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最新研究有望打通人體抗癌新通路

2020-10-30 MOREHealth愛醫傳遞

說到抗癌,第一選擇自然是手術,將體內地癌灶儘可能徹底清除。如果不能手術,那就要藉助放化療來儘量多地殺死癌細胞,減慢癌症的生長。很多靶向治療則是直接關閉了癌細胞的生長通道發揮作用。

而隨著免疫治療的成功,使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殺傷癌細胞成為了現實。目前最成功的免疫療法當屬檢查點抑制劑(PD-L1)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

就像打仗一樣,打敗敵人除了正面硬鋼,還有斷人糧草的陰招。有些抗癌治療是通過阻斷腫瘤的營養和血供來實現的,比如腫瘤的介入治療,還有針對腫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療。

不管硬鋼還是陰招,針對的都主要是癌細胞本身,但是癌灶並不是只有癌細胞,還有很多的間質,作為癌細胞實質的微環境,支持癌細胞的生長和對抗身體的修復。尤其是後者,癌症就像一個難以癒合的創傷。早在1986年,腫瘤學家Harold Dvorak就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腫瘤:不會癒合的傷口》。

但是醫生和科學家們也早就發現,癌症病灶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一直生長,在某些階段甚至會出現有限的癒合。比如胃癌,有些早期潰瘍型的胃癌,如果當成良性潰瘍治療,會出現短暫的癒合和縮小跡象。儘管癌症的總體趨勢不會變,但說明在限制腫瘤生長方面,人體依然在發揮作用,只不過這種作用的力量隨著癌症的進展越來越小,最終被突破。藉助人體的自身修復能力抗癌,貌似很吸引人,卻不夠現實。

最近華裔科學家李銘博士的一項研究,似乎為這個設想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李銘博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得碩士學位,後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過去幾年,李銘博士已經在國際三大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多篇重要研究論文。這些論文不僅在學術雜誌上被廣泛引用,而且在國內生物醫學社交媒體也頻頻亮相。而在前天,李銘博士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兩發兩篇論文,將「癌症環境免疫治療」這個概念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這兩篇論文的核心是一種早已為人熟知的分子——TGF(轉化生長因子)-β。關於TGF-β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不管是過敏、炎症還是腫瘤,都有大量的文獻。

TGF-β的作用極為複雜,以創傷為例,早期它可以幫助調動免疫細胞清除感染和壞死物質,後期可以協調組織的重建,讓創傷癒合。和任何正常人體功能一樣,有始有終,而且是在合適的時間開始和終止,才是最好的。如果啟動之後無法停止,就會導致慢性炎症和損傷。

之前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TGF-β的持續存在和活動與腫瘤惡性程度有關。活動度越高腫瘤生長越快,治療效果越差。原因可能是TGF-β讓癌細胞一直生活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中。這種野蠻的環境為癌細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養料,促進了新生的血管,讓癌細胞可以愉快的生長。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和TGF-β相關的有效治療,原因是TGF-β在體內各種組織細胞都存在,發揮的作用可好可壞,如果全部阻斷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之前的動物實驗大多是失敗告終,很多動物出現心臟問題,有的還導致新的腫瘤發生。

李銘博士前期的技術已經能夠做到選擇性的關閉某一種細胞的TGF-β受體,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中,他們選擇的是通過基因技術移除一種淋巴細胞上的TGF-β受體;第二篇論文則是通過設計一種抗體來關閉TGF-β的通路。兩種方法都讓小鼠體內的腫瘤停止了生長,供應這些癌灶的血管也開始關閉,最終腫瘤像傷口一樣被「修復」了。

這樣的發現為腫瘤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那些對免疫治療逐漸耐藥的患者。另外,因為腫瘤血管重構的改變,這個新的治療還可能增強抗新生血管治療的療效。

李銘博士現供職於美國紀念斯隆凱薩琳癌症中心(MSK斯隆)。根據最新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MSK斯隆在美國癌症專科醫院中排名第二,是美國最古老的癌症中心之一。除了頂尖的癌症診治技術,MSK斯隆還是癌症基礎和轉化研究的領軍機構,擁有120多個研究實驗室。MSK斯隆的臨床專家和醫學科學家通力協作,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探索新的有效療法。李銘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將通過MSK斯隆的高效合作機制快速地向臨床轉化。

MSK斯隆在國內腫瘤患者中也已經如雷貫耳,MSK斯隆作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也對國內患者敞開了會診和就醫的大門。不過國內患者如果需要MSK斯隆專家會診,還是有一定門檻,必須要經過國際部的審核,大量病歷資料需要整理和翻譯,語言交流也是一大障礙。MSK斯隆也與一些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合作,如MORE Health(愛醫傳遞),很多患者通過他們得到了滿意的服務。

相關焦點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研究發現細胞信號通路新「剎車」蛋白
    因此,對RAF-MEK-ERK信號通路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英國科學家在最近一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真核翻譯起始因子3a(EIF3a)可以通過和RAF激酶結合,抑制RAF-MEK-ERK信號通路,是這一信號通路的重要「剎車」蛋白。這一發現意味著EIF3a可能成為下一代抗癌藥物全新的靶標蛋白,為抗癌藥物的研發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識別出新型潛在的生物標誌物,有望幫助開發抗癌新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方法能夠預測哪些患者會對阻斷Wnt信號產生的癌症療法產生反應,比如一種在新加坡開發的新型藥物ETC-159,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個體化的癌症療法。
  • Wnt信號通路指導的抗癌治療
    Wnt信號通路可能是讓前列腺癌細胞得以逃避雄性激素受體抗癌靶向藥物攻擊的原因。能夠從腫瘤患者體內分離得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並且對其進行鑑定的新技術讓靶向抗癌治療成為了可能,這對前列腺癌轉移(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患者更加具有吸引力。
  • 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 華裔科學家張鋒這回有戲嗎?
    這位被譽為「抗血管新生」之父的抗癌專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腫瘤細胞能在人體內自製新血管,以供其氧氣和養分之需,若能抑制腫瘤製造血管的能力,就可「餓死」癌細胞,從而減慢或停止癌擴散。「朱達·福克曼教授的貢獻是諾獎級的,不過可惜他在2008年由於心肌梗死已經去世了,諾獎只會授予仍然健在的科學家。」
  • 諾貝爾獎獲獎熱門預測 華裔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有望獲獎
    其中,華裔女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派屈克·摩爾,成為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派屈克·摩爾教授  華裔科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特聘教授張遠及其丈夫、同為匹茲堡大學教授的派屈克
  • 獲得諾獎的「氧感知通路」,有望帶來哪些創新療法?
    Semenza教授因為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的研究摘得殊榮。例如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James Allison教授和與本庶佑教授對免疫檢查點CTLA-4和PD-1的研究,不但直接帶來了靶向CTLA-4的抗癌療法Yervoy和靶向PD-1的抗癌療法Opdivo,而且催生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的湧現,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格局。 那麼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氧感知通路「又會可能造福哪些患者呢?
  • 止痛藥有望成為抗癌新寵
    核心提示:根據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通過完善一類常用的抗炎藥的化學結構,使其對胃的刺激性輕於阿司匹林和其它關節炎治療藥物。這有可能研製成一種新型抗癌藥物。  根據這一新的研究結果,Chen提出COX-2抑制劑對腫瘤細胞的作用不是通過阻斷COX-2,而是通過一些其它途徑發揮作用。美國Ohio州的科學家認為,本研究的目的是對比celecoxib和rofecoxib的化學結構,分析它們促使前列腺癌細胞死亡的機制。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上的新進展!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癌症有很多亞型,而針對不同亞型的癌症有著不同的治療手段,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一研究對於年輕女性可能具有深遠的影響。研究者通過對接受手術的乳腺癌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年齡是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愈後效果的強預測因子。他認為應當這一將最新研究納入臨床實踐中,並根據新發現向女性介紹他們的治療方案。研究者表示,年輕患者中較高水平的循環雌激素可能會影響旨在降低雌激素效應並降低手術後乳腺癌復發機會的治療效果。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 華裔專家研發抗癌新藥 對八種癌症極為有效
    中新網紐約7月3日消息:紐約華裔生化藥理研究學者周廷潮於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去氧依波B」(dEpoB)對八種人類腫瘤極為有效。療效超越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癌藥物。  這項突破性研究論文將在今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雜誌(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周廷潮表示,今秋將開始第一期人體臨床實驗,如果臨床實驗收效良好,預計最快在三、四年後可用來治療癌症病患。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周兆才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NA-binding mechanism of the Hippo pathway transcription factor TEAD4。
  • 新獲「諾獎」的氧氣感知研究:人類抗癌再多「利器」?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位科學家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共同分享了這項榮譽。三位科學家的獲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即「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基礎研究,可以為很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支持,尤其是腫瘤治療。因為這項研究,人類未來可能不會再談「癌」色變。發現「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究竟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抗癌起效竟是因為NK細胞!免疫治療重大新發現!
    由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證明,免疫治療中通常被忽略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居然在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項研究於9月10日,最新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研究徹底刷新了我們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認知!
  • 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有望阻止血液癌症
    最新研究表明,靜脈注射高劑量的維生素C,有望阻止白血病幹細胞增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就對「高劑量維生素C對抗癌症」充滿期待。已有研究表明,高劑量維生素C能夠選擇性殺傷癌細胞,包括胰腺癌、肝癌、結腸癌和卵巢癌。然而,也有學者發現,維生素C會干擾化療藥物的抗癌效果。
  • 新冠病毒研究進入尾聲,華裔科學家遭遇殺害,研究結果被美國接手
    最近關於新冠病毒的討論聲不斷,關於病毒的來源說法不一,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紛紛抹黑我們,聲稱病毒是從武漢傳出來的!但是科學不能作為政治的犧牲品,政治導向不能夠決定科學研究的成果!我們堅信科學,絕不接受任何抹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把我們變成伊拉克!隨著美國的故意推動,很多人對新冠病毒的來源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當然能夠查到病毒的源頭對於疫情的防控也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