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抗癌,第一選擇自然是手術,將體內地癌灶儘可能徹底清除。如果不能手術,那就要藉助放化療來儘量多地殺死癌細胞,減慢癌症的生長。很多靶向治療則是直接關閉了癌細胞的生長通道發揮作用。
而隨著免疫治療的成功,使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殺傷癌細胞成為了現實。目前最成功的免疫療法當屬檢查點抑制劑(PD-L1)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
就像打仗一樣,打敗敵人除了正面硬鋼,還有斷人糧草的陰招。有些抗癌治療是通過阻斷腫瘤的營養和血供來實現的,比如腫瘤的介入治療,還有針對腫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療。
不管硬鋼還是陰招,針對的都主要是癌細胞本身,但是癌灶並不是只有癌細胞,還有很多的間質,作為癌細胞實質的微環境,支持癌細胞的生長和對抗身體的修復。尤其是後者,癌症就像一個難以癒合的創傷。早在1986年,腫瘤學家Harold Dvorak就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腫瘤:不會癒合的傷口》。
但是醫生和科學家們也早就發現,癌症病灶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一直生長,在某些階段甚至會出現有限的癒合。比如胃癌,有些早期潰瘍型的胃癌,如果當成良性潰瘍治療,會出現短暫的癒合和縮小跡象。儘管癌症的總體趨勢不會變,但說明在限制腫瘤生長方面,人體依然在發揮作用,只不過這種作用的力量隨著癌症的進展越來越小,最終被突破。藉助人體的自身修復能力抗癌,貌似很吸引人,卻不夠現實。
最近華裔科學家李銘博士的一項研究,似乎為這個設想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李銘博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得碩士學位,後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過去幾年,李銘博士已經在國際三大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多篇重要研究論文。這些論文不僅在學術雜誌上被廣泛引用,而且在國內生物醫學社交媒體也頻頻亮相。而在前天,李銘博士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兩發兩篇論文,將「癌症環境免疫治療」這個概念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這兩篇論文的核心是一種早已為人熟知的分子——TGF(轉化生長因子)-β。關於TGF-β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不管是過敏、炎症還是腫瘤,都有大量的文獻。
TGF-β的作用極為複雜,以創傷為例,早期它可以幫助調動免疫細胞清除感染和壞死物質,後期可以協調組織的重建,讓創傷癒合。和任何正常人體功能一樣,有始有終,而且是在合適的時間開始和終止,才是最好的。如果啟動之後無法停止,就會導致慢性炎症和損傷。
之前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TGF-β的持續存在和活動與腫瘤惡性程度有關。活動度越高腫瘤生長越快,治療效果越差。原因可能是TGF-β讓癌細胞一直生活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中。這種野蠻的環境為癌細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養料,促進了新生的血管,讓癌細胞可以愉快的生長。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和TGF-β相關的有效治療,原因是TGF-β在體內各種組織細胞都存在,發揮的作用可好可壞,如果全部阻斷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之前的動物實驗大多是失敗告終,很多動物出現心臟問題,有的還導致新的腫瘤發生。
李銘博士前期的技術已經能夠做到選擇性的關閉某一種細胞的TGF-β受體,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中,他們選擇的是通過基因技術移除一種淋巴細胞上的TGF-β受體;第二篇論文則是通過設計一種抗體來關閉TGF-β的通路。兩種方法都讓小鼠體內的腫瘤停止了生長,供應這些癌灶的血管也開始關閉,最終腫瘤像傷口一樣被「修復」了。
這樣的發現為腫瘤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那些對免疫治療逐漸耐藥的患者。另外,因為腫瘤血管重構的改變,這個新的治療還可能增強抗新生血管治療的療效。
李銘博士現供職於美國紀念斯隆凱薩琳癌症中心(MSK斯隆)。根據最新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MSK斯隆在美國癌症專科醫院中排名第二,是美國最古老的癌症中心之一。除了頂尖的癌症診治技術,MSK斯隆還是癌症基礎和轉化研究的領軍機構,擁有120多個研究實驗室。MSK斯隆的臨床專家和醫學科學家通力協作,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探索新的有效療法。李銘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將通過MSK斯隆的高效合作機制快速地向臨床轉化。
MSK斯隆在國內腫瘤患者中也已經如雷貫耳,MSK斯隆作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也對國內患者敞開了會診和就醫的大門。不過國內患者如果需要MSK斯隆專家會診,還是有一定門檻,必須要經過國際部的審核,大量病歷資料需要整理和翻譯,語言交流也是一大障礙。MSK斯隆也與一些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合作,如MORE Health(愛醫傳遞),很多患者通過他們得到了滿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