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源於自然,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的自然已不復往日的美麗,人類毫無節制的利用和破壞,已讓這片曾經的淨土蒙上一層陰霾。迅速增長的人口、加速的消費、過度開採的自然資源以及不斷惡化的生物多樣性…都掩蓋了來自生命起源的吶喊。我們既得益於這個曾經美麗的地球,就絕不應報以破壞和毀滅。人與自然之間需要達成平衡,在平衡中和諧共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是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自然環境,而非反其道而行之。近年來,地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也終於意識到,人類的行為正在產生一些無法挽回的後果,於是開始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行動。
發揮城市作用,更新家園
人類的集聚如今以城市的形式體現出來。一座城,涵蓋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其中7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環境中。城市本身即產生了大量的有害氣體與物質,無一不對環境帶來巨大的危害。無論是建築、交通還是廢棄物,我們都無法阻止破壞的蔓延。但也正是如此,從城市入手改善環境,減少空氣汙染,廢氣排放,以延緩氣候的急速變化或許才是最好的發力點。
實際上,建築業在保護生態環境上的的表現著實拖了後腿。
城市匯聚著人類的力量,正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綠色基礎設施不僅在緩解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了寶貴的作用。同時也在學習、醫療和工作環境中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積極影響,比如減輕壓力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自然是人類的福祉,美好的生存環境也是人類的精神寄託。我們要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倡導城市綠化,將城市與生態完美結合。
創造出可持續的城市生活環境
如何打造一個低碳減排的城市生活環境,可以從我們的三大排放巨頭入手。首先從交通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交通工具正朝著智能的方向發展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從單純的使用汽油到油電混合動力再到現在的電動汽車,對節能減排帶來了明顯的效果;而對於建築業來說,低碳仍是一個大挑戰,但也不乏好的嘗試。
當一個合理的城市建築規劃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時,「綠色屋頂」應運而生。通過收集雨水——完成屋頂綠化這一過程,既減輕了暴雨時節的壓力也淨化了空氣,同時還緩解了「熱島效應」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形成了一個小規模但行之有效的生態系統的循環。不僅如此,充滿綠色的生活環境也使得我們的心情更加輕鬆愉悅,能夠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生活的壓力,亦有助於身體健康。如今,人們對待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也由最初的簡單焚燒、填埋到現在的「變廢為寶」,再不見濃煙滾滾和刺鼻氣味。垃圾分類後,可以回收再利用或是處理做肥料,以及通過燃燒產生能源,既減少了資源浪費也保護了環境。而這則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來自澳大利亞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Helen Santiago Fink博士向我們闡述了在城市中的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並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的行動,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Sustainability上。這一成果無論是對於城市發展、生態系統還是人類本身來說都產生了啟發和影響。現在我們為自然所做的仍是杯水車薪,今後必須更加努力才會為我們創造一個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