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人讀後有感:善待地球,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021-01-13 裁縫方師傅

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帶來最大威脅和挑戰的除天災人禍、疾病和戰爭之外,便是談虎色變的瘟疫了。瘟疫對人類的殺傷力之大是非常恐怖的。

雖說現代科學技術讓很多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清除,但是依然會有一些新的「瘟疫」出現,令人們措手不及。2003年的非典事件被有效控住後,人們沒有想到,今年開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比起非典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代因為人們能很好的控制這些「瘟疫」,不會把這些傳染病再稱之為「瘟疫」。

這次疫情期間,特意選擇性的看了中文版的《瘟疫與人》,原作者是大家極為熟悉的史學大師威廉·麥克尼爾,這是一部經典之作,也可以說是有關瘟疫與人類關係研究的開山之作。無論是對傳染病歷史事件的洞察還是對醫學資料的使用方面都是開創性的,而且作者用全球史的視野,談論傳染病與人的緊密關係。

全書三百頁不到,記載了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相關歷史,考察瘟疫與人類千年來歷史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交鋒,從一個不為人們所關注的角度闡釋歷史。引用了很多科學細節及極富洞見的闡釋,這對我們重新理解瘟疫的歷史非常有幫助。同時作者還對今天的人們提出警告,瘟疫仍舊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展而存在,人類一定要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書中說人類大部分疾病的歷史,往往與文明的歷史密不可分,那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梳理下書中關於一些瘟疫事件所闡述的觀點吧。

一、高密度的定居生活是病毒的溫床

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與細菌不像後來那麼的密切,是因為原始人狩獵的生活,他們需要不停地遷徙,沒能給細菌的滋生提供合宜的溫床。

但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人類慢慢走向定居生活、封閉的空間、堆積的糞便、儲存的食物、群體活動等,都給病菌在宿主之間轉移提供了便利條件。這種高密度的定居生活,才是病毒猖獗的溫床。

聯想到這次新冠疫情,爆發點在武漢這種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蔓延到全國的時候也都是以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為主,相對來說,農村感染的病例就很少。

二、病毒的「梯度寄生」傳播現象

書中作者提出一種「梯度寄生」的現象,居住在暖溼區域的人若前往乾冷地區,有可能遭遇不熟悉的寄生病毒,而潛伏於暖溼區域的病原體,則往往威脅著來自寒冷或乾燥沙漠地區的入侵者。也就是說,溫暖地區,人們需要更多處理與微寄生物系統的關係,而在寒冷地區,人們的生存更依賴於與大型動植物的關係,與微生物的關係變得次要了。

不同地區之間的微生物關係也有這種微妙互動的色彩,一個封閉的地區長久以來所面對的微生物已經習慣了共存之後,面對新的物種入侵,往往會措手不及,並非他們的體質比另一個區域人的體質差,而是他們從未適應那個區域的人已經適應的微生物世界。美洲人當年面對天花、斑疹傷寒和流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情形。

當年的非典肺炎也好、今年的新冠肺炎也好,專家們都說是因為人們食用野生動物引起的,非典我因為果子狸,新冠是因為蝙蝠。本來病毒作為一種寄生者與野生動物那樣的宿主能保持平衡而共存,但卻因為人類的無知去撲殺食用,而釀成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這本身也是人們破壞生態的一種自食其果。

三、傳統農業生產引起的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一種令身體漸漸虛弱致死的病症,今天還折磨著全球上億人口,傳統的灌溉農業生產是很適合這種病原蟲傳播,5000年前這種病原蟲就在灌溉農業特定環境下的寄生,至今仍然困擾著稻田農夫。

血吸蟲在水裡由人和軟體動物輪流擔任宿主和實現宿主轉移,它有兩種不同的自由遊動形式,各自尋找宿主,一旦侵入宿主即可進行活躍的運動,它的行為模式顯然經過了長期的進化,血吸蟲病是一種慢性病,在前期就很嚴重,但後期慢慢緩和並且持續,這種寄生方式也是病毒的一種智慧生存模式。

一種病毒其實也是有智慧的,它想長期生存下來,就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溫和的寄生者能與宿主保持微妙的平衡關係長久共存,破壞力強烈的寄生者在給宿主帶來毀滅性災難後自身也難以繼續生存。所以現在有專家說,新冠病毒估計很難消滅,會與人類長期共存,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四、黑死病在歐洲的傳播

書中說到蒙古帝國南徵大理國,當時大理國的鼠疫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對歐洲造成了致命的影響,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亡。

在1346年嚴重的鼠疫肆虐歐洲之前,歐洲歷史上也曾爆發過嚴重的鼠疫,羅馬帝國165—180年和251—266年的兩次大瘟疫,成為羅馬世界人口減少的轉折點以及「羅馬3世紀危機」的助推器;另外還有拜佔庭帝國542年的「查士丁尼瘟疫」,直接讓查士丁尼大帝統一地中海世界的努力功虧一簣。中世紀基督教文獻最後一次提到鼠疫是767年。

也就是說從8世紀到14世紀的近六百年間,歐洲並未遭受鼠疫的有力侵襲,再結合中東的阿拉伯作家也有一百多年時間未曾提到鼠疫,可以推斷出,地中海世界鼠疫的傳染鏈(跳蚤、老鼠、人)斷掉了,鼠疫桿菌無法得到穩定的生態龕。

鼠疫桿菌有兩大疫源地,一個是喜馬拉雅山麓,一個是中非的大湖地區,它們以老鼠等齧齒動物為宿主,中國的雲南和中南半島的緬甸等地都有分布,但一般情況下他們很難跨過薩爾溫江向北傳播,而且當地的居民已經發展出一套「古老習俗」有效阻止鼠疫桿菌。而一旦當那些對這類傳染病一無所知並且不熟悉「古老習俗」的外人闖入該地,比如直到20世紀仍然還有不少人在雲南誘捕土撥鼠,從而把鼠疫桿菌帶出當地。

為什麼查士丁尼時代的鼠疫爆發局限於地中海南部和東部世界,而1346年的鼠疫卻能迅速蔓延至整個歐洲,包括寒冷的北歐地區?1291年以後熱那亞艦隊打敗摩洛哥軍隊進而打通了直布羅陀海峽的航運之後,南歐和北歐之間的航路也被打通了,當時的造船技術改進讓通航普遍化,即便在不適合航海的冬天,北歐和南歐照樣能做生意。這樣,攜帶鼠疫桿菌的老鼠也能走出地中海,橫行全歐洲了。還有一條,北歐地區的人口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達到飽和水平,林地被開墾,出現了大量密集居住的地方,也是造成傳播速度加快的原因。

像現在的新冠病毒雖然是在武漢爆發,但如今人員流動更加頻繁,對病毒傳播的管控更加困難。現在想想,如果不是馬上出臺封城封村封路的措施,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的代價。

五、病毒的進化與疫苗的研發

書中說到軍事醫療管理的決定性突破出現於20世紀初期。在此之前,即使是在組織最好的軍隊中,與敵人的進攻相比,疾病也都是最具殺傷力。比如在克裡米亞戰爭(1854—1856年)中,死於痢疾的英國士兵是死於俄國炮火人數的10倍;半個世紀後的布爾戰爭(1899—1902年),官方統計的英軍因病死亡人數是陣亡人數的5倍。然而,僅兩年後,日本人就向世人表明,系統的注射和嚴密的衛生檢測可以取得怎樣的成功:在日俄戰爭(1904—1906年)中,他們死於疾病的人數還不及戰死者的1/4。

這種了不起的突破也同樣出現在其他國家。在下一個十年裡,世界上所有一流軍隊都把日本的做法奉為圭臬——為新兵注射疫苗,以防範一些普通傳染病——傷寒、天花和破傷風等。即使一戰和二戰造成幾千萬人的死亡,但醫學在當時仍然發揮了很大的舞臺。

發生在1918—1919年的全球範圍的大流感完全可以說明我們的對手不容小覷。流行性感冒原本就長期存在,其特點是傳播迅速、免疫期效短、病毒不穩定。這次流感來得快,去得也快,然而短短數周已經足夠令整個醫療系統陷入癱瘓。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流感有三種不同的病毒,可以有針對性地研製出流感疫苗,然而並非如此。流感病毒極不穩定,其遺傳變異相當複雜。在全球範圍幾年間隔就流行一次的雞流感和豬流感,每次都能繞過上次注射的疫苗抗體,人們又不得不研發更加強大的新疫苗。

而這次仍然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病毒,雖然疫苗研發已經被提上日程,但何時能進入臨床試驗,而且病毒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基因突變的程度、變異的速度,都還是未知數。但這本書告訴我們,對付病毒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還是疫苗。

在這個疫情影響嚴重的時段,當我讀完這本書,感覺和作者隔著時空都能找到思想的共鳴。人們過度消費、無止境擴張,地球遭到前所未有的開發或破壞,人類就成為地球的疾病之源,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因為酸雨、臭氧層空洞、減少的熱帶雨林、緊張的淡水資源、海洋裡成噸的塑料垃圾等等現象而生病。

人類在歷史中一路走來,與各種細菌、病毒共存,人類的免疫系統、醫療水平不斷與這些疾病作鬥爭,這是一場停不下來的比賽,誰跑在前面誰就獲得暫時的勝利。期望智慧的人類一定會保護好生存的環境,最終也能戰勝那些頑抗的病毒。

本文由裁縫方師傅原創,歡迎關注,帶您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單元課程設計
    單元主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一、單元設計理念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單元側重於培養學生形成感恩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的學科素養。為實現這一目的,在授課中本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實施教學,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人與大自然不和諧的因素,把知識結合於現實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保護環境。二、單元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一)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大自然之美,說出鑑賞自然美的方法,知道人與自然的道德規範和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
  • 保護資源善待地球手抄報及內容
    >保護資源善待地球手抄報及內容2011-10-18 16:21:17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地球只有一個,它的資源並不是取之不勁用之不竭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了。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一場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戰役開始打響。    恩格斯一個世紀前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3年前,第一個地球日發起,由丹尼斯編寫的《寂靜的春天》中所列舉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令人振聾發聵。人們對地球現狀的極大關注被喚起。
  • 從人類瘟疫史談當今生態平衡
    人口增長導致的生態平衡破壞,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人類生活品質,極端氣候頻發,大氣汙染,水汙染,瀕危物種消亡,瘟疫肆虐,奇形怪病頻發……翻看人類歷史,每一次大的戰爭都跟大自然有關,或因環境惡化導致民眾揭竿而起,或因瘟疫肆虐導致民不聊生,權利更替,利益重新分配。今天的人類,反省的人太少了,對大自然失去了敬畏,貪婪、自私成了主旋律,道德淪喪,綱常崩塌。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活動中,各班以「釘釘班級群」為平臺,開展了以環保為主題的線上隊會活動。
  • 國際地層委員會呼籲:如同愛護親人般一樣善待地球環境
    國際地層委員會呼籲:如同愛護親人般一樣善待地球環境 2012年04月21日 21: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彭善池在會上呼籲,大家要如同呵護自己的皮膚一樣,重視保護地質遺蹟;要如同愛護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善待地球環境。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最初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於1970年在美國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保護地球等於善待自己,破壞氣候環境,等於自取滅亡。
    這充分說明地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是人為直接造成的。,不斷地改造和破壞著地球環境,如人類燃燒石油、天然氣和木碳,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化學化工廢料不斷地排入海洋,而導致的海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過度開墾土地和砍代森林而導致的土地鹽鹼化、沙漠化。
  • 善待動物 動物福利如何保障?
    和諧相處善待動物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李青文:善待動物,就要努力創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從野生動物園來說,絕對不能存在虐待動物的行為。野生動物園應創造與時代相協調的經營環境。  動物表演難稱虐待  西雙版納金孔雀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鴻平:要善待野生動物,先要明確什麼是虐待動物。動物表演就是虐待動物?
  • 行公園有感:人類保護、愛護好地球,也就是在保護、愛護人類自己
    世界地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行公園篇——今天,2020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昨天,我專門行走了一趟公園,就當作是迎接今天世界地球日的到來吧,為了迎接健康美好的明天。天氣預報說,接下來的幾天,天氣要有變,又快要下雨了。
  • 有關於描寫大自然的優秀英語文章
    人是自然的產物,人依賴自然而生存,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在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可現在,由於人口的膨脹,特別是人類的貪慾,對自然進行無節制的索取,自然已遭到嚴重的破壞,汙染了水,減少了綠,消失了部分的生命,甚至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
  • 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和諧相處?南通環境教育館裡有答案
    掌上南通客戶端記者 陳炅談到時下的環境保護問題,可以說是備受關注,那麼人與自然究竟應該如何和諧相處呢?位於中創區環保公園內的南通環境教育館就有相關的內容展示。來自南通環境教育館的專家李婷,為大家介紹了該館的特色展陳以及相應的環保知識。一、物種滅絕紀念牆這面牆用巖畫形式製作而成,每個物種背後都是一篇悲壯的史詩,在地球已經走過的漫長46億年裡,他們都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資源環境領域專家世界地球日訪談
    適逢世界地球日,就如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本報記者採訪了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三位專家。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何珍愛地球,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為保護地球助力,你都做過哪些事?快來曬出你的行動吧!#珍愛地球#@自然資源部聯合新浪微博共同發起。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越來越熱的夏天:地球發燒了,人類該怎麼做?
    地球母親正在不斷向人類發出警告:人類如果再不注意保護環境,將會受到大自然給予的最嚴厲的懲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脆弱得不堪一擊。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用自己的生命為一場天災買單,可一旦天災發生沒有人能夠倖免,所以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 越來越熱的夏天:地球發燒了,人類該怎麼做?
    地球母親正在不斷向人類發出警告:人類如果再不注意保護環境,將會受到大自然給予的最嚴厲的懲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脆弱得不堪一擊。事實上,我們生存的這顆星球早已不堪重負,環境汙染的問題也持續了很久,只是人類一直沒能引起重視罷了。為了一己私慾,人類不斷捕殺動物,砍伐樹木,破壞生態平衡,換句話來說,現在人類收穫的果,都是之前種下的因。人類自食其果,卻要連累這顆星球上的其它生物受罪。
  • 江西千年鳥道十萬隻候鳥回遷,宇宙萬物和人類和諧相處
    這裡生態環境極好,藍天白雲,湖水清澈,人煙稀少,這就是一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卷,智康科技莫名生出一種感動的情緒。千年鳥道是一條延續千年的神秘鳥道,是一處候鳥遷徙的必經隘口。一講到遷徙,很多人都會想到鳥類遷徙,但事實上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東亞飛蝗,黑白金斑蝶,還有爬行類動物,比如海龜等等,都會有季節性的,長距離更換住所的行為。
  • 《自然圖鑑》: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此過程中,我也不斷地被孩子出其不意的問題擊敗,比如某棵野草的名稱,比如為什麼有的野草可以拿回家吃,比如狗為什麼看到人就要汪汪叫……要解答孩子的問題,除了隨機應變,隨時在線搜索,也可以提前做足功課,有備無患。
  • 人和溼地和諧相處三大措施保護西溪溼地
    到今年5月1日,西溪溼地綜合保護一期工程就要完成,一幅別樣的風情畫卷即將展現在杭州人面前。     據了解,深受市民關注的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主要有三大措施:農居拆遷、截汙納管、生態淨化。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西溪溼地保護的中心理念是人與溼地能持續和諧地相處下去。
  • 保護動物的重要意義
    長江白鱘突然滅絕,大家應該反思保護動物的意義。如何培養對動物保護的意識!從小我就知道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生存,同樣了可以說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人類和生物是相互聯繫、共同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膨脹。
  • 假如疼愛我們的後人就從保護環境做起給他們留下青山綠水
    人類不是地球的主宰,也永遠主宰不了地球的命運,即使科技如何發達,人類如何進步,面對自然仍舊是蒼白無力。人類活動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破壞環境,影響生態平衡。二十年前的地球生機盎然,如今已經籠罩在灰濛濛中,不敢想像二十年後,地球將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