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名人面對面,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對話
> 完整專訪 | 無機化學家任詠華 <
沒時間看視頻
也可以看文字
以下為採訪摘要
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任詠華,38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不僅如此,她還是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在我們眼中,她是一位創造流光溢彩的「彩虹魔法師」。
任詠華:我沒什麼特別的。我爸媽覺得孩子就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念好你的書,多學些東西。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需要自學。
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明天你已經不是最好的了。化學是要終身學習的。
任詠華的辦公室
任詠華:沒空收拾,慢慢就堆滿了。不過我還是能找到東西的,只是有時要多花點時間才行。
任詠華:我會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截止時間也會標註一下。
任詠華:對,打字、改文章也是這樣,因為我沒有能用的桌面了。
任詠華「與眾不同」的辦公桌
任詠華的辦公桌
任詠華:很久了,可能一兩年前吧。同一款衣服我習慣多買幾件,褲子也是,一樣的買幾條。
任詠華被稱為「港產」科學家。她出生在香港,從小就對街上五光十色的燈光充滿好奇。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顆種子,日後帶著她尋找心中的「發光之謎」。
在名校拔萃女書院畢業後,任詠華到港大修讀化學系。一開始只是因喜歡科學,才選讀化學,但並沒有想過要成為科學家。任詠華說,化學專業,實驗室工作,讓她經常覺得快樂。她在享受整個過程,而不是最後結果如何。她曾經把科學比作吃飯,不可以不吃,但是也沒什麼特別,只是很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
田川: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科學家的?
任詠華:我不是說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我只是比較專心跟專注地去做我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念本科的時候還是懵的,念博士學位時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任詠華 香港大學學士畢業照
上世紀80年代,任詠華在香港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任詠華的發光材料研究,從那時開始。後來幾次海外名校遊學的經歷,讓任詠華開闊了眼界,同時也增添了自信。她後來回憶說,當地的儀器可能更先進,但學術水平彼此差不多。
田川:您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直到工作之後才有機會到國外訪問。但在那之前,很多人因為您沒有在國外學習的經歷而質疑您,那段時間會有壓力嗎?
任詠華:會有一些壓力。但這是人家對你的評價,不是你自己的,我盡力了,我對得起天地良心。
田川:您是在1991、1992年分別做了出國訪問嗎?
任詠華:對,1990年去的美國,1991、1992年去的英國。因為之前一直都在香港,就想出去開開眼界,而且我當時是自己出錢去的。
田川:沒有申請獎學金之類的嗎?
任詠華:如果你申請博士後,學校會給你錢,但博士後一般都要待1~3年,我主要是利用暑假兩個月的時間去學習,所以就不可能問人家拿錢。另外我覺得這是在給自己投資,所以我不介意花自己的錢去學。
任詠華說,興趣是自己做科研的動力。她曾經每周工作七天,現在是每周六天,每天的工作都會超過十小時。生孩子前兩天,任詠華才不得不離開實驗室,坐月子的時候,她把學生請來家裡修改論文。
任詠華迄今已經指導了數十名博士生、博士後,她鼓勵學生要有冒險精神,不要患得患失。有的學生希望選一門賺錢的專業,但是任詠華認為,現實世界不斷變化,今日的熱門學科,可能會在幾年後變成冷門。所以更應該遵從自己的興趣,趁年輕,闖一闖。
田川:那還不錯,比我想像的要好。您說當年您是自然而然變成了科學家,然後就專注於喜歡的領域裡了。現在的年輕人對科學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還會擔心以後是不是有出路。您會覺得追夢這件事,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成本太高了嗎?
任詠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壓力。動物、植物,它們也有很多環境壓力的。我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人,也比較率直。我當初完全沒想將來要當什麼,喜歡什麼就去做了。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他們
真的對科研、科學有興趣,我覺得他們也
不用想太多,人不應該是斤斤計較的。
現在科研的配套設施,比我們那時好了很多。我們那會也沒有很多機會到外面去看看,但現在的中學生就有機會去交流。在香港,學生可以進自己大學教授的實驗室,我們以前是很難有機會的。現在政府還投資了很多創科基金,包括招一些博士後,都有政府資助。所以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多了很多機會。
任詠華:我主要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還要做得更好。我們是很渺小的一個工作,還要多努力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任詠華主要從事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超分子化學,以及金屬基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透過了解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希望開發創新電子顯示與高效節能照明系統。
任詠華認為,人類未來會面對嚴峻能源短缺問題,必須發展再生能源和節能材料,其科研正好適用在這方面,也希望為世界突破能源困境提供新途徑。
田川:您講求在科研領域當中,一定要去引領潮流,不要跟隨潮流。學生們可以理解嗎?
任詠華:他們明白的。因為如果只是跟風,別人做什麼你做什麼,花的時間和努力,其實不小於做原創性、有創意的科研。
任詠華 香港大學博士畢業照
任詠華:做化學,主要是用合成的手段,來改變一個分子的結構。但我們看到的東西是很多分子放在一起組成的,所以分子與分子之間,是怎麼排列起來呢?一般都是無序的,但我們現在希望可以控制分子,讓它們有序地排列起來,有一些鬆散一點,有一些緊密一點。這時它們的光學也不一樣了,有一些分子分散的時候,是黃色的,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時,是藍色的,沒有那麼緊密但有序,就是紅色的。有序跟無序致使的導電性也一定是不一樣。
田川:所以很有趣,同一個分子,只是排列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光出現。
任詠華:對,是排隊還是分散,這樣就可以改變它的功能,其實是很好玩的。
任詠華:化學是很好的,自然界已經有的東西,你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把它重複造出來。但
化學還跟其他學科不一樣,你可以創造一些天然界沒有的東西出來。我覺得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怎麼控制分子之間的有序排列,來達到某些功能。像超分子化學,全世界做得都還不成熟,我希望在這方面可以加把勁。
田川:您說大眾對於化學是有誤區的,認為化學都是有汙染,或有危險、有毒的。其實就像您剛剛說,化學可以創造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那一刻我會覺得恐慌,覺得一個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威脅。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化學?
任詠華: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化學反應,每天都有很多反應在身體裡進行。我們為什麼有能量?就是因為ATP(腺苷三磷酸)水解了,釋放出了能量。身體裡的酶,很多都是用來催化我們身體裡的反應的。我們整個人,基本都是化學元素組成的。你吃的東西,也都跟化學有關係。沒有化學,怎麼有好的醫療?沒有藥品,怎麼可以有早期的診斷來防禦疾病?你怎麼有能源、環境、材料?我們只有100多個化學元素,但就可以造出那麼多不同的分子,不同的東西。所以
化學就是生活,人就是大的化學反應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