①清晰的產品定位;②待滿足的藍海市場需求;③用戶內容消費的偏好;④獨特的產品運營策略;
  • 外部:⑤移動互聯的時代機遇;⑥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支持;⑦寬鬆的政府監管;⑧合理的競爭環境。

從產品定位這個角度上講,in和nice已經非常靠近了,這兩款產品都鼓勵用戶通過圖片等形式,分享記錄生活,對於圖片這種內容來說,也使用標籤化的處理方式引導用戶。同時注重挖掘用戶新的興趣點和推薦有相近偏好用戶的follow。當然,他們的內容都還沒有進化到產生用戶間社交互動的程度,甚至在社區的運營上也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1)待滿足的藍海市場。

ins的誕生那時,這個首創的移動端概念為其贏得先發者優勢。但如今的國內社交市場似乎已不具備這個條件。微信和微博其實已經滿足了絕大多數用戶這個需求,且充分利用網絡效應站穩了整個用戶群。

微信滿足了熟人間的圖片分享的需求,朋友圈可以說是可以像ins首頁圖片流的產品了。

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定義是:與好友分享每個精彩瞬間,記錄自己生活點滴。微信到如今對用戶發表的動態還是歸類在【相冊】內,有了微信,用戶對熟人間圖片分享似乎已經充分滿足了。(但微信朋友圈逃離的可能)。而微博也解決了非熟人間或者是不便在熟人圈子發布的圖片分享需求,微博每天有數億的用戶在微博上貢獻UGC,也更傾向於發布圖片來分享動態,微博也支持濾鏡美化等圖片編輯功能。

而從內容消費側來看,同時國內還有大量的圖文產品像QQ空間、小紅書、百度貼吧、豆瓣、即刻等這些都分走了用戶對單一圖片的關注。似乎國內已不存在充裕的市場需求滋生出一個類ins的產品。

(2)用戶內容消費的偏好,

這點更側重於中美用戶之間用戶形態和內容消費形式的差異化。就像今日頭條這樣基於算法引擎分發的內容產品在國內很受歡迎,但在美國其實並不入流(頭條在美國投資的buzzfeed是不被主流市場所認可的 數據上也遠沒有頭條這樣的增長)。

國內的用戶也早已習慣了圖文社區的玩法,單純圖片已不再是用戶所偏好的。

同時,國內的主流網際網路用戶是在校學生和白領一族,而美國是對生活和時尚有更多追求的家庭主婦,這類群體可以對應國內為數還不多的中產階級的女性。而同時,國內又因為淘寶京東小紅書的存在,對內容的消費更貼近社會化電商,他們看內容會有一定目的,而不只是追去用戶體驗和內容消費。

用戶已經形成的內容消費習慣(這裡指的不是資訊信息)和國內強勢的內容電商營銷環境也影響著ins這樣產品在國內的生存的可能性。

(3)產品運營策略,

中美網際網路環境和用戶形態還是有挺大區別的,這意味著運營策略也就需求區分對待。ins的運營策略在國內尋找對標產品的話,那抖音更為合適一些,只是這兩者產品形態上又差異很大。

而就內容的生產分發消費變現這一環節來說,內容型產品又需要進行本地化運營,美國用戶消費的內容放在中國來不一定能夠適應大眾市場。

比如中國用戶的圖片社交主流需求是美顏。企鵝智酷曾經做過調研,在圖片APP領域,國內用戶對於美顏功能的需求穩穩居於第一位,61.1%的女性表示美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美顏之外,女性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功能才依次是濾鏡、配文字和拼圖。

(4)移動互聯的時代機遇;

這個可能真的沒有了。這個可以決定其真正的天花板有多高,可遇不可求。

國內的時代機遇已經過渡了抖音的短視頻時代,留給圖片的早已經過去。

(5)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

國內的通訊網絡,無線網絡和4G覆蓋是沒有問題的,並不美國差,國內哪怕是農村的確也實現了高覆蓋。

但技術支持上卻差一些,要是現在真正出現了ins這樣的平臺,一般的企業也是難以支撐得住的,雖然國內阿里雲騰訊雲也在快速發展,但國內雲服務B端市場環境應是遠遜於美國的,Amazon的AWS和Microsoft的Azure等大型平臺是非常開放,中小企業可以放心的使用這些基礎服務,而國內更多的是BAT以及頭條等企業的混戰,一些能發展起來的公司可能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技術輸出,而一旦支撐不了,又得被迫站隊,難以獨立發展。

(6)寬鬆的政府監管;

內容行業受政府監管多是客觀的事實,而像ins這樣有大量較為開放的圖片充斥整個網絡,在國內是需要時間來觀察的。

(7)合理的競爭環境;

國內的競爭環境比較惡劣也是不爭的事實。一旦有可以借鑑的產品,國內開發商都會爭著來開發,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競爭,但也會造成如不同平臺之間的版權和惡意鬥爭等問題,如大眾點評搬運小紅書內容這樣的事件,缺乏對內容版權的保護。

這些APP之間的替代性很強,用戶轉換成本低,粘性差,如同割據的多方諸侯,難以孕育出一家獨角獸。

綜合以上各點來看,在國內能形成類似ins圖片社交形態的產品可能性比較低。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呢?回過頭來再看看以上觀點,尤其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得幾個觀點是否是無懈可擊的?

比如微信微博對用戶圖片分享需求的佔領,拿微信來說,分享三個觀察:

  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周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選擇了朋友圈三天可見?他們不太願意在朋友圈裡發表自己真實的生活動態了,不少人只刷不發,逐漸成為朋友圈的潛水黨。而雖然微信從未公開朋友圈數據,但業內是可以感知到朋友圈原創動態和互動率的下滑的。但並不是年輕的分享欲望減弱了,而是受到社交圈臃腫起來後的「不舒適」,這樣的問題如今在Facebook和Instagram都存在。那這樣就在微信朋友圈裡撕開一個裂口,有可能產生新的社交可能性,猜測這也是18年各種新型社交軟體不斷湧動的原因之一。
  2. 朋友圈自從正式上線後就沒有變動過功能(除了加了微視的推廣),據說當初設計的時候從上百份原型中不斷優化才成為現在的模樣,做到了最高效率最為簡單的設計,這的確是朋友圈深受大家喜愛的原因,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當用戶的表達欲望受到抑制,他們就會想跳出來尋找更適合的表達空間。
  3. 當使用拍圖拍小視頻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們還能快速跟上嗎?當用戶想要拍攝美好的瞬間分享出去的時候,微信需要四步:打開微信-打開某個聊天框-打開底邊功能欄-點擊拍照按鍵-分享或者打開微信-點擊朋友圈-點擊照相機icon-選擇拍攝-分享;這樣的步驟是不是有些繁瑣?因為對比起Instagram來說,它只需要打來ins點擊照相機或者左滑就可以拍攝了(當然這是先借鑑了Snapchat的玩法,Snapchat第一步打開就是拍攝),這些細微的差別會影響到真實的用戶體驗和可能的用戶習慣。

再比如用戶內容偏好和網際網路核心用戶這一說,不斷的歷史經驗證明,用戶的需求是不斷升級的,很多時候不是用戶不喜歡改變,而是還沒有做到要用戶改變的程度。拿ins的主流用戶那些愛分享愛美的家庭主婦來看,國內已經成長了一批對生活有高品質要求的女性為主的中產階級,她們的購物需求某種程度上在淘寶小紅書得到滿足,但是這距離電商太近了,可能小紅書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發展最大的劣勢。而除了購物推薦相關的分享需求外,還有更大的生活分享的瞬間遠沒有被滿足。這部分需求也是可以挖掘的。

同時,這部分群體崛起代表的整體的審美的提升也會更進一步要求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帶動UGC互動參與。但顯然還沒有特別合適的產品來承接這樣的需求。還有再補充一點,ins並不僅僅是在美國火爆,在印度這樣的較為落後的國家也火爆,ins在印度累計的用戶數已接近1億人,月活數千萬。印度按照財富水平分可以分為「1+1+11」,1億富裕階層、1億上進階層、11億貧困人群。ins先拿到的就是最頂部的這1億人。反觀國內,就算在ins被牆的前提下,國內的ins用戶據不完全統計也是數千萬的用戶量級。要是ins能進來,國內ins的用戶數難道還會比印度用戶數少嗎?

再繼續根據一份數據看下國內這部分用戶需求,下圖數據來自2017年艾瑞對社交行業的調查報告,可以了解到,國內用戶經常使用到的主流社交是綜合社交(微信微博)、興趣社交(貼吧豆瓣即刻),其次是圖片社交(如in、nice),但相比最常使用的社交類型來說,圖片社交卻很低。雖然不知道這裡的使用頻率如何定義,但還是可以知道圖片社交有較大的使用人群,而使用頻率和活躍度很低。

同時,在用戶畫像的收入水平層面,圖片社交呈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低收入的圖片社交TGI指數遠低於其他社交類型,但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用戶層使用圖片社交的TGI指數卻保持領先的優勢。這部分是什麼人群?

還是剛才提到的已接近3億且在不斷成長的中產階級。具體畫像是:

廣東,山東,江蘇,浙江這些沿海的省份,沿海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會一點英文,而且經濟條件也相對較好;主要人群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正式的工作,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年輕人更喜歡通過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女性用戶為主,更喜歡拍照、更加關注娛樂、設計、時尚等領域。

經過以上粗淺的分析,我們還是不能確定是否真正存在這樣的需求且能大到一定規模撐得起國內ins的想像力,這個只能交給創業者在真實的市場中驗證。但至少我們可以說了,這部分用戶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且需求隨著目標用戶人群的擴大,還將有更大的可能性。

問題五:如果需求尚未被充分滿足仍有很大待增長空間,有合適的方向/產品嗎?

那麼國內做圖片社交可能有哪些切入方向呢?現有產品中有具備這樣的想像力嗎?

難以下斷言,但這可能需要以下幾個必要條件:

  • 明確的產品定位。這產品不是在已有成功產品的路徑上修修補補,打敗朋友圈的一定不是下一個朋友圈,意思是不能像微信直接切入熟人社交,也不能是主打孤獨寂寞以及性的陌生人社交,也不是微博頭條這樣帶有強媒體屬性的產品。可能更多的是突出「曬「的欲望,滿足用戶們瞬間的分享欲望。
  • 目標用戶為年輕人。90甚至00後等新興群體,更加喜歡和傾向於用照片視頻來表達,傳統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工具,已經滿足不了他們極具個性的表達需求。這一群年輕人興趣廣泛,想法新奇,熱衷於P圖、流行文、文藝、搞怪逗逼等新興元素。什麼樣的媒介形式能取悅他們,將是爆發的關鍵。
  • 已有較大的流量和社區氛圍。從0到1開啟一個新的有黏性的社區是不容易打造的,這已經錯過了時間窗口,更好的選擇是在已有較多用戶且能夠沉澱內容的社交屬性產品中。(或者也並不是必要,只是後續發展過程中,能得到像微信來自QQ,ins來自Facebook的流量扶持)
  • 和照相機靠的比較近,如果說微信解放的是電話和簡訊,那麼新的機會可能是解放照相機和各類P圖軟體,用戶苦與照相機和n個P圖軟體久矣。或許像Snapchat、Instagram、Boo!這樣打開應用就是前置攝像頭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有嗎?

可以期待的小紅書、美圖秀秀(18年8月想要做中國ins的這版) In 乃至flow soda這樣的新秀。至於他們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迭代升級,將工具or社區打造成功,並逐步升級為用戶記錄生活的平臺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當然,更期待的是:下一個圖片社交APP。

 

本文由 @旭陽正在工作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誰將成為國內的instagram? | 圖片社交類app大盤點
    而國內戰場一片混亂,in、nice、lofter都一直在盯著圖片社區,事實上,他們都私底下稱自己為中國的ins,但是這塊蛋糕很難撬動。相反,佔據著移動端社交入口的微信,微信朋友圈佔據著國內圖片分享的大部分流量,如果從圖片流量上看,它就是國內的ins。但微信是熟人社交,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同時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偏生活流水化,離高質量的圖片還有一定的差距。
  • 圖片社區全軍覆沒,能靠圖像識別彎道超車嗎?
    2,圖片社區的全軍覆沒 instagram 成立於2010年,2012年4月3000萬用戶時以10億美金的價格賣給Facebook,2017年營收68億美元,最近估值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這對於擅長學習美國產品的國內創業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社交類產品的分析和思考
    眾所周知,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交。常見的社交類產品包括: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微信、提供知識社交平臺的知乎、全民直播視頻社交的映客,以及從約附近的人,到視頻直播的陌陌,等等。反過來說,人類沒有能力在自然界獨居(相對老虎這類獨居動物)。所以,自然在我們的大腦裡製造一種機制:當我們長期收不到同類向我們發出的信息時(任何形式的),我們就會覺得焦慮,會感到孤獨。
  • 分析圖片社交國內外市場,思考Instagram如何本土化運營
    、興趣社交依然是用戶最常使用的應用類型,牢牢佔據著移動社交中的頭部位置,但是圖片社交應用卻有嚴重的下滑,說明圖片社交應用並沒有真正地滲入到大部分人的社交生活中,又或者說中國圖片社交市場暫時還沒有一個真正成功的應用能夠讓用戶養成使用圖片社交的習慣。
  • 國內類Instagram圖片分享服務匯總
    最近一陣介紹了很多Instagram相關的服務,Instagram在不長的時間內,僅依靠其iPhone客戶端就吸引了數百萬的用戶,而之前開放API又吸引了很多的開發者為其開發包括Mac在內的客戶端,以及基於其圖片的很多第三方應用,通過手機拍照分享這個較為強烈的需求,通過一款合適的產品,使得分享圖片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 Instagram:國內讀圖爭奪剛剛開始
    在美國還有一家類似Instagram的產品叫Pinterest網站。Pinterest的「成績」比Instagram更好。據本月初的統計,Pinterest已拿下美國人最常訪問的社交網站第三名,僅次於「臉譜」與推特。Pinterest上月訪問量達1.04億人次,正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 微博(WB.US)推出新社交產品「綠洲」,對標小紅書和Ins
    這款新型社交產品「綠洲APP」,其實是微博近年來少有的探索。產品形態有些對標小紅書和Ins的綠洲APP,最終能夠殺出重圍嗎?社交沙漠再建「綠洲」「來綠洲,發現美好世界。」繼搜狐推出「狐友」後,微博也推出了新社交產品「綠洲」。
  • 如果Instagram在中國
    感謝盧松松的投遞@caoz:為什麼類似instagram這樣的輕公司在中國無法複製?
  • 躁動了一整年的社交產品——來聊聊對社交的理解
    為何不同性質的產品都要做內容?本著這些疑惑,做以下分享:其實網上對社交有很多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知識點都零碎,這裡把平時看到的網上精華觀點加上自己對社交的思考做一些梳理。我所理解的社交領域的產品包括即時通訊、陌生交友、內容社區這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聯繫緊密但又有所區別。
  • 終於,「中國版」的Instagram來了
    而就在最近,微博也把目標瞄準了圖片社交APP,由微博出品的一款圖片社交APP:綠洲即將於近日上線。綠洲APP目前並沒有透露出更多的詳細信息,它的官微也只是發布了兩條微博而已。但就是從這兩條微博,我們能感覺到微博這次的野心不小。
  • 企鵝智酷:中國圖片社交「真需求」
    當然,Instagram裡並沒有一種叫「美顏」的工具。最近,Instagram發布新版——自然沒有美顏功能,而是增加了用戶可基於熱門話題和地理位置來發現或搜索圖片。在高價被Facebook收購後,Instagram正朝著越來越成熟完整的社交網絡演進——這種產品的成長狀態是國內眾多圖片應用羨慕和渴求的,但模仿之路卻很難成功。
  • 2020新年社交狂想曲:綠洲、朋友誰能贏得未來?
    然而,這番頗有些「暗度陳倉」意味的聲明並沒有取得騰訊的「諒解」,在微信的全面封殺下,企圖以短視頻為差異點切入IM社交領域的「多閃」終於還是閃著了字節的「老腰」。經此一役,字節給騰訊敲響了警鐘,社交大佬騰訊在社交領域開始了自己的焦慮。
  • Instagram是什麼?國內類似山寨有哪些?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國內將掀起一股圖片社交領域的投融資小高潮,但Instagram的成功在中國無法複製。 InstagramInstagram是一家照片分享應用開發商,已經推出了iOS和Android版免費應用。用戶可使用iPhone拍攝照片,然後用該公司的軟體修改和分享照片,還可對照片進行評論,作出「贊」等評價。
  • 社交產品出海:10億美金的機會與掘金指南
    早期的增長都是強社交+強工具的方式切入,強社交是因為熟人社交的本質是對用戶通訊錄或者用戶線下關係的代入,強工具是因為北美開發者一直以來追求「技術手段」以產品交互和產品策略來驅動增長和社交生態的控制,背後是北美確實沒有我們在國內習以為常的非技術手段的用戶運營或者內容運營體系。陌生人社交市場:強工具+弱社交;基本都是強工具+弱社交模式。
  • 圖片社交正當時:in & nice 史上最詳細產品分析報告(中)
    因此,大家都在積極地探索新的社交產品和社交方式。近期,圖片社交市場驟然興起,被看好是一個10億美金的市場藍海,不禁讓眾人垂涎期待。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以「標籤+貼紙」這一新穎方式切入圖片社交市場的黑馬App:in和nice這兩款產品史上最詳細的產品分析與解讀。
  • instagram官方中文下載
    沒有什麼比在休閒時間來玩一玩instagram官方中文下載更有趣了。instagram官方中文下載是一種捕捉和分享世界精彩瞬間的簡單方式。是著名圖片及視頻分享社交應用,2010年開始發布,最初僅有移動客戶端,於2012年推出網頁版。2012年,Instagram被Facebook收購。
  • 騰訊推匿名社交產品燈遇交友 涉黃或成難題
    觀察者網在通過QQ和微信下載登錄之後發現,產品設計上分為「廣場」「說說話」「發布」「關注」「我的」這四個功能,用戶在進入廣場之後可以看到各類匿名用戶分享的話題,對此,其他用戶可以通過評論等方式進行進行交流,藉此進一步進行交談。總體來看,「燈遇交友」的核心玩法是放大了微信、QQ郵箱下線的漂流瓶功能。
  • 社區產品的兩個思考方向、十點特徵
    寫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幾年在這類產品的思考,希望對同在做社交路上的朋友們有一些幫助。因為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網易博客當了兩年多產品經理,寫了1700多篇文章,不斷在感受記錄反饋以前社交的各種用戶心理變化;在11年開始作為項目核心成員,做LOFTER這款產品,自己也在LOFTER有兩個小號,一個大號,不斷在更新內容獲得反饋,在新型社交網絡中,不斷實踐社交的各種產品做法,從最初的攝影繪畫,到現在的二次元,對亞文化人群理解深刻,實踐過包括用戶記錄、反饋、成就感、話題等在社區中的價值
  • Instagram試水隱藏點讚功能:你能接受一個不能點讚的網絡社交世界嗎?
    點讚,究竟還有沒有未來?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帶你重新認識社交平臺點讚功能,深入探討社交巨頭隱藏點讚行為的合理性及潛在影響。 隱藏點讚引發的蝴蝶效應 Instagram不是唯一一個開始試水「去點讚化」的社交平臺,Facebook也於19年10月在澳大利亞開始測試「隱藏點讚數」的功能。
  • instagram下載_instagram安卓版下載「官方最新版」-太平洋下載中心
    instagram下載能以一種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將您的抓拍下的圖片分享給大家。instagram安卓版下載基於行動裝置,可以讓您享受即拍即傳的樂趣,讓您隨時隨地可以和朋友分享生活的樂趣。instagram安卓版下載提供了11種經典有趣的特效風格讓你平庸的照片看起來更加有趣,讓"平民藝術家"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