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彗星: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

2020-11-22 地理沙龍號

彗星是指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往往呈現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由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組成,當彗星靠近恆星(太陽)時,由於受到太陽輻射的照射,彗星物質升華,由於太陽風的壓力,背向太陽風方向形成長長的彗尾,一般長度可達幾千萬千米。

67P彗星

由於彗星在靠近太陽時,形成比其本身巨大的多的彗尾,所以往往能夠被地球上的人類肉眼發現和觀察到,人們根據彗尾的形狀像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

天空中的彗星

人類對彗星的觀測,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由於人類認識的局限,在現代科學發展之前,人們一直視彗星的出現為災難的象徵。

彗星軌道示意圖

隨著現代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於彗星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目前人們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700 多顆,其中最著名的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那麼到底哪一顆彗星是人類「登陸」過的呢?當然這裡的「登陸」,不是指人親自上到彗星,而是利用探測器來實現「登陸」的。

登陸彗星示意圖

目前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彗星名叫:67P/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歐洲航天局在2004年發射了名為「羅塞塔」的彗星探測器,經過了近10年的太空飛行,總長度達64億公裡的太空飛行,最終於2014年8月成功靠近67P/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並且釋放著陸器「菲萊」到達該彗星表面。

67P彗星表面照片

此次登陸實現了人類首次對於彗星的「登陸」,經過觀察,這顆彗星的形狀並不規則,形狀像一隻鴨子,最終研究人員選擇在彗星的頭部位置投放「菲萊」著陸器。在執行任務周期內,著陸器「菲萊」對67P彗星的各項數據進行了探測分析,攜帶的10個實驗儀器也將對彗星的土壤、磁場等情況展開測量分析。

菲萊著陸地周圍地形

由於著陸器「菲萊」的登陸位置不佳,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陽光不容易照射到,導致太陽能電池充電困難,在加上距離地球遙遠,在登陸後的通訊時斷時續,可能在67P彗星再次靠近太陽時,我們能夠重新接收到「菲萊」的訊息。

「菲萊」登陸67P彗星過程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歐空局或發現彗星表面神秘「滴答聲」來源
    科學家將磁力儀的數據轉換成人類耳朵能夠聽到的音頻信號,就發現了罕見的低吟聲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4年8月,歐洲航天局的
  • 分析彗星的特點和運動周期,解開彗星那些種種謎題
    當然彗星表面能被吹起來的東西是有限的,有些彗星被吹了幾次,就產生不了彗尾了。古人也注意到過天空中出現過這種怪模怪樣的星星,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東西是怎麼出現的,再加上它不經常出現,所以認為這是壞事的象徵,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要鬧荒災或者打仗了。中國人有時候會說掃把星,這個說法就是這麼來的。很多的彗星軌道因為伸到了太陽系非常邊緣的地方,所以一顆會像需要很多年才能繞太陽轉一圈。
  • 彗星表面的神秘「滴答聲」究竟來自哪裡?
    事件回顧2014年8月,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探測器在67P格拉西門克彗星附近探測到一連串神秘的滴答聲
  •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將於9月底撞向彗星完成使命:已探測2年
    歐洲航天局近日證實,「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將於9月30日墜毀於「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67P)」彗星表面,光榮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 首次識別出菲萊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行星科學研究,歐洲空間局(ESA)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菲萊」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彈起時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此次分析「菲萊」在該著陸點的含冰石塊上留下的印記,讓科學家們深入了解著陸時新暴露的冰層的強度。
  •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檢測到磷 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檢測到磷 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New Atlas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顆彗星上檢測到了磷這一發現是幾年前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獲得的數據,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六種化學元素幾乎構成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分子:碳、氫、氮、氧、磷和硫(CHNOPS)。長期以來,我們的母星是如何在這些元素中變得如此豐富的,一直是個謎,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假設是,這些元素是在很久以前由彗星、小行星和原行星的撞擊帶到這裡的。
  • 研究人員從彗星中發現固體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從彗星上收集到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需的所有重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研究人員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門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外媒:太空飛行器著陸彗星表面 有望揭開地球之謎(2)
    ,「菲萊」著陸器成功登陸彗星表面,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彗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負責此次「菲萊」著陸器投放的航天工程師們正式宣布了「菲萊」成功軟著陸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消息。「我們(的著陸器「菲萊」)已經到達彗星表面,『菲萊』正在與我們對話。它告訴我們,著陸器的起落架已經扎進彗星表層。可以說,它此時正坐在彗星表面,給我們傳回數據。」
  • 歐洲將登陸彗星!「菲萊」的降落點已確認,科學家:上面的冰很軟
    據報導,近日,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著陸器「菲萊」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第二個著陸點,同時,發現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冰,竟然比雪還要柔軟。這次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著陸的「菲萊」,並不是第一次登陸彗星,早在2004年,「菲萊」就搭乘著羅塞塔號探測器 ,前往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了。
  • 羅塞塔號:可以成為偶像的探測器,它的偶像是彗星
    十年之後,格林威治時間 8 月 6 日 9 時 29 分(北京時間 17 時 29 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繞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軌道。雖然其他太空飛行器也曾短暫接近過彗星,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是首次進入彗星的近距離軌道,更令人鼓舞的是,該太空飛行器還計劃最大限度地接近彗星,並對其進行數月的仔細研究。
  • 羅塞塔號伴隨彗星67P到達近日點 彗星突發「噴射流」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報導,自2014年8月首次到達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彗星?
    他認為,首先太陽系之外有無數顆彗星,這些彗星大都於40億至50億年前形成。其次,有證據表明,大量的彗星內有水的痕跡,也有有機分子等成分,研究彗星有助於我們破解地球的生命起源。最後,研究彗星也有利於我們發展太空科技和低耗能技術,對人類有益。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彗星上的「奧秘」,或許可以解答人類千古以來的疑問—「我們從何而來」。
  • 「菲萊」著陸器降落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為了解彗核的性質提供線索
    「菲萊」著陸器降落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為了解彗核的性質提供線索(Credit: 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 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O』Rourke et al (2020)
  •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彗星每6.5年繞太陽運行一次。這些樣品是由歐空局 "羅塞塔 "太空飛行器上的COSIMA儀器收集的。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以幾公裡的距離跟蹤了那顆彗星。在靠近彗星附近時,該儀器收集了塵埃顆粒。
  • [圖]歐洲科學家繪製彗星地形:為著陸做準備
    這張照片拍攝於9月5日,距離彗星表面約62公裡。左側圖像顯示彗核的側面,而右邊則是彗星的「頭部」。圖像解析度約為每像素1.1米。可以看到崎嶇的崖壁和散落的巨石。示意圖:正在對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進行考察的羅塞塔飛船。與原先預料的明亮地表不同,探測器所看到的是一個在某些光學波段比焦炭還要黑的彗星表面。
  • "菲萊"在彗星上發現有機分子 有助人類了解地球史
    據BBC報導,科學家們已經證實,Philae著陸器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表面上檢測到有機分子。含碳有機分子是地球生命基礎,這個發現可以為人類了解地球形成早期的化學成分提供線索。
  • 探測器「菲萊」終於選好降落點,直達彗星內部
    在2004年,歐洲航空局發射了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去往一顆名叫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的彗星,這顆彗星的體積較大,運行軌道也是相對穩定的,如今,16年過去了,在這顆彗星上,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呢?
  • 「羅塞塔」為什麼要去探彗星?
    圖片來源:ESA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17時06分,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以下簡稱「楚-格」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環繞彗星運行的探測器,「羅塞塔」在twitter上甚至躍升熱門話題榜首位。耗資10億歐元的「羅塞塔」為什麼這麼火爆?因為它有可能幫助我們回答老祖先們一直在念叨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 羅塞塔探索器撞向彗星 12年太空徵程逼近終點
    中新網9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太空遊歷12年,羅塞塔探索器的生命進入倒計時,開始執行最輝煌的使命—撞向彗星。當地時間本月29日晚間,它以步行者的速度,開始緩緩下落,之後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  報導稱,「羅塞塔」將錄製自己墜向死亡的過程,傳回彗星表面的特寫鏡頭。在撞擊彗星幾秒前,羅塞塔將徹底關閉,開始滑向宇宙深淵的冰冷旅行。
  • 燃燒在銀河的夜空「彗星」
    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一條很長的彗尾。彗尾一般長几千萬千米,最長可達幾億千米。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