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大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寵物克隆和自殺機器

2020-11-2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2019年十大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寵物克隆和自殺機器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技術自身並不具備「警察執法」職能,最新技術需要我們予以積極關注,同時當人們受到傷害時要承擔責任。

2019年,新年十大科學技術列表包括一些你可能聽說過的技術,例如:5G,還有一些技術會讓你大吃一驚,例如:克隆寵物和自殺機器等

過去幾年裡,福布斯網站公布的新年十大科學技術會涉及醫療創新、先進軍事武器等領域,雖然會偶然涉及有關頭部移植和半機械蟑螂的報導,但多數技術仍以某種方式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美國福布斯網站連續第七年發布新年應當關注的十項科學技術,希望對非專家人士提供一個了解世界各地實驗室的窗口,但是這些科學技術目標涉及一些倫理和政策問題。

過去幾年裡,福布斯網站公布的新年十大科學技術會涉及醫療創新、先進軍事武器等領域,雖然會偶然涉及有關頭部移植和半機械蟑螂的報導,但多數技術仍以某種方式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是儘可能地使這些討論非政治化,從而便於我們能夠真實地將事情講述出來。當然,當涉及到執行政策(或者建議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時,相關的政策又會悄然而至。顯然,在取得相應進展之前,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這僅意味著我們應當儘快開始。

2019年,新年十大科學技術列表包括一些你可能聽說過的技術,例如:5G,還有一些技術會讓你大吃一驚,以下是2019年十大科學技術名單:

1、寵物克隆:費用大約2.5萬-5萬美元,你可以選擇克隆你的寵物狗或者寵物貓,然而,這並不能保證你能再次擁有一模一樣的寵物,同時,動物愛好者們需要注意,孕育克隆體的宿主動物過著難以煎熬的生活。有人會對這項技術提出置疑:許多流浪狗、流浪貓無家可歸,花費數萬美元克隆寵物是否有必要?

2、DIY神經黑客:家庭使用的神經刺激設備現已投入銷售市場,目前DIY類型的神經刺激裝置計劃在網際網路上隨處可見。消費者希望採用微弱電流刺激自己的大腦,從而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注意力,但是我們還不知道神經刺激產生的長期效果。結合較高期望和額外刺激,目的是對大腦提供超級動力,然而如果使用不當,這將是一個潛在的「災難配方」。我們是否應該採取某種監管措施,或者我們應該隨意放任,讓人們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為了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而採用這種設備的父母呢?

3、行為生物識別:忘記傳統的PINs碼和密碼,更多的研究機構目前開始使用手眼協調裝置,你使用該設備的角度,手指壓力,手顫抖,導航模式以及其他手部動作,均可作為你是否真實登錄某個app應用程式的「密碼」。我們希望不被黑客攻擊,但是我們也要考慮這些信息如何被收集、存儲和使用,我們是否有權知道我們的行為特徵是什麼樣的?我們是否必須起訴才能獲得這些信息呢?

4、5G技術:5G技術正在研發之中,但是還沒有真正到來,儘管AT&T等公司做出了錯誤承諾,5G技術的最高速度可達每秒1千兆比特,它通過思維速度的通信方式將改變我們的世界。但是,5G技術也是一項龐大、費用高昂的基礎設施工程,需要新的監管框架體系。為了利用新的網絡,相關通信設備必須被替換,這將增加我們產生電子垃圾的數量。隨著數字通信設備的差異加大,一些偏遠農村地區使用較慢的wifi已遠遠落後於當前通信技術,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大量的能源運營,遠遠超過我們通過可再生能源生產的能力,這些都無法阻止5G技術的到來,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工作呢?

5、兒童數據信息:在父母面前孩子的個人數據沒有任何隱私可言,這就是為什麼父母是孩子隱私最大侵犯者的原因,目前專家對該現象十分擔憂。Facebook上的胎兒超聲波照片和產房直播照片,意味著在孩子們出生時就產生了數字痕跡。由於任何數據信息都有可能被黑客惡意竊取,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孩子照片和家人照片,對親屬勒索錢財。美國聯邦調查局甚至近期警告稱,黑客已經從數千所學校竊取學術和行為數據,孩子們在學校存在著危險。這些數據信息對於他們的成長未來意味著什麼呢?尤其是當前背景調查無所不在、我們生活在無所不知的資訊時代。

6、「昆蟲聯盟計劃」: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的軍事研究總能讓人們感到恐慌,該機構進行著世界上最奇怪、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雖然它是為國家安全而設計的,但是經常會引發很多倫理道理問題。目前,DARPA的「昆蟲聯盟計劃」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近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他們的目標是培育出能夠將病毒傳播給植物的轉基因昆蟲,這些病毒將新的基因傳遞給植物,使它們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具有很強的抵抗力。但是該計劃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容易會毀滅莊稼,破壞數百萬人賴以生存的糧食生產。這是一種生化武器嗎?它會激勵其他國家發展國防技術嗎?

7、「人行道實驗室」:如果你真想知道公眾如何評論創新技術,那麼你可以看一看加拿大多倫多市,這座城市的市民正在期待著一個新項目,在叫做「碼頭區(Quayside)」的一處未開發12英畝面積上建立一座超級高效城市。「人行道實驗室」公司是科技巨頭Alphabet的子公司,而Alphabet是谷歌公司的母公司,這家公司希望通過網絡互聯的傳感器監控城市交通、行人、天氣、汙染、建築佔用率和汙水處理。但是這些傳感器將跟蹤人們及其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創建儘可能智能化的城市,如果沒有需要訪問這些數據的第三方實體的幫助,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人行道實驗室」需要獲得多倫多市民的支持,就必須回答一些問題,例如:數據去向,以及他們計劃如何彌補這些數據對人類或者環境造成的損害。

8、自動翻譯:微軟等公司當前正在試圖開發能夠實時翻譯人類語言的人工智慧翻譯系統,但是語言是非常複雜的,人工智慧翻譯系統很難翻譯不同語言裡的俚語和習慣用語。但是自動翻譯系統並非沒有用,我們必須不斷地完善此項技術。儘管當前自動翻譯系統不斷地升級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你是否願意將自己的生活交給自動翻譯語言的電腦?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9、「播種實驗」:當然,製藥公司及其附屬研究人員永遠都不會承認自己參與了播種實驗,它們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營銷策略,能夠讓醫生熟悉新型藥物和藥物潛在的標籤外用途。製藥公司聘請醫師對新型藥物和醫療設備進行小範圍研究,之後發布結果。當研究人員獲得製藥公司的酬金時,這已經形成一種利益衝突,畢竟這僅是一種小範圍的實驗。但是醫生們仍堅持認為其研究是成功的,並鼓勵其他醫療人員對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這將引發諸多問題。雖然該現象不是很好的科學技術,但卻是一種很好的營銷策略。

10、「Sarco」自殺機器:我們不要將「Sarco」自殺機器與正在全球範圍進行的「權利死亡運動」混淆在一起,因為「Sarco」自殺機器產生的問題具有一個全新高度。該機器是2018年澳大利亞安樂死倡導者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發明並展示的,他計劃2019年出售自殺機器的3D列印電路圖,從而改變我們的死亡方式。雖然你可以自行下載列印,但你必須進行在線測試問答,從而確定你是否適合做出自殺決定。如果在線測試問答順利通過,尼奇克將發送給你一個密碼,讓你在24小時之內激活自殺機器。一旦自殺機器被激活,氮氣就會流入機器,你會暈過去之後毫無痛苦地窒息死亡。整個過程是無痛的,自殺機器主要面向50歲以上人群,不管他們是否患病。尼奇克堅持認為,任何一個活了50多歲的人如果想要死亡,都應該自己做出決定。然而,一些人認為「Sarco」自殺機器是誘導健康人群選擇自殺的騙人把戲。

雖然這些2019年科學技術非常有趣,有時也令人感到不安,但是它們的目的是提出更重要的問題,即我們有權控制什麼,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有精力去控制如此複雜的事情。人們很容易被一些似乎已經失控的科學技術搞得疲憊不堪,但關鍵不是要壓倒它們,而是更好地利用它們,賦予它們力量。

如果我們能在事情偏離主題之前,花一些時間考慮一下道德倫理問題,我們就距離控制自己的命運更近一步了。(葉傾城)

【來源: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寵物克隆和自殺機器,2019年十大有爭議的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出爐!
    我們不要將「Sarco」自殺機器與正在全球範圍進行的「權利死亡運動」混淆在一起,因為「Sarco」自殺機器產生的問題具有一個全新高度。該機器是2018年澳大利亞安樂死倡導者菲利普·尼奇克發明並展示的,他計劃2019年出售自殺機器的3D列印電路圖,從而改變我們的死亡方式。雖然你可以自行下載列印,但你必須進行在線測試問答,從而確定你是否適合做出自殺決定。
  • 克隆寵物嗎?一隻貓25萬元,或有基因缺陷,被批沒道德
    如今距離多利羊的成功克隆已經過去23年,但在國內,首隻寵物貓的成功克隆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事情的起由,得從2018年說起。不同於自發排卵的大多數動物,貓科動物屬於誘發排卵動物,因此克隆難度相對要大一些。早在2001年,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克隆出寵物貓「CC」。為攻破這一項科學技術,2018年8月,國內一群科學家啟動了克隆貓的研發實驗。
  • 無邊界的寵物克隆
    對此,有專家指出,鑑於動物克隆本身是整體複製,理論上講無「新種」產生危害,因此國內甚至很多國家都沒有相關法規就此進行禁止,甚至在科學技術上鼓勵創新。但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目前沒有動物商業克隆的相關行業規範標準,此外,由於商業寵物克隆不屬於實驗動物領域,因此還涉及是否存在動物倫理問題。因此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市場監管。
  • 38萬克隆寵物狗,且慢流行
    而面對寵物狗病故,筆者卻難以抑制內心的悲傷。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飼養寵物的城鎮居民越來越多,寵物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城鎮飼養寵物狗、貓人群達5648萬人,寵物市場規模達到1708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了20.5%。
  • 克隆就能讓逝去的寵物回家?
    作者:張田勘  克隆寵物已經是今天部分人的生活需求。據新京報報導,某克隆公司,克隆狗的價格為38萬元,克隆貓25萬元,上門取樣5000元,樣本保管費一年4000元。從2017年起,一家提供克隆動物服務的公司已為40多位客戶用克隆技術「迎回」了他們的寵物。
  • 38萬,克隆一隻寵物
    38 萬,克隆一隻狗和大多數在寵物即將離世之際克隆的寵物主不同,王亦清在愛犬「兜兜」還活著的時候克隆了它。兜兜並非名貴犬種,是只毛色灰褐色的雪納瑞。從兜兜一歲開始,王亦清像家人一樣陪伴了14年。他很早就對韓國秀巖(Sooam)公司克隆犬有所耳聞,但顧及費用和繁瑣的出國流程,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 無邊界的寵物克隆:尚不清楚會產生哪些累積危害
    對此,有專家指出,鑑於動物克隆本身是整體複製,理論上講無「新種」產生危害,因此國內甚至很多國家都沒有相關法規就此進行禁止,甚至在科學技術上鼓勵創新。但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目前沒有動物商業克隆的相關行業規範標準,此外,由於商業寵物克隆不屬於實驗動物領域,因此還涉及是否存在動物倫理問題。因此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市場監管。
  • 克隆寵物之爭④:犧牲試驗動物?威脅人類安全?
    2019年7月,浙江溫州黃先生的克隆貓「大蒜」出生。2018年12月,上海張女士的克隆犬「妮妮」出生。2018年8月,北京王先生的克隆犬「轉轉」出生。寵物,正在中國家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中國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08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20.5%,中國養寵人群多達5648萬人。寵物克隆訂單激增,業務量2000萬「2018年我們公司,寵物克隆的訂單全年不到20單。今年,2019年3月份到6月份,就已經有20單了。
  • 克隆警犬光榮入警,寵物克隆卻遭質疑,同是克隆為何不同
    寵物不同於尋常物件,它的價值並不體現在作為一個物質的本身。我們對寵物的愛憐和思念,絕非僅僅是因為它們品種的高貴、外貌的非凡或性情的溫順。每一隻寵物背後,都是一段不可複製的記憶承載,只是簡單克隆寵物,又如何能複製記憶?
  • 新的寵物——克隆女
    科學研究和發明、繪畫、雕塑、音樂等,總是離不開人體的研究,今天這項技術雖然是我設想,但是我相信隨著人類的需求,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普及。 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什麼事情人不能做的了,只要你能想得出來,就能做得出來,由於農村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家們有人開始研究,並給農村的光棍漢們送老婆,凡是娶不到媳婦的,先送一套別墅,用橡膠一夜之間搞定,叫臨時安置房,可以居住180年,
  • 除了克隆,科學家研究出基因編輯!網友:道德上行不通
    為了延長壽命,大家都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保養,或者是利用科學技術來實現這一點。近日有消息稱,「永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第1種方法在之前就已經引起過大家的關注,那就是克隆。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有動物克隆成功。這種方式是利用基因,完成生命的複製。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他們發現,日本被試對智能機器和人類採用完全相同的道德判斷準則,即被試對人類和智能機器在道德兩難困境中採取道義論或功利論的行為選擇的道德評價上並沒有差別。Malle et al.(2016)在其研究的實驗2中,改變了道德困境的描述方式,採用連環畫形式呈現多張圖片來描述道德困境,結果發現人們對於智能機器和人類行為道德評價(錯誤度、責備度)上的不對稱性效應消失,即給予了同樣的道德評價。
  • 你願意克隆你的寵物嗎?
    近年來,寵物產業崛起,產生了大批的貓奴狗奴,吸貓擼狗成為風潮,有專家預測至2020年,千億級市場即將形成。但一般來說,寵物貓和寵物狗的壽命一般都在20年以內,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終將會離開。而如果它們離你而去,你會尋找一個替代品來填補你內心的空缺,還是試圖讓它「起死回生」呢?
  • 民間克隆網紅貓誕生,對克隆技術的可怕你一無所知
    雖然克隆技術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1996年出生,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克隆始終是個距離我們生活極其遙遠的字眼。大蒜的出現,讓克隆技術從雲端走向民間。雖然有網友指出,克隆的只是肉體,真正的大蒜早已離開塵世。但是多數人仍舊認為,如果自己寵物不幸離世,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他們也更傾向克隆一隻寵物來繼續陪伴自己。
  • 24年前就造出克隆羊,為何不複製人?看看克隆羊的下場
    實際上多利的誕生在科學史上有著裡程碑式的成就,畢竟它不是正常生育的一隻羊,而是一隻採用無性繁殖誕生的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克隆技術。在當時可謂是一大熱點話題,同時也引發了關於科學與倫理道德的爭論。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首次問世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存在著有性生殖,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不過科學家們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就提出了關於無性繁殖的科學論斷。
  • 人類1996年就克隆了小羊多莉,為何一直不複製人?看看多莉的遭遇
    眾所周知,歐美地區喜歡拍比較超前的影視劇,其中不乏外星、未來概念、克隆等生物科學題材。其中克隆作為學科領域的題材,還是比較新穎和吸引大眾目光的。1996年在英國一所研究所裡有隻名為多莉的雌性小羊出生了,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畢竟每天都會有小生命的出生。
  • 24年前就造出克隆羊,為何不複製人?看看克隆羊的下場,多恐怖
    在當時可謂是一大熱點話題,同時也引發了關於科學與倫理道德的爭論。 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首次問世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存在著有性生殖,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不過科學家們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就提出了關於無性繁殖的科學論斷。
  • 為什麼科學家還沒有複製人類呢?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
    克隆是危險的,而且沒有足夠的理由以這種方式製造人類。使用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並不需要複製人。我們大約7年前就能夠複製人類胚胎,但是據我們所知,沒有科學家克隆整個人。事實證明,道德並不是唯一阻止科學家複製人類的原因。我們沒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因此您永遠不必擔心與邪惡的「另一個你」作鬥爭。克隆羊多莉的克隆過程多莉,第一隻克隆綿羊。
  • 複製人為什麼倍受爭議?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
    時間回到1996年7月5日,在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裡,發生了一件當時轟動全世界的大事情,那就是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培育出一隻小母羊,而這隻小羊和她的母親長得一模一樣,絲毫不差,並取名多莉,多莉的創造者是伊恩·威爾穆特和基思·坎貝爾兩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