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家長群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好辦法
循環證明「沒完沒了」根源在為民服務意識不強
「網癮老年」需要得到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警惕「代拍秒殺」背後的安全隱患
……
新聞速遞:「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一名家長的「怒吼」火了。該家長在視頻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或許是說中了太多家長的心思,這條視頻一度飆升到微博熱門話題首位。
中國青年報:家長群是家校交流的平臺,許多重要信息都是通過這個平臺傳達的。「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看起來痛快,卻透著一絲不計後果的苦澀。退了之後怎麼辦?你怎麼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態?又如何獲得學校的通知、老師的叮囑?家長群只是一個工具,如何使用取決於參與其中的人。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有些教師覺得可以讓家長批改作業,或者做更多「越線」的事?除了個別教師的師德師風問題外,這恐怕還與整個教育領域的氛圍有關。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一些家長更是為了子女教育不惜傾其所有。自己節衣縮食,給孩子報上萬元的培訓班卻毫不手軟;上班未必第一時間回復工作任務,學校發個通知卻立刻回復「收到,謝謝老師」……教育競爭日趨白熱化,誰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後別人半步。對於足以影響孩子「前途」的老師,家長們當然無比重視、全力配合了。於是,部分老師難免「得寸進尺」——既然家長這麼積極,那就再多做一點吧。從另一方面來說,在過度競爭的情況下,家長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校外報各種培訓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些都是家庭自發為子女教育「加碼」的表現。當然了,對於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之類的明顯不合理要求,家長可以跟教師溝通,向學校投訴,或者向當地主管部門投訴,通過這些渠道理直氣壯地解決問題。只是要想從此以後就不管孩子的學習,恐怕是不可能的。退群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嗎?恐怕也只能逞一時之快吧。
新聞速遞:中國政府網3日刊發通報指出,根據群眾反映的「公證書辦理難銀行存款無法取出」問題線索,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赴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進行了實地督查。督查發現,群眾反映情況屬實,惠州市惠陽區公證機構存在不擔當不作為、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漠視群眾利益等問題,導致陳先生七個多月無法辦理繼承公證。
新京報: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今天,群眾在銀行、派出所、居委會和公證處等單位之間跑了7個多月,硬是沒有證明「我爸是我爸」,令人五味雜陳。事實上,證明「我爸是我爸」並不難,國務院督查組一到,問題迎刃而解。既然如此,何必等督查組「光臨」?解決此類問題,公證處應主動作為,其他單位應積極配合。事關家庭財產繼承,公證處嚴謹一些無可厚非,但謹慎不是呆板,更不是避責。具體工作中,難免有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處理起來貌似比較棘手,但只要把群眾煩心事真正放在心上,積極主動作為,部門加強協作,打破「信息孤島」,類似陳先生遇到的問題就不會發生。相反,漠視民生,相互推諉,循環證明、重複證明甚至奇葩證明等就會層出不窮。陳先生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源在於相關部門為民服務意識不強,對「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各有關部門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規避自身責任,相互推諉扯皮,導致群眾陷入循環證明、辦事無門的困境。現實中,親屬關係證明是公證處比較常見的公證項目,特別是涉及繼承、留學、出國等情況,都需要此類證明。民生無小事,就別等督查組到來或媒體曝光了。
新聞速遞:幾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著手機,一些上了年紀的父母會很不解,有的甚至會加以斥責。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用上了智慧型手機,並沉迷於短視頻不能自拔。資訊時代,如何幫助中老年人正確「觸網」,理智地面對短視頻等新興傳播方式,已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課題。
北京青年報:網絡的魅力,極少有人能自持,老年人也不例外。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老年人,面對的是海量信息和成熟算法指引下一個個投其所好的小視頻,這使得他們想要在無縫銜接的短視頻中掙脫出來並非易事。有節制地使用網絡,可以有效擺脫孤獨與空虛,更好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相反,如果無法抵禦誘惑,就會成為網絡的奴隸,反受其傷害。任何沉迷都是有害的,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沒有什麼比「整天足不出戶盯著屏幕」更傷身了。表面上看,他們的生活似乎因為網絡而充實起來,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社交和獲取新知都可以從幾寸大的手機上完成。然而,相比於「觸網」已久的年輕人,老年人對虛假信息缺乏辨別力,社交的缺乏、情感的落寞,加上對健康的焦慮,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網絡信息影響。搞笑開心類、祝福類內容還可以娛樂老人生活,但是虛假信息甚至是健康類謠言,則直接影響他們的現實判斷和實際選擇。讓老年人「脫網」並不現實,當務之急是合理引導老人上網行為並為他們提供更多替代性選擇。子女陪伴,建設老年大學,豐富社區老年人文體活動……儘可能為老年人社交、健身和學習創造條件,讓他們有動力放下手機、走出家門,不給他們沉迷網絡的機會。此外,短視頻平臺也要加大對虛假信息治理的力度,為算法加入反成癮因子,以保護老年人用戶的利益。總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老年人「防沉迷」已是全社會都須共同面對的話題,「網癮老年」需要得到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新聞速遞:雙11大幕已經拉開,電商平臺上,各路秒殺活動令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代拍秒殺」的生意也愈發興旺。據報導,市面上存在大量此類服務,收費1元至50元不等。有商家承諾提供用戶名和密碼後,即可在0.05秒內拍下指定限量商品。此外,顧客也可以購買8元至100元的「搶拍器」,自己動手操作。
北京晚報:消費者想提高手速無可厚非,但若是通過作弊手段快人一步,那就降低了自己的消費素養,侵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權益,有違公平。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消費者也很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代拍秒殺」的首選模式是由消費者向商家提供用戶名和密碼,以方便他人代拍。把需要實名認證的個人信息如此輕易地拱手讓人,增加了遭遇財產詐騙的風險,還很可能因為操作違規而面臨維權困難。至於提供「代拍秒殺」服務的商家,則不僅是擾亂平臺運營秩序那麼簡單。「代拍秒殺」通過隱匿技術手段操控平臺運營系統,其行為本身涉嫌觸犯《刑法》規定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既然有法可依,電商平臺方應該發揮技術優勢,建起第一道防禦屏障。其實,「代拍秒殺」並非本次雙11的「特產」,而是一條橫亙在電商生態的「老蛀蟲」了。面對這點技術花招,難道各大電商平臺真的無計可施?除此以外,監管部門也該創新治理手段,遏制違法違規的消費亂象,維護線上經濟的發展秩序。「代拍秒殺」的黑灰產業鏈,黑的不僅是有序購物的消費者,也損害信息安全的生態環境。電商平臺及監管部門應形成合力,及時切斷這條產業鏈;消費者更要擦亮雙眼,保持理性,不拿無價的個人隱私信息去交換幾個所謂的「低價好物」。
【評上評】破解「循環證明」不能只靠督查組-新華網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7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