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中秋節就要到來了,到時:「家家戶戶齊相聚,男女老少賞月圓。葡萄架下相對望,笑談月餅來與源」,如此之盛景,為人所喜,為人所盼。中秋節作為華夏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那時已便有「迎寒」與「祭月」之習俗。然而,中秋節真正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應該開始於唐朝之初,盛行於兩宋,發展至明清之時,中秋節已經成為與我國另一傳統大節春節相齊名了,並與端午節、清明節、春節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作為傳統大節,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一項便是傳說與典故,這些傳說與典故廣泛流傳於民間,民眾代代相傳,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蜍」、「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幾乎人人知曉,成為飯後閒暇之餘相聊的談資,講故事的人說得投入,深情並茂,引人入勝,聽故事的人聽得專心,聚精會神,銘記於心,而後代代相傳,中秋的傳說與故事傳唱至今不衰。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我們都知道,中秋有許多習俗,其中一項便是吃月餅。月餅,可口甜美,外酥裡嫩,風味則是因地各異,人人愛吃,人人追捧,放於某種程度上說,月餅幾乎成了中秋節的代名詞,提到中秋節便會想到吃月餅,而提及月餅便會聯想到中秋節,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標配,而中秋節則成了月餅的「形象代言人」,二者缺一不可。
既然中秋節誕生的歷史悠久,自然與之相應,作為中秋必備美食的月餅也有著深遠的發展歷史。相傳月餅的誕生可以上溯追尋到商周時期,話說商朝有一位德高望重太師,在朝廷政績斐然,在民間名聲俱佳,其死後,百姓為了紀念他,故而製作了一種邊薄心厚的食物,名曰「太師餅」,而這太師餅則被後人譽為是月餅的最初原型,稱之為月餅的「始祖」。
當然了這只是停留在傳說,並無具體的史料記載,到了漢代,出現了「胡餅」一詞。而據史料記載月餅的真正起源於唐朝時期,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之夜吃月餅,覺得味道非常可口味美,後聽說應屆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慶祝,於是便命人將月餅送到宴席上賞賜給眾進士食用。月餅發展至宋代則有了「月餅」一詞的說法,南宋吳自穆所著的《夢梁錄》一書中出現了「月餅」一詞,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早始見「月餅」一詞的著作,但「月餅」一詞的來歷,創詞者是誰就不得而知了,也沒有相關的考證。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據說,唐宋之前,月餅只是作為美食的一種,不局限於中秋之夜所使用,真正將之作為中秋節標配食物的應該起始於元末明初之時,此還涉及到一個相關的歷史掌故,那麼是何歷史掌故一舉奠定月餅成為中秋節標配美食呢?且聽筆者悔昔繼續道來:
且說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天下大亂,元朝江山岌岌可危。在諸多起義軍中,以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實力為之雄厚,他們一面打擊元朝勢力,一面又相互攻伐,最終朱元璋佔據絕對的上風,並最終笑到了最後,建立了大明朝。
其實,對於各路的起義軍,元朝統治者是積極鎮壓的,對於百姓統治也是極其殘酷的,但正因為殘暴的統治才會激起民憤,故而使得起義不斷。朱元璋,對於民眾之苦,元朝之腐敗,他看的清楚,深深明白,要將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救出來就必須推翻元朝統治,故而他欲發動起義,積極聯絡反抗元朝的勢力。對於各地有起義苗頭,元朝統治者早有察覺,故而在管控這一塊非常的嚴厲,四處搜查,搜羅反叛者。
古裝影視劇照(圖)
面對這樣嚴密的管控與搜查,要如何聯繫反抗力量,又要如何將消息一一傳到他們的手裡,這成了棘手的問題。朱元璋與劉伯溫商議,尋覓良策。後來,劉伯溫想出一計,他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到冬天時將會爆發大範圍的瘟疫,若想躲避瘟疫便需購買月餅食用,吃了月餅者便能避免傳染到瘟疫。爾後,他命人準備了大量的紙條,在每張紙條上面寫道:「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並將紙條放入月餅中,派人將藏有紙條的月餅分頭送到各地義軍當中,如此神不知鬼不覺,各地義軍知曉了消息,百姓們知曉了起義消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中秋那天夜裡,朱元璋開始發動起義,各地義軍果然相應,百姓也積極投身於起義,參加起義軍。隨著力量逐漸壯大,起義軍在徐達的指揮下連戰連捷,很快攻下了元朝大都。起義軍攻下大都的勝利消息很快傳回到了朱元璋耳裡,朱元璋非常高興,傳下口諭於百官,在臨近的中秋夜時,以當年傳遞起義消息的「功臣」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與眾將士食用,以表慶功。後來,朱元璋成了皇帝,中秋吃月餅更加得到他的認可與看重,後在民間流傳開來,如此,中秋節吃月餅便成了習俗。不過,這一說法不見於正史,只在民間流傳。(文:悔昔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