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歐洲科學家繪製彗星地形:為著陸做準備

2020-11-28 cnBeta

北京時間9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的羅塞塔號探測器正在開展考察活動的目標彗星是一個充滿各種複雜地形的世界,那裡有巨大的懸崖,深邃的撞擊坑,還有房子大小的巨型石塊。現在,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羅塞塔號發回的數據,歐空局的研究人員製作了一張展示這可彗星地形的彩色地圖。

用不同顏色標註的彗星地形單元圖,這張地圖將幫助科學家們選定在今年11月份著陸彗星的具體位置,這將是人類首次著陸一顆彗星的表面。

這張照片拍攝於9月5日,距離彗星表面約62公裡。左側圖像顯示彗核的側面,而右邊則是彗星的「頭部」。圖像解析度約為每像素1.1米。可以看到崎嶇的崖壁和散落的巨石。

示意圖:正在對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進行考察的羅塞塔飛船。與原先預料的明亮地表不同,探測器所看到的是一個在某些光學波段比焦炭還要黑的彗星表面。

8月23日-24日期間彗星表面預先選定的5處候選著陸地點。這幾處地點被標註在8月16日由羅塞塔號探測器OSIRIS窄角相機拍攝的圖像中,拍攝距離約100公裡。

這張地圖預計將幫助科學家們選出合適的地點降落他們的著陸器。今年11月份,人們就將首次嘗試將一顆著陸器固定到一顆彗星的表面。這顆彗星就是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最新的地形圖展示了其表面不同的「大陸區塊」。

地圖上顯示出不同的地形區,包括懸崖,隕坑,巨石區域,甚至還有平行分布的溝壑區,其中有些區域正在發生活動。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隨著羅塞塔飛船跟隨彗星一同越來越接近太陽,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將會密切監視彗星活動性的變化。

儘管科學家們並不指望彗星地表會存在截然的地區間界限,然而這種漸變式的區域變化將幫助研究組追溯彗星的起源。就在下周,也就是9月的13號或14號,這張地形圖將會迎來其首次發揮關鍵作用的事件——歐洲空間局羅塞塔著陸器項目組,以及羅塞塔軌道器項目組的科學家們將會最終決定著陸器「菲萊」(Philae)的最終降落地點。隨後,歐空局將在9月15日公布選擇結果。

一旦菲萊著陸器離開羅塞塔號飛船並飛向彗星67P/C-G,那就沒有機會再去更改其飛行路徑了。菲萊從離開母船到抵達彗星表面大約需要飛行5~8個小時,此後彗星微弱的引力將會吸引菲萊。

就在本周早些時候,羅塞塔已經宣布在67P彗星的表面發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地形特徵。與原先人們預料的明亮,「冰雪覆蓋」的彗星表面景象不同,探測器所看到的是一個在某些光學波段比焦炭還要黑的彗星地表。並且羅塞塔號上搭載的儀器設備目前還尚未能探測到任何一點彗星地表存在水冰的跡象。

來自美國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羅塞塔項目科學家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表示:「這顆彗星的地表反照率竟然如此之低,其地表暴露水冰的含量竟然如此之少,這些讓我們感到非常意外。」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彗星地表應當存在暴露的水冰成分,原因是彗星一般存在於遠離太陽的寒冷區域,在那裡水冰可以安全的存在而不會被融化和蒸發。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地表缺乏水冰的事實可能是因為這顆彗星在過去的某一時期曾經一度非常接近太陽或是其他恆星,從而導致水分的損失殆盡。

羅塞塔飛船被描述為是「史上最性感,最激動人心」的探測項目之一,它將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伴隨一顆彗星並對其開展考察,幫助解開彗星的謎團。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彗核本身長約4公裡,大約每6.5年圍繞太陽一周。羅塞塔飛船的大小則與一輛小汽車相當。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地形剖面圖的繪製及應用
    地形剖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的,其繪製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 確定剖面線。
  • 繪製地形剖面圖分幾步?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有問必答 提個醒繪製地形剖面圖分幾步?第2步:找交點,做垂線找出剖面線與等高線的各交點並描出,從各交點作垂線(虛線)到坐標圖。第3步:做水平線,找對應點在坐標圖縱坐標上做不同高程的水平線(虛線)。
  • 歐洲將登陸彗星!「菲萊」的降落點已確認,科學家:上面的冰很軟
    據報導,近日,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著陸器「菲萊」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第二個著陸點,同時,發現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的冰,竟然比雪還要柔軟。2004年8月,伴隨著探測器抵達彗星,由於彗星表面非常的不平整,想要尋找到一個合適的降落點非常難,所以,一直到2014年,「菲萊」才第一次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上著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彗星著陸之旅。不過,在這次重新在第二著陸點著陸之前,「菲萊」在過去的4年裡,日子並不好過,它還曾經一度被地面上的科學家,認為它已經徹底「失靈」了。
  • 歐洲宇航局:繪製出首批火星地形圖(組圖)
    第1頁第2頁 最新繪製的火星地形圖(比例為1:200000)Iani Chaos地形的詳細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宇航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利用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獲取的火星表面三圍數字模型圖,近日繪製出了第一批火星地形圖。
  • 外媒:太空飛行器著陸彗星表面 有望揭開地球之謎(2)
    【延伸閱讀】歐洲彗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原標題:歐洲彗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  系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鄭安):北京時間12日下午16點35分,在太空旅行了十多年的歐洲「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投放了著陸器「菲萊」,在當晚十一點半左右
  • 高中地理必拿知識點:地形剖面圖的繪製與判讀
    一、繪製地形剖面圖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一般與原圖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通常較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  (3)把剖面線與等高線的各交點之間的水平距離,按水平比例尺轉繪在水平坐標上,得到各對應點的縱垂線。在圖上繪製「水平線段」要與剖面線等長,以保持原圖的水平比例尺不變。  (4)在縱坐標上引出各對應點海拔高度的水平線,確定與各對應點縱垂線的相交點。
  • 「菲萊」發布科學成果:彗星上找到構成生命基石的有機化合物!
    科學家對「菲萊」發回的數據進行了初步科學分析,這些結果昨天(7月31日)公布在專門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特刊上。科學家在彗星表面發現了可能構成生命基礎的複雜分子,測量了彗星表面溫度的晝夜變化,還評估了彗星的表面性質及內部結構。那些數據是「菲萊」在長達7個小時的下落期間,以及在預定著陸地點Agilkia首次觸地時採集的,後者觸發了一系列預先設定好的科學實驗。
  • 籌備數十年的項目,科學家只為探索一顆彗星,它有什麼意義?
    而自從我們人類開始發展航天事業以來,便開始對這些宇宙星體進行或深或淺的探索,但是在眾多的宇宙星體中,我們對於彗星的了解還是太少了。就現在的情況來說,我們人類對彗星的了解並不多,其中哈雷彗星算是一個我們人類比較了解的彗星了。哈雷彗星作為我們人類最早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它圍繞太陽運動並且有著固定的公轉周期,在地球上大約每隔76-79年就可以觀察到一次。
  • 6年前,這個探測器在彗星上葬身,科學家終於知道它是怎麼死的了
    2004年,歐洲宇航局發射了著名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它的目的地,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以下簡稱67P/C-G彗星)。經過10年的飛行,羅塞塔號終於準備實施醞釀已久的壯舉——將菲萊登陸器投放到67P/C-G彗星上。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在彗星表面登陸、穿過彗發的迷霧直接對彗核進行探索的偉大行動。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不懂彗星的畫家不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家
    漢墓帛書 | 湖南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上有關於彗星的原始描繪。這些圖是基於古人仔細的觀察與長期的積累而形成的,也被賦予了各種內涵豐富的意義,用來和人間發生的事情相比對。但在前科學時代,古人卻沒有任何途徑去了解它們究竟是什麼,它的出現似乎不像任何已知的天體那麼有規律,無論是軌跡還是周期,都飄忽不定。
  • 國際最新研究:「菲萊」顛簸著陸「顱頂脊」揭示彗星奧秘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行星科學的研究論文,識別出「菲萊」(Philae)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67P/Churyumov-Gerasimenko)表面彈起時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skull-top ridge),並分析「菲萊」
  • 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按計劃甦醒
    新華網巴黎1月20日電(記者黃涵)歐洲航天局20日宣布,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於格林尼治時間當天10時(北京時間18時)按計劃甦醒,地球控制中心預計將在7個半小時後收到探測器傳回的首個信號。
  • 南極大陸真實地形啥樣子?看看歐航局做的3D地圖
    (原標題:南極大陸真實的地形是怎樣的?這裡有歐洲航天局做的3D地圖) 黎方宇歐洲航天局最近發布了南極大陸的三維地圖,展現出原馳蠟象的奇特景色。這份地圖是歐洲航天局(ESA)使用CryoSat研究衛星(意為「冰凍衛星」)收集的數據所繪。
  • 追了40億公裡,飛船終於抵達彗星,傳回數萬照片並有重大發現
    它由歐洲宇航局在2004年發射升空,羅塞塔是古埃及的一座石碑,上面刻著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因而意義非凡。它的目標是一顆名為67P的彗星,這顆彗星屬於木星系,來自遙遠的柯伊伯帶,大概在46億年前形成,和地球的誕生時間十分接近。因而探索67P對於研究早期太陽系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 羅塞塔彗星表面傳來首批測量數據
    自著陸器「菲萊」於2014年11月在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表面著陸後,迄今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專家們藉助COSAC儀器共檢測出16
  • 彗星著陸器「菲萊」第二落點確認
    ,歐洲空間局(ESA)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菲萊」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彈起時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此次分析「菲萊」在該著陸點的含冰石塊上留下的印記,讓科學家們深入了解著陸時新暴露的冰層的強度
  • 美國宇航局為登陸土衛六做準備,開發並測試三棲變形機器人
    ,幫助那些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想法轉化為科學事實。變形機器人藝術圖在這之前,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任務從1997年發射到2017年完成使命墜落土星,進行了長達19年的工作在這期間,卡西尼飛過土衛六超過一百次,詳細探測、繪製了土衛六的表面地形,以便為未來的探測任務做準備。卡西尼號發現,土衛六的世界既與地球驚人地相似,但也存在主要的差異:土衛六冰冷的河流、湖泊和雨水是由液態甲烷和液氨構成的。由卡西尼得到的信息顯示,在土衛六朦朧的大氣層下也可能隱藏著洞穴,甚至可能還有能噴發出氨或水而不是巖漿的冰火山。
  • 零距離接觸彗星,羅塞塔號探測器太空發現之旅
    探測器命名為羅塞塔號,飛行目的就是要探尋太陽系46億年的秘密。羅塞塔號有兩個展開達14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提供400瓦功率維持儀器工作。探測器還帶著一個著陸器「菲萊」,菲萊計劃在彗星表面著陸,著陸面魚叉系統將彈射出固定裝置,把菲萊牢牢固定在彗星表面。遙遠的追尋2004年3月羅塞塔號進入太空,她將用十年追趕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 歐空局發現人類首個小行星著陸器掉坑裡了
    歐洲空間局菲萊著陸器已經登陸彗星一周年了,科學家近日重建了菲萊著陸器的登陸圖像,發現著陸器最後掉到了一個坑裡,降落過程持續了數個小時。近日,歐洲科學家開發一種可視化的數據模型,可以研究菲萊著陸器的降落過程,結果發現菲萊著陸器三次與周圍峭壁碰撞,但最終還是成功降落了。這些數據來自探測器的傳感器記錄,有助於科學家建立飛行和反彈動力模型。
  •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將於9月底撞向彗星完成使命:已探測2年
    歐洲航天局近日證實,「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將於9月30日墜毀於「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67P)」彗星表面,光榮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