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已經開始行動

2020-11-30 騰訊網

生命源於自然,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的自然已不復往日的美麗,人類毫無節制的利用和破壞,已讓這片曾經的淨土蒙上一層陰霾。迅速增長的人口、加速的消費、過度開採的自然資源以及不斷惡化的生物多樣性…都掩蓋了來自生命起源的吶喊。我們既得益於這個曾經美麗的地球,就絕不應報以破壞和毀滅。人與自然之間需要達成平衡,在平衡中和諧共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是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自然環境,而非反其道而行之。近年來,地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也終於意識到,人類的行為正在產生一些無法挽回的後果,於是開始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行動。

發揮城市作用,更新家園

人類的集聚如今以城市的形式體現出來。一座城,涵蓋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其中7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環境中。城市本身即產生了大量的有害氣體與物質,無一不對環境帶來巨大的危害。無論是建築、交通還是廢棄物,我們都無法阻止破壞的蔓延。但也正是如此,從城市入手改善環境,減少空氣汙染,廢氣排放,以延緩氣候的急速變化或許才是最好的發力點。

實際上,建築業在保護生態環境上的的表現著實拖了後腿。

城市匯聚著人類的力量,正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綠色基礎設施不僅在緩解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了寶貴的作用。同時也在學習、醫療和工作環境中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積極影響,比如減輕壓力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自然是人類的福祉,美好的生存環境也是人類的精神寄託。我們要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倡導城市綠化,將城市與生態完美結合。

創造出可持續的城市生活環境

如何打造一個低碳減排的城市生活環境,可以從我們的三大排放巨頭入手。首先從交通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交通工具正朝著智能的方向發展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從單純的使用汽油到油電混合動力再到現在的電動汽車,對節能減排帶來了明顯的效果;而對於建築業來說,低碳仍是一個大挑戰,但也不乏好的嘗試。

當一個合理的城市建築規劃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時,「綠色屋頂」應運而生。通過收集雨水——完成屋頂綠化這一過程,既減輕了暴雨時節的壓力也淨化了空氣,同時還緩解了「熱島效應」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形成了一個小規模但行之有效的生態系統的循環。不僅如此,充滿綠色的生活環境也使得我們的心情更加輕鬆愉悅,能夠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生活的壓力,亦有助於身體健康。如今,人們對待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也由最初的簡單焚燒、填埋到現在的「變廢為寶」,再不見濃煙滾滾和刺鼻氣味。垃圾分類後,可以回收再利用或是處理做肥料,以及通過燃燒產生能源,既減少了資源浪費也保護了環境。而這則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來自澳大利亞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Helen Santiago Fink博士向我們闡述了在城市中的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並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的行動,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Sustainability上。這一成果無論是對於城市發展、生態系統還是人類本身來說都產生了啟發和影響。現在我們為自然所做的仍是杯水車薪,今後必須更加努力才會為我們創造一個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原住民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不能?
    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帶領我們從自然走向現代文明。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對自然的特殊情懷。  人類就像長不大的孩子,自以為離開了襁褓,就可以自由翱翔。於是,任性地追求發展,給自然造成了傷害。  於是,我們展開了漫長的思考,開始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意識到,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回歸的路上不會迷失,當下,也許我們該做些什麼……  留在自然裡的人——原住民  當我們試圖在人與自然之間尋一條隧道,互通往來,那麼居住在原始部落裡的原住民無疑是最好的嚮導。
  • 《狂暴巨獸》: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動物與人類也能融為一體
    然而我們的女主凱特在新聞中看見了大猩猩失控的新聞報導,知道猩猩是感染了病原體,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到傷害,她去找到了戴維斯共同解決問題。凱特原本就是研究此基因工程的主要人員,但是由於被別人陷害,入獄十三個月,在此期間,自己的弟弟也死亡了。為了讓基因公司的人繩之以法,也為了讓變異生物停止變異,她去聯合了戴維斯解決問題。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和諧相處?南通環境教育館裡有答案
    掌上南通客戶端記者 陳炅談到時下的環境保護問題,可以說是備受關注,那麼人與自然究竟應該如何和諧相處呢?位於中創區環保公園內的南通環境教育館就有相關的內容展示。一、物種滅絕紀念牆這面牆用巖畫形式製作而成,每個物種背後都是一篇悲壯的史詩,在地球已經走過的漫長46億年裡,他們都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物種的滅絕有人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但目前這個階段導致的滅絕主要是人為原因,科學界把由人為原因導致的物種滅絕稱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單元課程設計
    單元主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一、單元設計理念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單元側重於培養學生形成感恩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的學科素養。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從自我做起,培養鑑賞自然、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大自然之美,增進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情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二)學習重難點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單元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基礎上,要更好地去關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 江西千年鳥道十萬隻候鳥回遷,宇宙萬物和人類和諧相處
    最近人類減少出行,反而有很多稀有動物開始出來活動營業了。智康科技看到江西吉安遂川縣「千年鳥道」迎來大批回遷候鳥,十萬餘只鷺鳥回遷,盤旋天空,覓食嬉戲,場面非常壯觀。這意味著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冬天花敗,春暖花開,有人離去,有人歸來。
  • 《自然圖鑑》: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農場」的入口,有一隻拴著繩子的土黃狗,只要我們靠近柵欄,它就汪汪叫起來。去荒草雜生的野地裡挑選合適的野草,用力拔起,撣撣根上的泥土,帶回家炒著吃。路邊的藍花楹樹花開花落,緊接著楊樹飄絮,槐花香。每棵樹每棵草每朵花都默默地訴說著時光流逝,季節變換。
  •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作者:寶寶知道 念華華一個人快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周圍人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自然就會開心。那麼該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呢?怎樣對別人好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換位思考:當你對一件事情不滿時,先別忙著發火、也不要指責別人做得不對,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看這件事情,想想如果自己是他,自己該怎麼做,如果你換位思考以後就會發現自己理解了這個人的做法。
  • 《幽靈公主》,邪魔與神靈,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相處
    雖然已經想到了,但是看完以後才感受到這個動漫故事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是什麼。真善美的化身 阿西達卡幽靈公主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導演的作品。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動畫電影。主人公阿西達卡為了保護自己的村莊不被邪魔襲擊,他挺身而出與邪魔戰鬥,雖然戰神了邪魔,但自己也被邪魔所傷,中了邪魔的詛咒。待邪魔死後,眾人才發現,邪魔的真身竟是一隻野豬。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
  • 如何讓兩隻貓和諧相處?鏟屎官必看!
    家裡有兩隻喵,難免會打架,那麼怎麼和諧相處呢?當有新貓的時候,要好好觀察第一隻貓,我們需要了解它能否和新貓和諧相處,就算貓咪沒有那麼強的好勝心,也要給新貓準備獨立的生活用具,這樣會減少它們之間因為用具而吵架的機率。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讓人反思的一部動漫電影:《河童之夏》,人類與自然該如何相處?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讓人反思的一部動漫電影:《河童之夏》,人類與自然該如何相處?在和康一的相處中,小酷也在慢慢了解這個世界,不僅學會了人類的語言,還學會了像人類一樣生活。因為人類的追趕,它慌忙下爬上了東京塔,因為缺水導致奄奄一息。 電影看到這裡的時候,小編忍不住溼了眼眶,還記得小酷在東京塔上說了一句話,它說「哪裡都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這裡是人類的窩,我已經不行了,我要去爸爸那裡。」在它的眼中,這個它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已經沒有它的容身之處了,在那一刻它想過放棄自己的生命,這該是多絕望才會這樣。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科學家:人類是時候要重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了
    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學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其實提到霍金的大名,在當代社會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畢竟世界上又有哪一個科學家,能夠像霍金一樣一生如此的曲折呢?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是恩格斯關於「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不僅包含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而且蘊含著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對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黑熊因與人過親被安樂死,人與自然到底該如何相處?
    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真的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現在地球上的各個國家都是在提倡環保,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行動起來,好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好好保護我們身邊的植物和動物。這種做法是非常對的,那些瀕臨動物都變得非常的珍貴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力行的去保護,而且國家也頒布了非常多的政策去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 為人類發聲 | 攜手並進,締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
    [2]與生機地球和自然界相比,人類存在的歷史何其短暫;而人類歷史與個體生命相比,又是何其漫長。於前者,我們將在本篇簡要梳理人類文明歷程中,人與自然關係的迭代與發展;於後者,我們將通過呼籲「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的達成,號召大家踐行代際公平[3]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為自然發聲,更為我們人類自己發聲。「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感知自然秘境 華為P40 Pro全程記錄三江源科考行動
    華為P40 Pro手機作為便攜的記錄工具,感知自然秘境,拍攝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的一組精美樣張,將神秘的大自然美景帶到我們面前。三江源的和平安寧、野生動物的安全都離不開巡山隊的努力,三江源的自然生態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專家學者的努力,正是這些人的努力和維護,這才造就了難得的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