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海東青,也稱「海青」、「海青鶻」等,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狩獵猛禽,能捕天鵝、野鴨、兔、狍等禽獸,是狩獵中的重要幫手,傳說十萬隻神鷹才出一隻海東青,有「鷹神」之稱。在遼代,海東青被用於帝王狩獵,視為珍禽,隨之產生的鷹獵文化也曾在當時的赤峰大地盛極一時。
遼帝鷹獵的專寵
在遼代的四時捺缽制度中,遼皇帝保持著先人在遊牧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居處無常,四時轉徙。在春捺缽中,皇帝的行營便設在便於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鉤魚的場所。
藏於赤峰市敖漢旗博物館的遼代擎鷹壁畫
海東青在遼代是皇帝狩獵的御用工具,成為皇帝鷹獵的專寵,庶民無權私自畜養,官吏中只有極少部分被賞賜或特許放鷹。《遼史·道宗一》記載:「夏四月辛未,禁吏民畜海東青鶻。」因海東青的稀有,普通臣民根本沒有畜養的權利。
當時,因鷹獵而受到獎懲是常事。道宗作《放鷹賦》激勵屬下臣子:「御製放鷹賦,賜群臣,諭任臣之意。」穆宗因鷹獵獲鴨懲罰鷹坊使,重複徭役;因偵查天鵝回歸失期,施炮烙之刑。《遼史·穆宗下》記載:「以獲鴨,除鷹坊刺面、腰斬之刑,復其徭役」,「人沙刺迭偵鵝失期,加炮烙鐵梳之刑而死。」海東青在當時統治者狩獵生活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遼代的鷹獵文化
在遼代,軍隊常以鷹軍命名,掌管軍隊的官吏有「大鷹軍詳穩司」、「鶻軍詳穩司」,遼代的官印雕有鷹形,還專門設置了養鷹機構——鷹坊小邸。春鈉缽中,皇帝放海東青捕捉頭鵝,設「頭鵝宴」等等。
在現代出土的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與鷹和狩獵有關的壁畫、飾物,遼人對海東青如此青睞,學者推測壁畫和飾物中的鷹即為海東青。由此可見,因海東青而衍生出的鷹獵文化對契丹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食天鵝,得「北珠」
海東青之所以在遼代如此受歡迎,與契丹民族喜食天鵝肉有很大關係。契丹人認為天鵝肉可以食用,且味道鮮美,遂天鵝成為皇家貴族爭相捕獵的對象,而捕獵天鵝的重要幫手就是海東青。海東青捕殺天鵝時,先扶搖直上鑽入萬米雲霄,然後調準角度急速俯衝而下撲向天鵝的頭部,騎在天鵝脖子上牢牢控制住方向使天鵝迫降,這樣比它大的天鵝就任它宰割了。曾有詩人這樣描寫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表達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讚譽。
此外,因獵鵝而得珍貴的「北珠」(即蚌珠)是海東青受歡迎的另一重要原因。據記載:「天祚嗣位,立未久,當中國崇寧之間,漫用奢侈,宮禁競尚北珠。……北珠,美者大如彈子,小者若梧子,皆出遼東海汊中。……又有天鵝能食蚌,則珠藏其嗉,又有俊鶻號海東青者,能擊天鵝,人既以鶻而得天鵝,則於其嗉得珠焉。」天鵝在捕食蚌時,會將蚌體內的珍珠吞進嗉中,獵到天鵝就能得到「北珠」。在當時,「北珠」是與黃金相併提的稀世珍寶。獵鵝得珠,正是這種利益驅使,令遼人不斷捕獵和馴養海東青。
海東青與遼的滅亡
遼早期,飼養、使用海東青是皇帝和貴族的特權,而到了後期,大臣和民間也形成了飼養、使用之風。遼國的海東青是向東邊屬地女真人索要來的貢品,海東青性情兇猛,不容易捕捉還經常傷人,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的說法。女真人幾乎抓盡了境內的海東青進貢,卻仍然不能滿足遼國統治者。遼國官員每年去女真部落索要貢品海東青,長此以來激起了女真人的怨憤和不滿。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反抗直至攻滅遼王朝。
海東青的現代考證
據現代動物學家考證,海東青屬鷹科,學名矛隼,是一種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型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其體長約56—61釐米,體重約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常棲息於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捕食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
矛隼現在我國已十分罕見,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和新疆地區,其中在東北三省為留鳥或者繁殖鳥,在新疆為冬候鳥。而遼代時翱翔赤峰長空的矛隼都是通過當時的「鷹路」,即遼代官員從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出發,經女真部到五國部(今遼河、松花江一帶)徵收而來的。
位於今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上京南塔
「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清代文人沈兆提曾這樣評價因遼帝嗜鷹而對海東青無休止索要,從而引發女真人的憤起反擊。由此可以看出,鷹獵文化本是契丹族對我國北方遊牧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卻因當時統治者的貪得無厭和對女真人的長期壓榨,最終釀成亡國的悲劇。
文字 / 編輯:張 華
來源:視覺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