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量子效率超過95%,超穩定的原子級手性銀團簇!

2021-02-15 催化計

小尺寸的金屬團簇具有不連續的能級,它們之間的電子躍遷使得新型發光材料的出現。為了加深原子與結構和功能關係的理解,現已合成了具有各種配體的單層保護金屬簇,這些簇具有可調節的結構和發射性質。由於眾所周知的固有銀敏感性,在高溫度環境條件下,處於氧化態或還原態的穩定原子級銀團簇的數量仍然非常有限,並且這些團簇都具有低量子化的缺點:低的量子效率或根本不發光。單層保護的原子級銀團簇在環境條件下顯示出低的光致發光(PL)量子產率(QY)和磁化率,並且它們的手性活性也仍然不高。

有鑑於此,鄭州大學臧雙全等人報告了通過使用合成的手性配體在室溫下一步合成製備的八面體Ag6簇的異構體。

1)這些簇表現出最高的PLQY(300 K)>95.0%,同時能保持其結構完整並且在空氣中放熱高達150°C。

2)原子級結構通過光物理和計算分析相結合表徵,揭示了在銀簇系統中觀察到的熱激活延遲螢光是高PLQY的主要原因,PLQY結合了激發態的手性以產生強的圓偏振發光。這些空前的發現為研究單層保護的銀團簇作為發光材料的開闢了先河。

Zhen Han, et al. Ultrastable atomically precise chiral silver clusters with more than 95% quantum efficiency, Science Advances 2020

DOI: 10.1126/sciadv.aay0107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y0107

加入熱催化、光催化、電催化學術討論微信群

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

為加強科研合作,我們為海內外科研人員專門開通了多個催化以及能源材料化學交叉學科的專業科研交流微信群。加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看看這個小眾領域怎麼發Nature&Science
    電和X射線衍射測量顯示,LaH10的微弱壓力依賴性Tc在137至218吉帕斯卡之間,該結構具有鑭原子的面心立方排列。羅馬大學的Jose A. Flores-Livas證明了在此壓力範圍內,量子原子的波動穩定了高度對稱的Fm3m晶體結構。該結構與實驗結果一致,並且具有非常大的3.5的電子-聲子耦合常數。
  • 南科大李貴新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量子計算、量子模擬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經過反射後,所有光束在四極磁場的中心相交,其中雷射束的動量總和為零,從而滿足三維原子冷卻和俘獲條件。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超構表面光學晶片的冷原子產生裝置,為實現單束磁光阱(MOT)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方案。該方案利用超表面光學晶片取代傳統的光學元件,將一束雷射分為多束圓偏振態可控的雷射,為實現緊湊、低功耗的商用量子傳感器提供了一種新的且非常有前景的技術路徑。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據悉,熱致延遲螢光(TADF)材料因其高的發光量子效率及優異的光電性能,在光電器件、光學傳感、防偽等方面應用前景廣闊。該研究團隊提出了「量子點於分子篩中」的新穎合成策略,通過水熱/溶劑熱合成方法,將碳點原位限域在分子篩晶體之中,成功開發出一類全新的具有超長延遲螢光壽命的TADF材料。通過該方法製備的碳點@分子篩複合材料在室溫空氣條件下即可展現出高達52.14%的螢光量子效率和長達350 ms的延遲螢光壽命。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例如,2016年潘建偉、陳帥等在《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中實現了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發展了超冷原子人造規範場模擬凝聚態拓撲問題的新途徑;2017年,潘建偉、陸朝陽等在《自然·光子學》首次報導了針對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超越了早期的電子管和電晶體計算機,但仍需要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才可能超越目前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5/eaba0616在這種情況下,柔性超材料顯示了最大的前景。一方面,這些材料表現出的巨大的、可逆的和非線性的變形為培育獨特的功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柔性機械超材料與軟機器人和柔性電子等當前研究領域共享多個有機交叉點。因此,它們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最多的關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力學超材料的準靜態響應上。
  • 進展|新型手性費米子研究取得進展
    凝聚態物理中,如果包圍能帶簡併點的費米面具有非零的陳數,則該簡併點具有手性,在該費米面上的低能準粒子激發可以被看成是的手性費米子。在理論上,這類晶體原子排列的手性相反,會導致螺旋形拓撲表面態的手性相反。最近,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夏天龍教授課題組合成了RhSn單晶樣品,與CoSi、RhSi等有相同的空間群P213,但單晶XRD測量表明在不引入籽晶等初始影響條件下生長的RhSn和CoSi單晶天然具有相反的結構手性(圖3a、3b)。
  • 麻省理工Science子刊封面文章: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BenjaminJenett等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基於有限部分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構造系統,這些部分可以在空間上組成一系列的特性,如剛性、柔度、手性和增大行為。相關論文以題為「Discretely assemble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劉錦川院士《Science》:納米級無序界面,助力超高強韌超晶格合金
    具有有序的超晶格點陣的合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高溫下通常容易發生晶粒的快速長大和粗化,隨之而來的是材料屈服強度的顯著降低,這也極大地限制了他們在高溫條件下的大規模應用。 近日,來自於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通訊作者)發現納米級無序界面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超冷分子有著比超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具有廣泛地潛在應用,例如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然而,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超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Science Nature大爆發,催化領域迎來哪些新突破?
    作者發現Ni-N相互作用較強,穩定了Ni納米粒子免於燒結。2)催化反應。 在400 ℃,0.1 MPa的條件中Ni(12.5 %)/LaN實現了5543 μmol g-1 h-1的轉化效率,表觀活化能為60 kJ mol-1。Ni(5 %)/LaN的催化效率為2400 μmol g-1 h-1,未加入Ni的LaN基本上沒有催化活性。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穩定性問題。只要一丁點的環境幹擾就能影響量子態,從而造成信息的災難性損失。在可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中,實現電子的穩定和有效控制是至關重要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
  • 科學家發現手性晶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在我們工作之前,很少研究手性晶體中電子的量子能級特性,」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Eugene Higgins的 M. Zahid Hasan說 。「這項決定性的工作為拓撲材料的探索開闢了一個新的大陸。」
  • 谷歌量子計算登Science封面,首次對化學反應進行量子模擬
    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因為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僅用了200秒就解決了超算需要1萬年才能求解的量子電路採樣問題。,用量子計算來模擬也更為合理。但是求解薛丁格方程談何容易,隨著分子裡原子數量的增多,解方程的運算量呈指數級增長。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Advances》發表最新成果—基於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的極高亮度...
    近年來,基於等離子體的雷射尾波場加速器(LWFA)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它可以產生比傳統射頻加速器高出三個數量級的超高加速場梯度,從而使GeV能量電子的加速長度可以縮短到釐米甚至毫米尺度,這使得臺面型高能粒子加速器和超亮輻射源產生成為可能。
  • JPCL熱點評述 | 手性光電材料
    手性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手性材料在光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領域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根據Neumann-Curie原則,手性材料由於自身的結構對稱性破缺,具有一些本徵的特殊性質:圓二色性、線偏光偏轉、倍頻、壓電、熱釋電、鐵電和拓撲量子性能[1]等。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訪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周其林 新華網 趙秋玥手性螺環催化劑是新世紀不對稱催化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對稱合成反應,成為合成手性分子的重要工具。
  • ...Science及Nature,基金資助全國前20名,綜合排名首次進入全球500強
    該PCH基PCRAM器件在迭代RESET操作時可實現9個穩定的多態存儲(各電阻態阻值漂移係數小於~0.005,遠低於非晶GST器件的~0.11),並在累積SET操作時器件電導呈現高一致性(波動小於9%,而GST器件波動則超過40%);這些優越的性能適用於精準矢量矩陣乘法計算(precise vector-matrix multiplication calculations)、快速時序相關探測(rapid
  • 光吸收係數超過95%!超黑光吸收塗層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超黑高穩定性的光吸收塗層技術,可應用於抑制光學器件中雜散光的幹擾
  • 中國新突破:保真度超99%,量子存儲效率的新紀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將量子內存效率抑制在50%以下——這是一個對實際應用至關重要的閾值。目前,由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杜勝旺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張山超教授、華南理工大學顏輝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朱士良教授和南京大學共同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將光子量子存儲器的效率提高到85%以上,保真度超過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