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獎的「氧感知通路」,有望帶來哪些創新療法?

2020-11-30 騰訊網

▎藥明康德/報導

昨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名單。William G. Kaelin教授、Peter J. Ratcliffe教授、以及Gregg L. Semenza教授因為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的研究摘得殊榮。

William G. Kaelin教授(左)、Peter J. Ratcliffe教授(中)、以及Gregg L. Semenza教授(右)(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研究不但是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也常常滋生改變疾病治療的創新療法。例如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James Allison教授和與本庶佑教授對免疫檢查點CTLA-4和PD-1的研究,不但直接帶來了靶向CTLA-4的抗癌療法Yervoy和靶向PD-1的抗癌療法Opdivo,而且催生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的湧現,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格局。

那麼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氧感知通路「又會可能造福哪些患者呢?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與讀者探究這一信號通路帶來的創新療法。

治療貧血的創新療法

氧感知通路的核心部分為HIF-1蛋白,它能夠激活動物細胞中多個對缺氧環境產生反應的基因,包括VEGF,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等。這些基因表達的蛋白能夠刺激血紅細胞的生成,血管增生等生理過程,幫助機體獲得更多的氧氣。

生物體感知氧氣的通路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Credit:Cassio Lynm)

靶向這一通路的創新療法已經在治療貧血患者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效果。貧血患者身體中血紅細胞水平不足,無法將足夠的氧氣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

在治療貧血方面,安進公司(Amgen)生產的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是一款已經有30年歷史的有效療法。而EPO也是氧感知通路的下遊靶點,受到HIF-1蛋白的調控。近年來,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已經開發出創新療法,通過提高HIF-1蛋白的水平來調節人體對缺氧狀態的反應。因為HIF-1蛋白能夠調控與解決缺氧狀態相關的多個生理過程,包括血紅細胞的生成和鐵元素的運輸等等,靶向HIF-1蛋白的調控劑有望獲得比EPO更好的治療效果。

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作用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目前至少有6款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處於臨床開發階段。HIF脯氨醯羥化酶通過對HIF的修飾,導致HIF被蛋白酶體降解,從而降低機體內的HIF水平。它是細胞在富氧環境下降低HIF水平的重要調控機制。HIF-PHI通過抑制HIF脯氨醯羥化酶的作用,提高HIF-1的水平,從而起到緩解貧血的效果

由琺博進(Fibrogen)、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安斯泰來(Astellas)聯合開發的「first-in-class「HIF-PHI羅沙司他(roxadustat)已經在去年12月首次在中國獲批上市,治療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因慢性腎病(CKD)引起的貧血。它在今年不但又在中國獲批擴展適應症,治療無需接受透析治療的腎性貧血患者,還在日本獲批上市。

此外,拜耳(Bayer)的molidustat和葛蘭素史克(GSK)的daprodustat也都已經在日本遞交了新藥申請,而Akebia Therapeutics公司的vadadustat和Zydus Cadila公司的desidustat處於3期臨床開發階段。

部分HIF-PHI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Meodipt [Public domain])

治療癌症的創新療法

在多種癌症中,由於癌細胞的迅速增殖,通常會造成在腫瘤附近的局部供氧不足,因此癌細胞常常會提高HIF-1α蛋白的表達,刺激機體的血管增生,為腫瘤提供更多氧氣和養分。此外,不同基因突變也會造成HIF-1α的表達增加,包括致癌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例如ERBB2),以及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性突變(例如VHL和PTEN)。HIF-1調控的基因與腫瘤的代謝,增殖、生存和轉移,以及腫瘤血管增生息息相關。因此,抑制HIF-1蛋白和其相關蛋白(HIF-2α)的功能也成了抗癌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之一。

HIF-1調節的與癌症相關的部分基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然而,目前還沒有一款獲得批准的HIF抑制劑。這一研發方向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發現具有特異性的HIF抑制劑。另一個可能降低HIF抑制劑效果的原因是HIF蛋白家族中不同成員的功能可以互補。例如,研究表明如果敲低HIF-1α的表達會導致HIF-2α的表達補償性升高。這意味著要想抑制癌症的生長,可能需要同時靶向HIF-1α和HIF-2α。由於HIF信號通路在刺激血紅細胞增生方面的重要功能,HIF抑制劑的一個常見副作用是貧血,這也會影響它們治療癌症患者的安全性。

目前,特異性靶向HIF信號通路的抗癌療法包括Peleton Therapeutics公司開發的「first-in-class「HIF-2α抑制劑PT2977。它能夠特異性地與HIF-2α結合,抑制HIF-2α與HIF-1β的結合。目前它在2期臨床試驗中用於治療與VHL相關的晚期腎細胞癌患者。默沙東(MSD)公司在今年5月斥資22億美元收購了Peleton公司。

另一款靶向HIF信號通路的抗癌療法是羅氏(Roche)公司靶向HIF-1α的反義寡核苷酸療法RO7070179。這款反義寡核苷酸療法目前在1b期臨床試驗中治療肝細胞癌患者。試驗結果表明,RO7070179能夠在疾病穩定和獲得部分緩解的肝細胞癌患者中降低HIF-1α的mRNA水平

結語

除了治療貧血和癌症以外,HIF-1α穩定劑還被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學術研究表明,HIF-2α還可能成為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靶點。

本文題圖:Photo by Adam Baker, 'Nobel Prize Medal in Chemistry' CC BY 4.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tbaker/8459286843), via Flickr

參考資料: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9/summary/

[2] 2016 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Oxygen sensing – an essential process for survival,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show/oxygen-sensing-essential-process-survival/

[3] Beck et al., (2018). Discovery of Molidustat (BAY 85-3934): A Small-Molecule Oral HIF-Prolyl Hydroxylase (HIF-PH)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ChemMedChem, DOI: 10.1002/cmdc.201700783

[4] Soni and Padwad, (2018). HIF-1 in cancer therapy: two decade long story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a Oncologica, https://doi.org/10.1080/0284186X.2017.1301680

[5] Gossamer Bio.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www.gossamerbio.com/pipeline/pipeline-overview/

[6] FibroGen, Inc. Corporate Presentation.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fibrogen.gcs-web.com/static-files/c82c7b58-d8d5-4567-93b6-0e85ac6b2105

[7] Akebia Therapeutics.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akebia.com/research-and-development/vadadustat.aspx

[8] Yu et al., (2017). Development of Inhibitors Targetin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nd 2 for Cancer Therapy. Yonsei Medical Journal, Doi: 10.3349/ymj.2017.58.3.489

[9] Xie et al., (2017). Activation of intestinal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during obesity contributes to hepatic steatosis. Nature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38/nm.4412

[10] Merck to Acquire Peloton Therapeutics, Bolstering Oncology Pipeline.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investors.merck.com/news/press-release-details/2019/Merck-to-Acquire-Peloton-Therapeutics-Bolstering-Oncology-Pipeline/default.aspx

[11] GSK submits first regulatory application for daprodustat in Japan for patients with renal anaemia due to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www.gsk.com/en-gb/media/press-releases/gsk-submits-first-regulatory-application-for-daprodustat-in-japan-for-patients-with-renal-anaemia-due-to-chronic-kidney-disease/

[12] Wu et al., (2019). Evaluation of a locked nucleic acid form of antisense oligo targeting HIF-1α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Clinical Oncology, doi: 10.5306/wjco.v10.i3.149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
  • 「氧感知通路」獲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的評語指出,這三名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找到調控基因眾所周知,包括人類在內,絕大多數的動物離不開氧氣。但我們對於氧氣的需求,卻又必須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缺乏氧氣,我們會窒息而死;氧氣過多,我們又會中毒。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新民網】「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當北京時間今日17時30分,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喬治·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時,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疑問。
  • 獲獎名單揭曉,「氧感知通路」獲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於這步反應需要氧原子的參與,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HIF-1α不會在缺氧環境下被降解。 生物體感知氧氣的通路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Credit:Cassio Lynm) 揭示生物氧氣感知通路
  • 什麼是氧感知通路?這篇文章幫你看懂今年的諾獎成果
    他們因在氧感知通路方面的研究做出的貢獻而獲獎。以下是丁香園編譯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對於幾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介紹。 Otto Warburg 是 193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揭示了這種轉換是有酶參與促進的過程。 機體逐漸進化出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體與頸部兩側的大血管相鄰,包含了專門感應血液中氧氣水平的細胞。
  • 新獲「諾獎」的氧氣感知研究:人類抗癌再多「利器」?
    三位科學家的獲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即「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基礎研究,可以為很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支持,尤其是腫瘤治療。因為這項研究,人類未來可能不會再談「癌」色變。發現「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究竟有多麼深遠的影響?「有問」線上論壇近日邀請三位生物和醫學界的權威人士共同解讀。
  • 漲知識|斬獲諾獎的氧感知機制:貧血、癌症、胎兒都和它有關
    這三位均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科學家,因「革命性地發現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而榮獲此獎。  氧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動物生命所必需的:被存在於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所利用,從而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然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雖然了解氧的重要性,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的變化一直是未知的。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率先頒出,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此外,本次獲得諾獎的三人組之前也是獲獎頻頻。 2010年,三位曾一起獲得了「加拿大版小諾貝爾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基本上拿到這個獎的科學家有四分之一之後都會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六年之後,三位科學家也一同獲得了醫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美國諾貝爾獎」拉斯科基礎醫學研究獎。
  • 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這些研究在一些前沿創新性醫療手段中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也有望為致死性的疾病帶來新思路。 塞門扎教授主要研究低氧條件在癌症、肺病和心臟病中的作用。自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HIF-1α以來,西門扎及其研究小組一直從事HIF-1α研究,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精確尋找被這一活化蛋白促進或抑制的大量基因。
  • 胃癌治療近十年首現突破,獲諾獎的創新藥在華上市
    記者11月2日獲悉,首個胃癌免疫治療創新藥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治療相關晚期胃癌患者。而其聯合化療用於晚期胃癌療效顯著,這也是近十年來晚期胃癌一線治療領域的首個重大突破。我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胃癌患者群體,同時發病率也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跑出一匹黑馬 這些上市公司將受益!有無中國人...
    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這一獎項的獲獎者遠超市場預期,在之前的預測版本當中,他們較少出現。  那麼,究竟會有哪些A股的上市公司會因此而受益呢?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理解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這個貢獻究竟有多大?  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動物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有什麼好研究的?居然還可以獲得諾獎。其實,不單是吃瓜群眾,就連學界對此都所知不多。
  • 諾獎技術助力 幹細胞誘導CAR-T療法要來了
    今日,業內傳來一條重磅消息:武田(Takeda)與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宣布,一款創新的CAR-T療法已由學術界走向產業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利用曾斬獲諾獎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開發的CAR-T療法,它有望為細胞療法領域帶來變革。CAR-T療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新型細胞免疫療法。它的原理是從患者體內分離出免疫T細胞,在體外經過基因改造和增殖,再輸注回患者體內,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然而由於這一生產方法需要「個體定製」,因此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金錢成本,都居高不下。
  • 生理醫學獎花落細胞感知氧氣領域 概念股會否再次被...
    Semenza),表彰理由是其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按以往經驗,三大獎項通常會掀起「諾獎概念股」的投資熱潮。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一生發明研究碩果纍纍,並建造了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當諾貝爾1896年去世時,他名下擁有近百家工廠、300多項專利,財產數量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
  • 孤兒藥周報 | 默沙東靶向諾獎信號通路抗腫瘤小分子療法
    上周FDA共頒發11項孤兒藥資格,其中Oncternal Therapeutics研發的單克隆抗體cirmtuzumab斬獲2項孤兒藥資格,默沙東(MSD)靶向氧感知通路的新型抗腫瘤小分子療法、地中海貧血RNAi療法等紛紛上榜,今天這篇文章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為大家一一分享。
  • 諾獎風向標:WNT信號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Hans Clevers教授就獲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其因針對Wnt信號通路及其在幹細胞和癌症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藥物測試的環境,可以在不使用細胞系或實驗動物的情況下進行藥物試驗。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WNT信號通路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 《細胞》:揭示NASH病理機制 有望帶來創新療法
    目前還沒有獲得批准治療這一疾病的方法。日前,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學院(The Barcelo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緩解NASH症狀的蛋白。這項研究有望為治療NASH帶來創新療法。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導致今天《知識分子》出版延遲。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這屆諾獎的獲得者,為治療癌症等疾病提出一個新策略
    此前,他們已於2016年分享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拉斯克基礎醫學獎(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還分享了2010年加拿大的蓋爾德納國際獎(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等,一路斬獲頗豐。
  • 優氧高壓氧艙:從氧氣到氧感知,DNA端粒讓這些老人的身體年輕了25歲
    優氧高壓氧艙:從氧氣到氧感知,DNA端粒讓這些老人的身體年輕了25歲 來源:榕城網時間:2021-01-12 13:39:39 在舍勒發現氧氣後的第242個年頭,英國和美國的三位科學家不約而同地發現了細胞和氧氣之間微妙的關係,即: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這個看似簡單的實驗耗費了三位科學家畢生的心血。他們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當生命體缺氧以後,細胞是如何通過調節基因活動來提高攝氧能力」的問題,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