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而已,未來可期 | 任詠華院士專訪

2021-02-27 RSC英國皇家化學會

We are marking this milestone by recognising 10 years of high quality, accessible research from across the globe.

2010 年 9 月,Chemical Science 
創刊號正式出版
到今年,Chemical Science 已經
創辦十周年啦!

香港大學任詠華院士長期以來擔任 Chemical Science 顧問委員會成員,在過去十年間在 Chemical Science 上表了十多篇科研論文。在創刊十周年之際,我們對任詠華院士進行了專訪。

任詠華院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是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家。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合成與物理無機化學,通過精準調控使製備出的功能材料有了非常豐富的用途。


您已經在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了超過 10 篇論文。在這些論文中,您認為哪篇對您的研究領域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原因是

實際上,不止一篇。我非常喜歡我們在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我們從 2012 年到 2019 年發表的多篇論文(詳見問答部分之後)是我們對各種體系的調控水平不斷提高的見證。我們已經製備出了溶解度更好的分子鑷子 (molecular tweezer),這樣我們就能夠研究它們的性質、摺疊體 (foldamer) 和短柱堆積 (columnar stack)。我們還製備了片狀結構,並且可以將它們轉化為圓柱狀的棒形結構。我非常喜歡我們今年發表的一篇新工作,能夠利用鉑化合物作為非共價交聯劑來製造 DNA 水凝膠。

多年來,您一直是 Chemical Science 顧問委員會的活躍成員。您如何看待期刊在這段時間內的發展?您認為期刊的優勢是什麼?

我認為 Chemical Science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是本很棒的期刊。Chemical Science 的最好之處在於它是開放獲取的,同時作者也無需為此支付 APC 費用。同時編輯團隊也很棒。

作為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我非常高興能夠為期刊的發展做出貢獻。我感受到 Chemical Science 正在更廣泛地考慮早期研究人員的工作以及如何為他們提供最佳體驗。

您認為到 2030 年,您所研究的領域會如何發展?

對於我們研究的體系,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地操控其分子構型和超分子組裝。我希望不僅能控制微觀特性,還要能控制宏觀特性,這樣我們就能研究光機械/光致動方面的應用了。我希望地殼豐富元素的發射器研究也能取得進步。探索對激發態而不是基態的控制將極大地擴展我們的分子庫和應用庫,而這是我們目前尚無法做到的。

在這樣一個應對疫情的特殊時期,您是如何設法推進研究的呢?

我們比較幸運地是還能基本像往常一樣開展工作,但我還是將實驗室保持在「低密度」的模式。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只讓一半的學生前往實驗室。我們遇到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是,一些學生的課題會用到上海和北京的同步加速器設備,但目前還並不方便進行差旅,因此這方面的進展會有一些延遲。

我們也在力所能及地為大家提供幫助。比如,香港大學化學系就自己製備了消毒洗手液,並分發給社會中最需要的人們。

* 翻譯僅供參考,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內容。

Platinum(II) non-covalent crosslinkers for supramolecular DNA hydrogels
Kaka Zhang and Vivian Wing-Wah Yam
We report a serendipitous finding of platinum(II) complexes serving as non-covalent crosslinker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supramolecular DNA hydrogels.

Chem. Sci., 2020, 11, 3241-3249

http://dx.doi.org/10.1039/C9SC05910E

  

Rational molecular design for realizing high performance sky-blue-emitting gold(III) complexes with monoaryl auxiliary ligan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both solution-processable and vacuum-deposi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Man-Chung Tang, Wing-Kei Kwok, Shiu-Lun Lai, Wai-Lung Cheung, Mei-Yee Chan and Vivian Wing-Wah Yam
Sky-blue-emitting arylgold(III) complex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for OLEDs with EQEs of up to 11.3%.

Chem. Sci., 2019, 10, 594-605

http://dx.doi.org/10.1039/C8SC03636E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of platinum-containing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an interplay of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and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Ho-Leung Au-Yeung, Anthony Yiu-Yan Tam, Sammual Yu-Lut Leung and Vivian Wing-Wah Yam
POSS-functionalized platinum(II) complexes demonstrate systematically controllabl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interplay of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Chem. Sci., 2017, 8, 2267-2276

http://dx.doi.org/10.1039/C6SC04169H
  

Tuning of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via variation of the alkyl chain length: a systematic study of molecular structural changes on self-assembly of amphiphilic sulfonate-pendant platinum(II) bzimpy complexes in aqueous medium
Charlotte Po, Anthony Yiu-Yan Tam and Vivian Wing-Wah Yam
Unusual spectroscopic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amphiphilic platinum(II) complexes which possess alkynyl ligands of different alkyl chain lengths.

Chem. Sci., 2014, 5, 2688-2695

http://dx.doi.org/10.1039/C4SC00411F
   

Induc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of water-soluble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yl complexes with 「switchable」 near-infrared (NIR) emission modulated by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over physiological pH: demonstration of pH-responsive NIR luminescent probes in cell-imaging studies
Clive Yik-Sham Chung, Steve Po-Yam Li, Man-Wai Louie, Kenneth Kam-Wing Lo and Vivian Wing-Wah Yam
Induced self-assembly of platinum(II) complexes shows 「switchable」 NIR emission over physiological pH both in solutions and in cells.

Chem. Sci., 2013, 4, 2453-2462

http://dx.doi.org/10.1039/C3SC50196E
 

Phosphate derivative-induced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and NIR-emissive behaviour of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ine complex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nzymatic activitiesMargaret Ching-Lam Yeung and Vivian Wing-Wah YamThe phosphate derivative-induced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properties of NIR-emissive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ine complexes provide a convenient protocol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nzymatic activities.Chem. Sci., 2013, 4, 2928-2935
http://dx.doi.org/10.1039/C3SC50383F

Hierarchical helices of helices directed by Pt⋯Pt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reciprocal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helices of dinuclear alkynylplatinum(II) complex with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behavior
Sammual Yu-Lut Leung and Vivian Wing-Wah Yam
A dinuclear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ine complex containing an amphiphilic binaphthol bridge was synthesized and shown to display cylindrical columnar assemblies in H2O–CH3CN solutions, mediated by Pt⋯Pt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Chem. Sci., 2013, 4, 4228-4234

http://dx.doi.org/10.1039/C3SC51534F
  

Phosphorescent molecular tweezers based on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ine system: turning on of NIR emission via heterologous Pt⋯M interactions (M = PtII, PdII, AuIII and AuI)
Yuya Tanaka, Keith Man-Chung Wong and Vivian Wing-Wah Yam
Molecular tweezers of alkynylplatinum(II) terpyridyl system can accommodate various metal complex guests, providing heterologous Pt(II)⋯M interactions, to give NIR emission.

Chem. Sci., 2012, 3, 1185-1191

http://dx.doi.org/10.1039/C2SC00935H

Our flagship journal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researchers in all areas of the chemical sciencesrsc.li/chemical-science

Publishing frequency: 48 issues per year

涵蓋化學科學各領域的跨學科綜合性期刊,也是英國皇家化學會的旗艦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不僅要在相應的領域內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還應能引起化學科學其它領域的讀者的廣泛興趣。所發表的論文應包含重大進展、概念上的創新與進步或者是對領域發展的真知灼見。發文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納米科學、催化、化學生物學、分析化學、超分子化學、理論化學、計算化學、綠色化學、能源與環境化學等。作為一本金色開放獲取的期刊,讀者可以免費獲取所發表論文的全文,同時從該刊的論文版面費由英國皇家化學會承擔,論文作者無需付費。

Editor-in-Chief

Associate editors

Vincent Artero
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

Alán Aspuru-Guzik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Rahul Banerjee
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學院加爾各答校區

Luis M. Campos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Michelle Chang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Lin X. Chen
美國西北大學

Serena DeBeer
德國馬普化學能轉化研究所

Mircea Dinca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Vy Dong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François Gabbaï
美國德克薩斯 A&M 大學

Stephen Goldup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

Christopher A Hunter
英國劍橋大學

Yi-Tao Long (龍億濤)
南京大學

Heather Maynar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James K McCusker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Thomas J Meade
美國西北大學

Paolo Melchiorre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化學研究所

Carsten Schultz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德國海德堡)

Dmitri Talapin
美國芝加哥大學

Toshiharu Teranishi
日本京都大學

Jihong Yu (于吉紅)
吉林大學

Andrei Yudin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Shu-Li You(遊書力)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歡迎聯繫我們發布論文報導
📧 RSCChina@rsc.org

相關焦點

  • 38歲成為院士!對話無機化學家任詠華:化學就是生活,人就是大的化學反應瓶
    > 完整專訪 | 無機化學家任詠華 <沒時間看視頻>也可以看文字以下為採訪摘要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任詠華,38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不僅如此,她還是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在我們眼中,她是一位創造流光溢彩的「彩虹魔法師」。任詠華:我沒什麼特別的。我爸媽覺得孩子就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念好你的書,多學些東西。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需要自學。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然而化學領域也有一位同樣建樹頗豐,讓無數學子敬仰的女科學家——任詠華。  任詠華女士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1985年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師從支志明院士繼續學業,3年之後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 曾慶存院士寄語陽江:未來可期
    時值鼉城冬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首次回到故鄉。今天(17)下午,在接受我臺採訪時談到陽江的發展,曾慶存院士表示,陽江有深厚的漠陽文化底蘊,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陽江教育的發展,陽江會出現更多的人才,為陽江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陽江未來可期。這些日子,獲得崇高榮譽後,曾慶存院士收穫了很多的鮮花、掌聲。回到故鄉,鄉音未改的曾慶存院士也是大家都在追的明星。他風趣幽默地用陽江話跟大家打招呼,也提醒大家珍視陽江方言。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 院士寄語深圳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吳吉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深圳的成功離不開開放和包容在我看來,深圳的成功離不開開放、包容、年輕、富於活力的特質。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目前,深圳在集成創新和消化引進再創新方面做得不錯,但原始創新還是短板。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應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等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補齊基礎研究短板。未來,深圳的發展一定是創新驅動的發展。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任詠華就從買玻璃瓶開始。她說,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拿到香港研究基金局第一筆資金的情形。「我是一名化學家,可以創造不同的分子,我希望這些研究能對人類有影響力,有益處,而非只是牟利。」現在,全球每年的能源需求約為13萬億瓦。到2050年,人類的能源需求量將額外增加14萬億至20萬億瓦。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科研之路一帆風順,如今氣質如蘭不輸明星
    在我國的院士群體中,以男性居多,而女院士的佔比相對較小,任詠華就是其中一員,她在38時就評上了我國的院士,堪稱是我國科研史上的一個奇蹟。任詠華是我國無機化學家,榮獲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化學界唯一外籍院士,並獲得了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更是首位獲得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講座獎章的華人。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堅持秉性任詠華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超分子自組和有機凝膠。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年近60氣質不凡,本科畢業高校比清北還牛
    說到院士這個群體,對於不少人來講還是十分陌生的,不過隨著像此前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進入到了我們視野當中,很多人慢慢開始關注到了這個群體,可以看到院士一般都有很強的能力,甚至可以稱為國之棟梁。
  • 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38歲當選院士,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的中國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院士,在化學領域被稱作頂尖專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任詠華,出生於1963年,從小生活在香港,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則在家裡照顧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從小就成績優異,再加上自己也勤奮好學,尤其是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任詠華院士  任詠華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於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任詠華師從支志明院士。2001年,任詠華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女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導師支志明在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也是38歲,也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院士。2006年,任詠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李德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談到北鬥全球系統建成開通後的意義時,舉了上述的應用例子。李德仁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