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英特爾高級院士:我們如何看待未來50年科技

2020-12-06 英特爾

本文轉載自C114通信網

英特爾副總裁兼高級院士Genevieve Bell

近日,英特爾副總裁兼高級院士Genevieve Bell接受了外媒VentureBeat的採訪,在採訪中談及了她最近領導完成的英特爾「NEXT 50」調研結果,以及她對未來50年科技變化的期許。

今年,英特爾迎來50周年。在過去半個世紀裡,這家全球最大的PC晶片製造商推動了驚人的行業進步。按照英特爾的假設,如果汽車也能取得和微處理器一樣的進步,那麼你的座駕現在能夠跑到時速30萬英裡,同時你買一輛汽車只需要花4美分……當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感謝晶片和技術的加速進步,你或許不需要太長時間就能開上無人駕駛汽車了。

英特爾最近與研究機構PSB合作,發起了一項「Next 50」調研,採訪了1000名消費者,探討技術未來。英特爾希望能更深入地探尋在未來50年內能出現哪些變革性的技術。這項研究發現,公眾對於技術的潛力十分期待,但是也有40%的人擔憂新技術會帶來同樣多的新麻煩。

英特爾副總裁兼高級院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Genevieve Bell負責整個調研,她仔細審閱了主流受訪者和技術精英的回覆。研究結果體現了人之體驗的多樣性,並揭露了很多人內心的希望和憂慮。有些預測表示未來我們仍會依賴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但其他對於技術方向的預測更有吸引力。

以下是本次訪談的實錄,略有編輯。

記者:想想接下來的50年就很激動。我很好奇你是怎麼考慮啟動這種研究的?為什麼讓大家現在就思考未來的50年?

Bell:一部分原因是英特爾成立50年了。我們有前瞻的傳統,然後就開始思考接下來的50年會怎樣。如果你回顧一下戈登·摩爾在1965年的原始論文,就會發現他早就有了精彩絕倫的敘述。

我們有能力暢想未來,而未來一直都是當前想法的反映,而且能有時間問問大家未來50年會是什麼樣子,得到這些特殊的數據,對我來說是非常奇妙的。其中一些真的讓我感到震撼。

很長時間以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家對於未來有著同樣的期待和不安。通常你會認為大家對未來很樂觀,但這一次很多人都說:「這個或許行,或許不行?」這種貫穿始終的矛盾讓我很感興趣。這和人的世代無關,非常值得玩味。

話雖如此,儘管有很多憂慮和矛盾,但對於新興技術,對於這些技術服務消費者的領域,同樣有普遍的樂觀。對於持續性發展和環境領域新技術的思考非常多,還有醫療和生物醫學方面的突破。這都非常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海量研究的大部分都是在今年5月份進行的,考慮到當時美國的社會背景(Facebook隱私大規模洩露),有兩點因素是很自然的。一是人們擔心我們會如何處理這些數據,隱私和安全貫穿了整個研究。二是我們又一次觀察到了非常焦慮的氣氛,這一點我們在以往的調查工作中也見過。人們常說:「我愛我的手機,無時無刻我都想帶著它,但我又很擔心我會過度沉迷。」

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奇妙。我喜歡這東西,我離不開它,我一直都在用它,這些都很棒,我無法形容我的感受。人們一直都要面對這種奇妙的矛盾。

英特爾發起的NEXT50調研。

記者:我對於大家如何看待AI也非常好奇。很多人擔心AI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從消滅工作到世界末日。但是在這次調查中,似乎沒看到這些。

Bell:某種程度上你是對的。對於AI、機器人以及對它們毀滅世界的恐懼很難消除。就我而言,有兩件事特別感興趣。一是很多數據都顯示,特別是在家庭方面,問題在於,或許AI能幫助很多家庭事務,或許AI能幫我們處理一些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

另外有趣的是,數據顯示父母之間的差異非常大。雖然數據量很小,只有大約150個或者160個人,但是這個趨勢非常值得關注。我還沒有很合理的解釋,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解答。

對於AI的嚮往,性別差異非常明顯,其中男性比女性更激動,差不多高了一倍。我一直在追蹤這類東西,但從未有人按照性別來劃分對於AI的感受。男性和女性之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非常值得研究。

消費者和技術精英認為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記者:如果從現在起到50年後,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變得不那麼具有吸引力,那麼人們預測50年內的什麼產品讓你感到震驚?

Bell:我認為有兩件事情很有意思。一是只有少部分人把遊戲當作未來期待的黑科技。可能消費者把遊戲放在其它領域了?在某種程度上,看到的和實際並不吻合——29%的人認為它非常重要,而大多數人認為它在未來是最不重要的。

你能合理地讓人們考慮50年後嗎?人們認為,50年後智慧型手機將變得很重要。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促使人們去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智慧型手機變得重要,不是外形因素,而是整體體驗。與他人連接,能夠知道你要去哪裡,能夠隨時獲取信息的概念。這種連接感將永存。

至於其他,我感興趣的是關於基因學和行星學、可再生能源,等等。人們認為這些東西很重要。基因學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越來越重要。

大多數人認為未來50年,科技將產生高獨立性,人與人的互動會更少。

幾乎所有消費者和科技精英都擔心網上個人信息的安全和隱私保護。

記者:5G似乎會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似乎是技術領域要發生的下一個重大事件。

Bell:想到它不僅是一項移動標準,而是一項數據標準,這就變得非常有趣了。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連接手機,還關於如何讓其他信息物理系統以及所有智能的物擁有更高的容量,想想就令人興奮。早期的5G試驗就展現了利用所有這些額外數據可以實現什麼。

記者:我想到的是,或許它會引爆印度的遊戲產業。鑑於當地的有線數據機並不普及,如果每個家庭都能使用5G網絡,數據中心內非常好的雲遊戲機器將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Bell:絕對是這樣。我懷疑它會重塑遊戲。你記得當手機成為遊戲平臺時的情況麼,核心遊戲和休閒遊戲之間的裂變,有多少曾經不被看作「遊戲玩家」的人出現在手機平臺上。想想這些都讓人感到震撼。我們很難把《Pokemon Go》看作一款真正的遊戲,但它給人們帶來的活力很吸引人。

如果你讓這些數據重疊,把設備放到每個人的手中,放在其它智能的物上,會有什麼可能性?對於成為遊戲管道的設備,以及成為遊戲一部分的物來說,這又意味著什麼?想想就令人激動。

記者:未來50年,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會擁有網際網路嗎?

Bell:現在地球上是否每個人都能用上電?

記者:並沒有。

Bell: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當然,現在關於手機的早期數據告訴我們,並非人手一個設備才能感到與世界互聯。每個家庭需要連接到網際網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設備嗎——這是一種模式嗎?我不知道在這個星球上今後的情況是否依然如此。我所知道的是,你並不需要人手一個設備,才能讓每個人都感到與世界互聯。

我們是否會想像五十年後的世界比現在聯繫更緊密?我想是的。我會推測這種聯繫的性質嗎?我想就像現在一樣——可能性範圍很大,分布也很相似。對於有些人來說,網際網路就是隨身攜帶的一個東西。對於另一些人來說,網際網路將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東西,他們甚至不會經常刻意想到它。事實上,這就是交通運輸系統運行的原理——確保人們去的任何地方附近都有自行車,或者確保水在水管裡流動。這些都將是未來網際網路的體驗,你永遠不會看到或知道它們在那裡。對有些人來說,這可能是有點兒遙遠的資源。我想所有這些都會是變成現實。

記者:千禧一代的態度在哪些方面與眾不同?

Bell:千禧一代的一些態度很吸引人,在某些方面他們與自己的同齡人非常相似。如果你觀察千禧一代看待事物的方式,有些事情是完全合理的。千禧一代想像自己將用上更多人工智慧,並且知道自己已經(比上一代)用上了更多人工智慧。

他們可能會像其他人一樣對隱私和安全感到焦慮,這很有趣,因為我們經常說他們並不關心他們的隱私。數據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同樣關心隱私問題。我認為很有趣的一點是,他們和長輩對於社會問題的分歧並不大。比如,他們是否覺得自己過於依賴科技?在這方面,他們看起來很像自己的長輩。對隱私問題的態度也非常相似。

有趣的是,變化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強烈。在技術領域,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千禧一代與其他人完全不同,而這些數據表明他們可能和你我差不多。或許這只是意味著我們也是千禧一代,而我們卻不自知。

相關焦點

  • 專訪人工智慧奠基人:如何看待 AI 不得不面對的這些問題
    全球各大科技巨頭紛紛擁抱這項技術,無論是自動駕駛、AI 醫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智能翻譯,抑或是聞名世界的 AlphaGo,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場景下人工智慧,其背後都是「深度學習」在一步步影響著科技、商業和社會生活。 作者特倫斯是世界十大人工智慧科學家之一,還是美國僅 3 位在世的「四院院士」之一,同時兼任全球人工智慧頂級會議 NIPS 基金會主席。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英特爾詳解計算趨勢:量子計算如何商業化?神經擬態計算如何提升性能?
    面對數位化、雲化的未來世界,底層的計算平臺正發生變革,全球科技巨頭們都爭相布局下一個十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英特爾在2020年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公布了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等前沿計算技術的最新進展並進行解析。近日英特爾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談道,英特爾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百億億次級計算。
  • 英特爾詳解計算趨勢:量子計算如何商業化?神經擬態計算如何提升性能?
    面對數位化、雲化的未來世界,底層的計算平臺正發生變革,全球科技巨頭們都爭相布局下一個十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英特爾在2020年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公布了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等前沿計算技術的最新進展並進行解析。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在校慶院士報告會上,徐宗本院士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AI與數學:融通共進的時代》的主題報告。徐院士認為,隨著機器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與數學的聯繫更加緊密,它們的交互作用,為我們現實生活,帶來許多新的改變和可能。
  •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Hadoop力助數據社會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在第五屆雲計算大會第二天的演講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發表了主題為《Hadoop,力助數據社會》演講。他闡述了當今IT行業的幾大趨勢並分析這些趨勢對數據中心未來採購行為的影響。Boyd Davis在演講中討論了Hadoop框架的使用模式以及其驅動大數據衍變分裂的原因。以下為現場實錄:英特爾對大數據的理解首先講一下英特爾是如何理解大數據的?我們在CPU、晶片方面非常有經驗,我們為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提供處理器以及晶片。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在校慶院士報告會上,徐宗本院士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AI與數學:融通共進的時代》的主題報告。徐院士認為,隨著機器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與數學的聯繫更加緊密,它們的交互作用,為我們現實生活,帶來許多新的改變和可能。
  • 十歲而已,未來可期 | 任詠華院士專訪
    在創刊十周年之際,我們對任詠華院士進行了專訪。任詠華院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是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家。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合成與物理無機化學,通過精準調控使製備出的功能材料有了非常豐富的用途。我非常喜歡我們在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我們從 2012 年到 2019 年發表的多篇論文(詳見問答部分之後)是我們對各種體系的調控水平不斷提高的見證。我們已經製備出了溶解度更好的分子鑷子 (molecular tweezer),這樣我們就能夠研究它們的性質、摺疊體 (foldamer) 和短柱堆積 (columnar stack)。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匯醫慧影受邀第19屆英特爾投資全球峰會 | 數據為中心,聚焦AI場景...
    匯醫慧影以Intel戰略投資合作夥伴和中國醫療影像AI頭部企業的雙重身份受邀出席,與來自全球的600餘名企業家、風險投資家和科技行業領袖齊聚一堂,暢談共建科技未來。匯醫慧影創始人&CEO柴象飛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數據為中心的醫療AI理念及產品場景落地成果,並於峰會期間接受了納斯達克的專訪。
  • 2020中關村論壇開幕,全球科技領袖匯聚,給出關於未來的「參考」答案
    格雷戈裡·溫特,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前院長 呼籲「攜手科技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回顧2020年,面向2021,我們不禁要問:面對變革,全世界應怎樣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在危機中辨析新機,於變革中開拓新局。身處科學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創新深度影響未來發展的今天,我們不禁想要探求:怎樣才能進一步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2021年初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
  • 人類如何在未來科技時代求生?《超級技術》一書給你答案
    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我們可以從這個三個方面著手:過去、現在,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藉助歷史之鏡,通過橫跨幾年、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歷史對比,我們有可能預測新技術給社會和文化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各種炒作和質疑,為預測技術發展走向提供線索。第二個瞥見未來的方法就是審視現在。
  • 每秒50GB!圖解英特爾矽光通訊技術
    利用混合矽雷射器技術,英特爾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雷射器的矽基光電數據聯結系統,並在實驗室內完成了每秒500億比特(50Gbps)的數據傳輸速度。基於該技術的低成本、高速光纖通訊技術未來可以徹底改變從上網本到超級計算機等各種系統的數據傳輸方式。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智能邊緣成為轉折性關鍵技術,英特爾聯合各界揭示機遇與挑戰
    : 雲邊端融合是我們的大趨勢,因為我們一定要把未來設備、邊緣計算和雲當作連續體看待。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 智能的互聯互通會從根本上改變網際網路的一些協定,而且會改變我們行業的通信基礎設施。通過智能的邊緣計算,讓我們各個行業變得更加智慧,更加高效。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周易》強調宇宙「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與時偕行、變通趨時的思想沁入了諸子百家,幾千年來中國人耳濡目染,成就了中國人對「變」和不確定性的接受,以及開放的人文態度。儒、釋、道看待機器人的立場有哪些區別?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在未來仍然有效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一書的編者宋冰。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常人眼裡高深的數學在他看來 卻美不勝收身處科技時代如何傳承科學家精神推動原始創新 好奇心不可或缺
  • 我們如何看待科學,我們如何運用科技
    重溫六十年前美國著名科學家費曼的講演——  我們如何看待科學,我們如何運用科技  ●正是由於我們的科學儀器研製能力落後,做出來的東西比別人已經慢了一拍。  ●科學研究僅在規模上擴大是一種「病態」,人數的增加和科技刊物的快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不能把科學技術僅僅看成「生產力」,它還有「上層建築」的一面,對人們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