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吉林市的霧凇島西岸,有一個叫打漁樓的村子。據史書記載,這裡還有一個名字叫作「鷹屯」,是努爾哈赤設立的專門捕鷹機構,類似於皇家獵鷹專供站。當地人世代為皇族服務,捕到的鷹在這裡馴服後供皇上及王公們打獵把玩,獵鷹手自稱為鷹把式。如今,鷹把式只剩下僅存的一個支脈,其第十三代傳人趙明哲也因此被稱為「最後的獵鷹人」。
趙明哲所獵之鷹並非普通的鷹,而是一種叫作海東青的鷹。在現今的鷹屯,趙明哲無疑是最優秀的鷹把式,他已被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海東青馴養」的傑出傳承人。那麼這海東青到底是什麼神秘的動物呢?
《鷹擊天鵝圖》
《本草綱目·禽部》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海東青屬於大型猛禽,身體健壯,雌性比雄性還大,最重可達6公斤,身高1米左右,兩翅展開2米多長。頭部羽毛白色,綴有褐斑,上體均呈暗灰色,胸部褐紅色,綴有褐斑,尾部純白色,嘴較厚長,跗蹠只上部被羽,雌雄同色,喙爪像鐵鉤一樣硬,飛得既快又高,能捕天鵝、野鴨、兔、狍等禽獸。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
據《契丹國志》記載:「五國(即黑龍江流域的五個部落)之東接大海出名鷹……」海東青棲息於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海東青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它在空中飛行發現獵物後,迅速將兩翅一收,急速俯衝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衝向獵物。遼代文人寫白玉爪獵捕天鵝的戰鬥:「白海青,不僅如鶻,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相持殞地。」
遼代十字架海東青白玉掛墜
這海東青還是滿族的最高圖騰,意為世界上飛得最高和最快的鳥,有「萬鷹之神」、「神的使者」等諸多含義,海東青之於滿人就跟龍之於漢人一樣。傳說中十萬隻神鷹才出一隻「海東青」。在神話中海東青是一個渾身燃燒著巨大光、火和熱、揮舞著巨大翅膀、永不停歇、永遠怒翅飛翔的鷹神形象。大金國詩人趙秉文曾作詩《海青賦》贊云:
俊氣橫鶩,英姿傑立。頂摩穹蒼,翼迅東極。鐵鉤利嘴,霜柳勁翻。
據現代動物學家考證,海東青可能屬隼科,學名矛隼,是一種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矛隼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中國分布於吉林中東部、黑龍江東部、遼寧和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其中在吉林、黑龍江、遼寧為留鳥或者繁殖鳥,在新疆為冬候鳥 。契丹人統治中國北方時期,曾經將海東青大量引入今天的內蒙古地區。
遼代《春獵圖》,位於赤峰市敖漢旗貝子府鎮大哈巴齊拉村喇嘛溝遼代壁畫墓
遼代之前,史書、傳記裡雖然也有對鷹獵的不少記載,但海東青這種優良的獵鷹品種,在遼代之前卻不顯於世,史書中對其的記載,也只是到了遼代才開始漸漸頻繁起來。從地理方面來講,海東青屬於遷徙鳥類,而其遷徙的落腳之處又位於遼東之地,在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時期,遼東一直是朝廷控制力較為薄弱的地方,人口不多,中原之地對其又了解甚少,因此雖然海東青捕獵能力出眾,也只是偶爾作為當地獵戶們的幫手罷了,很少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另外,從野外狩獵方面來看,當時中原王朝對打獵並不專業,對於天上飛的禽類,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是用弓箭這種遠程武器進行攻擊,因此便有了一箭雙鵰之類的成語故事傳下。大家玩得沒有遼代契丹人這麼潮,會專門用訓練有素的海東青去搏殺天上的禽鳥,加之中原王朝的宮廷娛樂更多偏向於鬥雞、鬥蟋蟀之類觀賞性較高的活動,因此也沒有引進海東青這類猛禽的需求。
海東青鎏金飾片
然而作為資深遊牧民族的契丹人則不同,其本身就是遊牧打獵為生的部族,因此對於飛禽走獸自然非常熟悉,而且作為一個混跡北方數百年的古老民族,對於海東青這種明星獵手,契丹人一定非常豔羨,但因其當時只是一個草原零散部族,契丹人在建國之前,還沒有力量能夠將影響力擴大到遼東,去遼東徵調海東青,因此契丹人在當時對海東青也只能是想想罷了。
直到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攻破渤海國首都忽汗城,遼東之地自此納入契丹人的控制之中,並成為了遼國的領土,我的地盤我做主,此刻遼國的皇室才終於擁有了獲取海東青的能力,而海東青也自此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一隻攪動遼代國運變幻的動物。
遼代《抱鷹圖》,韓匡嗣墓壁畫,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罕山南麓。
在遼代,海東青深受皇帝及契丹貴族的喜愛,朝廷每年按時派出「銀牌天使」,到今天的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徵索海東青,時間一長,使者往返形成的這條路被稱為「鷹路」。朝廷很重視對海東青的管理,專門設置了養鷹機構——鷹坊小邸。契丹人對海東青精心飼養、小心呵護:夏天怕它熱,站在玉石上;冬天怕它冷,放在繡墩上;夜晚讓它儘量少睡,防止過於肥胖;到了更換羽毛的時候還要觀察糞便、揣度肥瘦,調節食量並加藥清火。
飼養海東青所用臂韝。圖1為骨臂韝背面,上刻一鷹。圖2為龍紋骨臂韝。圖3為鏤空捲雲紋銅臂韝。圖4為魚籽地忍冬花紋銅臂韝
遼人為什麼如此喜歡、重視海東青呢?首先,海東青是遼人捕獵的重要工具和助手。遼代施行四時捺缽制度,每年初春二三月份,遼帝的牙帳便會遷徙到鴨子河畔附近,舉行春季捺缽的重頭戲——獵鵝活動。皇帝出行狩獵時,使用海東青捕天鵝,場面相當壯觀:皇帝到時,宮廷獵手每隔五步或七步排開站立,他們身穿墨綠色衣服,腰間佩戴刺鵝錐、帶鏈錘和扁鼓,手裡拿著鷹食;另一部分獵手去尋找天鵝,一旦找到就舉旗示意,佩戴扁鼓的獵手敲響扁鼓把鵝驚飛,同時振奮海東青的精神。這時,鷹坊請進海東青,獻給皇帝,請皇帝親手放飛,放飛的海東青橫衝直上、衝入雲霄、奔向頭鵝,鵝陣隨之大亂,只見鵝鶻翻飛、敗羽分落,天鵝最終敵不過海東青被擒墜地。
遼代《卓歇圖》,描繪了契丹君臣出行狩獵、放養獵鷹「海東青」出擊白天鵝等場景。
獵手這時上前用刺鵝錐刺死天鵝,取出腦漿餵食海東青以補充體力。隨從將天鵝獻給皇帝,皇帝把鵝毛賜給大臣,大臣把鵝毛視為一種榮耀插在頭上。皇帝用這一隻鵝來祭祀祖先,隨後,群臣唱歌跳舞、飲酒狂歡,舉行盛大的「頭鵝宴」。捺缽對於遼國是不可動搖的祖制,而海東青則是遼人捺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作為春季捺缽的重要環節,皇帝放海東青捕得頭鵝,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海東青本來就是名貴之物,在春季捺缽的慶典之上,皇帝親手放出海東青,展示一種至尊權力的象徵,尊貴的人,支配珍貴的獵鷹,而作為這場盛會的重要成員,海東青的殺伐果斷、凌厲搏擊,本身也帶有一絲王權象徵的意味。捺缽作為契丹的國策,直至遼國滅亡這個制度也沒有改變,而海東青作為捺缽的專業配套裝備,自然也一直穩拿遼代朝廷給的這個鐵飯碗。
海東青金牌飾
另外,遼人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採集珍珠時,海東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遼天祚帝時,北宋此時正是徽宗在位,而徽宗是個才子皇帝,治國崇尚奢華,因此宮廷、民間都比較喜歡奢侈品,而遼地所產的北珠因為外形好看,光澤圓潤被世人所推崇,因此北宋便開始高價買入遼地的北珠。遼國統治者一看,這個不錯,於是便決定大力支持宋朝這種奢侈行為,以換取大量外匯。
遼代 白玉童子執鶻
這種珍珠也叫「東珠」,每年十月成熟,而這時海面已經結冰,人無法採蚌、取珠,當地有種天鵝以這種蛤蚌為食,它可以鑿破冰面,吃到包裹珍珠的蚌肉。而沒想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天鵝又成了海東青的獵物,珍珠自然就落入採珠人之手。
遼代海東青啄天鵝玉件
遼代與海東青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說海東青書寫了遼國的興亡史都不為過。遼前期,飼養、使用海東青是皇帝和貴族的特權,而到了後期,大臣中和民間也形成了飼養、使用之風。遼金時期,遼強金弱,遼迫使金國向遼國稱臣納貢,「鷹路」和「鷹使」則是遼國索貢的產物。在海東青日漸稀少難捕的情況下,遼帝每年都要派出催索鷹貢的使者到金國橫徵暴斂。他們窮兇極惡、為所欲為,除了像催命一樣限期索貢海東青之外,還養尊處優、勒索財物、強行徵繳未曾出閣的漂亮女子,及至後來,連官宦巨賈及已婚的美貌婦女也不肯放過,搞得天怒人怨、雞犬不寧。
遼代春水秋山玉牌飾拓片
早已忍無可忍的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趁機揭竿而起,前後僅用12年時間,就將遼國、北宋兩個封建王朝徹底推翻。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一隻鷹雖微不足道,卻關係到遼金的興亡。
如今,海東青非常稀少。前幾年,人們在黑龍江省洪河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時,先後兩次發現了海東青,從此填補了中國海東青標本的空白。因此,我國已將海東青列為國家第一類保護動物。
本文根據網絡資料綜合整理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經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