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和諧相處?南通環境教育館裡有答案

2020-12-04 南通廣播電視臺

掌上南通客戶端記者 陳炅

談到時下的環境保護問題,可以說是備受關注,那麼人與自然究竟應該如何和諧相處呢?位於中創區環保公園內的南通環境教育館就有相關的內容展示。來自南通環境教育館的專家李婷,為大家介紹了該館的特色展陳以及相應的環保知識。

一、物種滅絕紀念牆

這面牆用巖畫形式製作而成,每個物種背後都是一篇悲壯的史詩,在地球已經走過的漫長46億年裡,他們都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物種的滅絕有人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但目前這個階段導致的滅絕主要是人為原因,科學界把由人為原因導致的物種滅絕稱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二、綠色城市和綠色家庭

1、綠色城市

現代「城市病」的表現主要有噪聲汙染、光汙染、熱島效應等,短期內很難根治。目前綠色城市普遍做的工作包括了城市生態綠化、低碳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和回收運輸設施。

2、綠色家庭

這個展區在一進門的地方對室內氣體汙染進行了科普,呼籲人們不要過度裝修。

廚房展項裡對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進行了介紹,呼籲人們珍惜糧食,拒絕野味和白色汙染。

客廳展項倡導看完電視拔掉電源,隨手關燈,空調在夏季開26度、冬季開16度是比較合適的,少喝飲料多喝茶,室內有綠植可以淨化空氣。

三、未來環保世界

地球的資源能源是有限的,在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和地球有類似的大氣、土壤、水源的星球?在未來環保世界展區裡介紹了幾種觀測的手段,目前最為先進的是中國的「天眼」。當然,到地球以外的星球去探索資源能源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現在還只能立足於地球,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四、千年濠河

最初濠河只有北濠河,築於後周和北宋年間,過了600多年,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挖南濠河,濠河既是有著軍事功能的護城河,同時還承擔漕運、鹽運、漁業、灌溉等職能。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濠河開始被汙染,九十年代初開始整治,通過搬遷企業、截汙入管、設閘接泵等措施又讓濠河恢復了原貌,達到了景觀水質的要求。

五、中水回用

南通濱江臨海,有豐富的水資源,這也是很多用水大戶在項目選址上優先考慮南通落戶的原因。但用水量高並不等於排放高,館裡展示了目前造紙行業最先進的中水回用技術。

六、十二條運河

為了引長江水用於灌溉,南通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後開鑿了七縱五橫共12條運河,除了通揚、通呂運河是有一定基礎的拓寬外,其餘10條都是解放後開挖的。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成效非常顯著,對農業生產和水資源循環利用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七、地球造型

在館內負一樓的中庭有一個地球造型,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海洋面積和陸地板塊面積佔比為7:3,上面的海洋魚類和陸地動物也是按照這一比例來展示的。

沿坡走道上懸掛著20組海報,主題內容有非法狩獵、物種的滅絕、棲息地破壞等,蔚藍色星球的光鮮和面目全非的動物形成鮮明的對比,希望能夠激發公眾的憂患意識,培養保護自然生態的理念。

相關焦點

  • 《幽靈公主》,邪魔與神靈,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相處
    或許應該說是去尋求答案吧。來到異國他鄉,他認識了從小被犬神族養大的阿珊,和鐵工廠的主人黑帽大人。他也逐漸意識到野豬受到詛咒變成邪魔的真相——人類的貪婪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對野獸的殘殺以及對神靈的不敬。他決定和阿珊一起阻止黑帽大人對大自然的破壞。阿西達卡這個角色擁有一些很棒的品質——勇敢、善良、擔當。
  • 《自然圖鑑》: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農場」的入口,有一隻拴著繩子的土黃狗,只要我們靠近柵欄,它就汪汪叫起來。去荒草雜生的野地裡挑選合適的野草,用力拔起,撣撣根上的泥土,帶回家炒著吃。路邊的藍花楹樹花開花落,緊接著楊樹飄絮,槐花香。每棵樹每棵草每朵花都默默地訴說著時光流逝,季節變換。
  •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作者:寶寶知道 念華華一個人快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周圍人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自然就會開心。那麼該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呢?怎樣對別人好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換位思考:當你對一件事情不滿時,先別忙著發火、也不要指責別人做得不對,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看這件事情,想想如果自己是他,自己該怎麼做,如果你換位思考以後就會發現自己理解了這個人的做法。
  • 為什麼原住民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不能?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張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今年的國際主題是:人與自然,相聯相生。其實,我們也是自然中的一員。  於是,我們展開了漫長的思考,開始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意識到,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回歸的路上不會迷失,當下,也許我們該做些什麼……  留在自然裡的人——原住民  當我們試圖在人與自然之間尋一條隧道,互通往來,那麼居住在原始部落裡的原住民無疑是最好的嚮導。
  • 連現「熊吃人」事件,人類該如何處理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但這兩起「熊吃人」事件,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人類與野生動物到底該如何共處?1.吃過人的猛獸應該一律擊斃擊斃吃過人的野獸,與保護野生動物是否衝突?答案是否定的。保護野生動物,首先要保護人類自己。3.人與野生動物如何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直爭議不斷的話題。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類不大可能與大自然及野生動物隔絕。中國人終需如古人一樣,再次學會與野生動物,包括一些猛獸在一定的尺度上和諧相處,這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
  •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單元課程設計
    單元主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一、單元設計理念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單元側重於培養學生形成感恩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的學科素養。為實現這一目的,在授課中本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實施教學,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人與大自然不和諧的因素,把知識結合於現實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保護環境。二、單元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一)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大自然之美,說出鑑賞自然美的方法,知道人與自然的道德規範和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
  • 《狂暴巨獸》: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動物與人類也能融為一體
    《狂暴巨獸》講述了一個靈長類動物學家從小收養了一隻白色的猩猩,這隻白猩猩(喬治)和人朝夕相處,有著和人手勢溝通的能力,也有著很幽默的性格。可是有一家研究基因的公司,產品無意中掉落在猩猩區域,狼群區域,河流區域。這種藥劑使得猩猩不斷地成長,生長速度和再生能力都得到不斷地提高。
  • 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已經開始行動
    生命源於自然,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的自然已不復往日的美麗,人類毫無節制的利用和破壞,已讓這片曾經的淨土蒙上一層陰霾。迅速增長的人口、加速的消費、過度開採的自然資源以及不斷惡化的生物多樣性…都掩蓋了來自生命起源的吶喊。我們既得益於這個曾經美麗的地球,就絕不應報以破壞和毀滅。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黑熊因與人過親被安樂死,人與自然到底該如何相處?
    這種做法是非常對的,那些瀕臨動物都變得非常的珍貴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力行的去保護,而且國家也頒布了非常多的政策去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動物也是我們地球上的一份子,它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 地震時的感受究竟怎樣?來,「地震體驗」小屋有答案!
    地震發生後又該如何自救?這些問題的答案,到揚州科技館就能找到。   在位於揚州科技館5樓的安全教育館,家長們帶著孩子在「地震體驗」小屋內感受災害來臨時的真實場景。據了解,「地震體驗」小屋可以模擬4—6級地震的震感,再加上頭頂閃爍的燈光、牆面顯示屏上不斷崩塌的大樓等模擬場景,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 讓人反思的一部動漫電影:《河童之夏》,人類與自然該如何相處?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讓人反思的一部動漫電影:《河童之夏》,人類與自然該如何相處?電影中,小酷是一隻沉睡了幾百年的河童,突然有一天它被在河邊玩耍的康一發現並撿回了家中,在康一的家裡,小酷逐漸甦醒了。在和康一的相處中,小酷也在慢慢了解這個世界,不僅學會了人類的語言,還學會了像人類一樣生活。
  •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聖克裡斯託瓦爾島上隨處可見自由自在的海獅。這個獨特的天堂島嶼實現了城市與原始棲息地之間的平衡發展,在這個島嶼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處處可見。加拉帕戈斯群島動植物物種及其豐富,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之稱。 達爾文參觀了群島後,從中得到感悟,為《進化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人與自然:自然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戴榮裡人用自己的善,藉助科技之力,逐漸使人和自然達到新狀態下的和諧,才能讓人類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強。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鄉村振興中更加強調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如何讓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得以智慧性的傳承,需要充分考慮自然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大地上的村莊之美,既是農民祖祖輩輩繁衍生存的發展成果,也為城市人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後花園。把握大地的自然生態美感的延續,是農民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城市人對休閒家園的期待渴望。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多功能性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發生著變化,這種緩慢,誕生了自然界讓人謳歌不已的美麗田園。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 人與鳥和諧相處!「斑鳩夫婦」在佔城一幼兒園築了「愛巢」
    ▼在幼兒園二樓靠近空調掛機的一個窗戶上,鳥窩裡一隻斑鳩正警惕地環顧四周的情況,當看到記者陌生的面孔接近它的時候,警惕地撲騰起翅膀,飛離了鳥窩,留下兩隻白色的鳥蛋。園裡的老師告訴記者,今年春天的時候,她們打開窗戶通風,發現窗臺一側有一個搭建好的鳥窩,裡面還有兩隻小鳥。異常驚喜的她們從那以後,就精心地照顧這個「新鄰居」,不僅會在陰雨天氣的時候會放置一些穀物在窗戶上,偶爾還會還拍下一些小視頻,當做教育孩子的好素材。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四講(總131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對《自然辯證法》進行導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不僅包含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而且蘊含著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對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自然辯證法和社會辯證法各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翼,兩個辯證法相互配合,再加上思維的辯證法才構成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