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成為院士!對話無機化學家任詠華:化學就是生活,人就是大的化學反應瓶

2021-01-13 化學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名人面對面,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對話





> 完整專訪 | 無機化學家任詠華 <



沒時間看視頻

也可以看文字

以下為採訪摘要



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任詠華,38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不僅如此,她還是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在我們眼中,她是一位創造流光溢彩的「彩虹魔法師」。


任詠華:我沒什麼特別的。我爸媽覺得孩子就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念好你的書,多學些東西。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需要自學。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明天你已經不是最好的了。化學是要終身學習的。



任詠華的辦公室



任詠華:沒空收拾,慢慢就堆滿了。不過我還是能找到東西的,只是有時要多花點時間才行。任詠華:我會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截止時間也會標註一下。


任詠華:對,打字、改文章也是這樣,因為我沒有能用的桌面了。

任詠華「與眾不同」的辦公桌





任詠華的辦公桌



任詠華:很久了,可能一兩年前吧。同一款衣服我習慣多買幾件,褲子也是,一樣的買幾條。


任詠華被稱為「港產」科學家。她出生在香港,從小就對街上五光十色的燈光充滿好奇。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顆種子,日後帶著她尋找心中的「發光之謎」。
在名校拔萃女書院畢業後,任詠華到港大修讀化學系。一開始只是因喜歡科學,才選讀化學,但並沒有想過要成為科學家。任詠華說,化學專業,實驗室工作,讓她經常覺得快樂。她在享受整個過程,而不是最後結果如何。她曾經把科學比作吃飯,不可以不吃,但是也沒什麼特別,只是很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


田川: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科學家的?

任詠華:我不是說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我只是比較專心跟專注地去做我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念本科的時候還是懵的,念博士學位時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任詠華 香港大學學士畢業照



上世紀80年代,任詠華在香港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任詠華的發光材料研究,從那時開始。後來幾次海外名校遊學的經歷,讓任詠華開闊了眼界,同時也增添了自信。她後來回憶說,當地的儀器可能更先進,但學術水平彼此差不多。


田川:您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直到工作之後才有機會到國外訪問。但在那之前,很多人因為您沒有在國外學習的經歷而質疑您,那段時間會有壓力嗎?

任詠華:會有一些壓力。但這是人家對你的評價,不是你自己的,我盡力了,我對得起天地良心。田川:您是在1991、1992年分別做了出國訪問嗎?

任詠華:對,1990年去的美國,1991、1992年去的英國。因為之前一直都在香港,就想出去開開眼界,而且我當時是自己出錢去的。

田川:沒有申請獎學金之類的嗎?

任詠華:如果你申請博士後,學校會給你錢,但博士後一般都要待1~3年,我主要是利用暑假兩個月的時間去學習,所以就不可能問人家拿錢。另外我覺得這是在給自己投資,所以我不介意花自己的錢去學。



任詠華說,興趣是自己做科研的動力。她曾經每周工作七天,現在是每周六天,每天的工作都會超過十小時。生孩子前兩天,任詠華才不得不離開實驗室,坐月子的時候,她把學生請來家裡修改論文。
任詠華迄今已經指導了數十名博士生、博士後,她鼓勵學生要有冒險精神,不要患得患失。有的學生希望選一門賺錢的專業,但是任詠華認為,現實世界不斷變化,今日的熱門學科,可能會在幾年後變成冷門。所以更應該遵從自己的興趣,趁年輕,闖一闖。



田川:那還不錯,比我想像的要好。您說當年您是自然而然變成了科學家,然後就專注於喜歡的領域裡了。現在的年輕人對科學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還會擔心以後是不是有出路。您會覺得追夢這件事,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成本太高了嗎?任詠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壓力。動物、植物,它們也有很多環境壓力的。我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人,也比較率直。我當初完全沒想將來要當什麼,喜歡什麼就去做了。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他們真的對科研、科學有興趣,我覺得他們也用想太多,人不應該是斤斤計較的
現在科研的配套設施,比我們那時好了很多。我們那會也沒有很多機會到外面去看看,但現在的中學生就有機會去交流。在香港,學生可以進自己大學教授的實驗室,我們以前是很難有機會的。現在政府還投資了很多創科基金,包括招一些博士後,都有政府資助。所以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多了很多機會。任詠華:我主要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還要做得更好。我們是很渺小的一個工作,還要多努力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任詠華主要從事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超分子化學,以及金屬基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透過了解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希望開發創新電子顯示與高效節能照明系統。
任詠華認為,人類未來會面對嚴峻能源短缺問題,必須發展再生能源和節能材料,其科研正好適用在這方面,也希望為世界突破能源困境提供新途徑。


田川:您講求在科研領域當中,一定要去引領潮流,不要跟隨潮流。學生們可以理解嗎?
任詠華:他們明白的。因為如果只是跟風,別人做什麼你做什麼,花的時間和努力,其實不小於做原創性、有創意的科研。


任詠華 香港大學博士畢業照


任詠華:做化學,主要是用合成的手段,來改變一個分子的結構。但我們看到的東西是很多分子放在一起組成的,所以分子與分子之間,是怎麼排列起來呢?一般都是無序的,但我們現在希望可以控制分子,讓它們有序地排列起來,有一些鬆散一點,有一些緊密一點。這時它們的光學也不一樣了,有一些分子分散的時候,是黃色的,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時,是藍色的,沒有那麼緊密但有序,就是紅色的。有序跟無序致使的導電性也一定是不一樣。
田川:所以很有趣,同一個分子,只是排列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光出現。

任詠華:對,是排隊還是分散,這樣就可以改變它的功能,其實是很好玩的。



任詠華:化學是很好的,自然界已經有的東西,你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把它重複造出來。但化學還跟其他學科不一樣,你可以創造一些天然界沒有的東西出來。我覺得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怎麼控制分子之間的有序排列,來達到某些功能。像超分子化學,全世界做得都還不成熟,我希望在這方面可以加把勁。田川:您說大眾對於化學是有誤區的,認為化學都是有汙染,或有危險、有毒的。其實就像您剛剛說,化學可以創造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那一刻我會覺得恐慌,覺得一個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威脅。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化學?

任詠華: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化學反應,每天都有很多反應在身體裡進行。我們為什麼有能量?就是因為ATP(腺苷三磷酸)水解了,釋放出了能量。身體裡的酶,很多都是用來催化我們身體裡的反應的。我們整個人,基本都是化學元素組成的。你吃的東西,也都跟化學有關係。沒有化學,怎麼有好的醫療?沒有藥品,怎麼可以有早期的診斷來防禦疾病?你怎麼有能源、環境、材料?我們只有100多個化學元素,但就可以造出那麼多不同的分子,不同的東西。所以化學就是生活,人就是大的化學反應瓶。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一路開掛的科研生涯與恬靜優雅的氣質,讓她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化學領域也有一位同樣建樹頗豐,讓無數學子敬仰的女科學家——任詠華。  任詠華女士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1985年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師從支志明院士繼續學業,3年之後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她,就是答案。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38歲當選院士,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的中國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院士,在化學領域被稱作頂尖專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任詠華,出生於1963年,從小生活在香港,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則在家裡照顧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從小就成績優異,再加上自己也勤奮好學,尤其是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科研之路一帆風順,如今氣質如蘭不輸明星
    既然是最高的學術榮譽,想要成為院士是需要不少資歷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評上院士的人都已經上了年紀,有的院士甚至到了70歲才評上院士,但是近年來我們發現,年輕的院士群體越來越多了,出現了一些40多歲的院士,而這其中就有今天咱們要講的這位,堪稱是我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
    支志明在整個化學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支志明,1957年9月生於廣東省遂溪縣,香港人。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香港無機化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應邀在國內多所大學當客座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 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6-11-21 16:05 來源:澎湃新聞
  • 漫漫化學路——寫在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遊效曾,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他始終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他熱愛祖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崇尚科學,堅持真理,淳樸善良。
  • 我們為什麼學化學?
    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我國配位化學奠基者之一。畢生致力於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育了中國幾代人才。作為新中國的化學家,要想充分利用我們的豐富資源,首先須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化學。——任詠華任詠華中科院院士,無機化學家。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年近60氣質不凡,本科畢業高校比清北還牛
    說到院士這個群體,對於不少人來講還是十分陌生的,不過隨著像此前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進入到了我們視野當中,很多人慢慢開始關注到了這個群體,可以看到院士一般都有很強的能力,甚至可以稱為國之棟梁。
  • 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演繹最美化學人生—新聞—科學網
    如今,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化學實驗室裡,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的依依不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