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大名鼎鼎的蔡倫,一個從東漢便開始響亮的名字,如今,教科書也少不了他。
蔡倫穿著東漢的長袍,長袍於公元105年的洛陽飄曳,雙眼注視著一張蔡侯紙,背後有一片竹林。蔡倫誕生之後,生命裡有許多的無奈。雖是宦官,但級別很低,本質還是太監。蔡倫一生,很複雜,是太監,更是科學家;是宦官,更是知識分子;有劣跡,更有發明創造。
東漢時期,竹簡和縑帛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為了改變「簡重而帛貴」的現狀,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帶領手下工匠歷經艱辛,終於用樹皮、布頭、魚網等原材料製造出輕便實用的「蔡侯紙」。蔡倫造紙術成為我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蔡倫也因其卓越貢獻而留名後世。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上行下效」是當時比較典型的社會特點,蔡倫對紙的發明,離不開當時皇宮貴族的支持,以及對輕便、勻質、美觀紙張的強烈需求。
蔡倫本人聰明絕倫,有才學,而且具有科技頭腦,善於發明創造。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永元九年,兼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說明蔡倫組織製作生產各類軍用器械,都製作精良,為後世所效法,展現出富有創造力的發明才能。
根據量變與質變的哲學原理,任何事物的變化總是由量變開始,在量變發展到一定階段,然後才會發生質變。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都不是突然出現的,一蹴而就的,而都是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礎的。蔡倫發明造紙術不可能在一天就完成,或者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在學習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才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前人的發明創造活動成為後人發明創造成功的中間環節,這個中間環節的產物並不等於就是發明成功的產物。造紙術的發明,絕非蔡倫一個人所能為,他起到了核心和關鍵的作用,作為尚方令,蔡倫既是製造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亦是製造的直接參與者,既定的個人地位、本身素質和歷史條件造就了蔡倫,前人的創新成果和製造經驗在蔡倫那裡得到了升華、擴展、更新、發生質變、獲得成功。
此後造紙術被傳至宮廷,後又推廣至全國。在其發明一百八十年後,開始向周邊國家傳播,首先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八世紀時傳入西亞的阿拉伯等國,繼而傳進歐洲,最後傳遍全球。
今天,蔡倫的發明依然改變著世界。雖然現在的龍亭鎮已經不見了往日人影婆娑紙漿翻滾的造紙作坊,但龍亭候蔡倫的墓地卻一直在那片青松翠柏之中訴說著過往。不知他是否會想到其創造的文化價值會延續幾千年經久不衰。即使在電子產品如此發達的今天,紙張仍然是信息傳播途徑中的必需品。
當一件事物融入你的生活之中,你便很難發現其偉大之處。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紙張書寫或閱讀,也接受了來自西方的食品和文化,漢中的過往與世界文明的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劉光裕說:「中國東漢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於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而麥克·哈特認為:「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倫擔任尚方令期間,不僅改良了造紙術,還改進了刀劍等器物的製作工藝。《後漢書·蔡倫傳》說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意思是「經蔡倫改進後的刀劍製作工藝,不但在當時就達到了極高水準,並且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峰」。我們常說的尚方寶劍就是在尚方製造的。
東漢末年的政論家崔寔在《政論》中也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蔡太僕」「龍亭」指的都是蔡倫。由此可見,「蔡倫製造必屬精品」已經深入人心。
在《影響世界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一書中,是美國作家麥克·哈特所著。作者將蔡倫列位第七,蔡倫之後,才是政治人物秦始皇、隋文帝,與知識分子老子、孟子,而且,遠遠排在哥倫布、愛因斯坦與達爾文之前。偉大的發明,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使蔡倫的人生得到了升華。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與此同時,紙張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那些曾經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古紙們,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傳播,起到了格外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