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氧感知通路?這篇文章幫你看懂今年的諾獎成果

2020-11-30 騰訊網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30 分公布,今年的獲獎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他們因在氧感知通路方面的研究做出的貢獻而獲獎。以下是丁香園編譯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對於幾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介紹。

摘要

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幾個世紀以來,人們致力於研究氧氣對於機體的重要性,但人們一直搞不清楚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

William G. Kaelin、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他們發現了可以調節基因活性以應對不同氧氣濃度變化的分子機制。

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創性的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他們的發現也為治療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礎。

氧氣:初登舞臺

氧氣約佔地球大氣層的五分之一,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

Otto Warburg 是 193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揭示了這種轉換是有酶參與促進的過程。

機體逐漸進化出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體與頸部兩側的大血管相鄰,包含了專門感應血液中氧氣水平的細胞。1938 年,Corneille Heymans 獲得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獎勵他發現了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感知血氧水平並通過神經中樞調節呼吸頻率的作用。

HIF:進入視野

除了頸動脈體可以應對低氧水平(低氧)進行快速調節外,還有其他一些基本的生理適應性。對缺氧的主要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升高,這會刺激紅細胞生成。激素控制紅細胞生成的重要性,在 20 世紀初就已為人所知,但是這種過程如何由氧氣濃度控制,仍然是個謎。

Gregg Semenza 研究了 EPO 基因,以及如何根據氧氣濃度來調節它。通過使用基因修飾的小鼠,顯示位於 EPO 基因旁邊的特定 DNA 片段介導了細胞對缺氧的反應。Sir Peter Ratcliffe 還研究了 EPO 基因的氧氣依賴性調節。

兩個研究小組都發現,幾乎所有組織中都存在氧傳感機制,而不僅存在於通常產生 EPO 的腎細胞中。這些重要發現表明,該機制在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中是通用的,而且都具有作用。

Semenza 希望確定介導這種反應的細胞成分。在培養的肝細胞中,他發現了一種蛋白質複合物,該複合物以一種氧依賴性的方式與已鑑定出的 DNA 片段結合。他稱這種複合物為缺氧誘導因子(HIF)。

1995 年他開始了純化 HIF 複合物的工作,隨後 Semenza 發表了部分關鍵研究結果,其中包括明確 HIF 編碼基因、發現 HIF 由兩種不同的 DNA 結合蛋白組成(即所謂的轉錄因子,現在稱為 HIF-1α和 ARNT)。現在,研究人員開始著手研究 HIF 的其他成分以及運作機制。

VHL:意想不到的夥伴

當機體裡的氧濃度很高時,細胞中幾乎不含 HIF-1α,當機體氧濃度偏低時,HIF-1α的含量升高,這意味著它可以結合併調節 EPO 基因以及其他具有 HIF 結合 DNA 片段的基因(圖 1)。

200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 和 Irwin Rose 發現,在正常的氧氣水平下,一種小肽泛素被添加到 HIF-1α 蛋白中,這種泛素標記使得 HIF-1α 在蛋白酶體中被降解。

此外,幾個研究小組都表明,在缺氧條件下,原本被迅速降解的 HIF-1α 通常不會被繼續降解。然而,泛素如何以氧依賴性方式結合 HIF-1α 仍然是一個關鍵問題。

答案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

Ratcliffe 與 Semenza 大約同時在探索 EPO 基因的調控,癌症研究者 William Kaelin,Jr. 正在研究一種遺傳症候群,即 von Hippel-Lindau 病(VHL 病)。這種遺傳疾病會導致遺傳性 VHL 突變的家庭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急劇增加。

Kaelin 的研究結果表明,VHL 基因可以編碼產生具有預防癌症發生作用的蛋白質。此外,缺乏功能性 VHL 基因的癌細胞會異常高水平表達低氧調節基因,但是將 VHL 基因重新引入癌細胞後,低氧調節基因表達可恢復正常水平。

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表明 VHL 以某種方式參與了對缺氧反應的控制。

來自幾個研究小組的其他線索表明,VHL 是複合物的一部分。該複合物用泛素標記蛋白質,被泛素標記的蛋白質隨後被蛋白酶體降解。Ratcliffe 及其研究小組隨後有一個關鍵發現:他們證明了機體在正常氧濃度下降解 VHL需要通過 VHL 與 HIF-1α發生物理相互作用實現,這最終將 VHL 與 HIF-1α聯繫到了一起。

氧氣感應機制及其工作原理

許多研究結果都已經就位,但是仍然缺少對氧氣水平如何調節 VHL 和 HIF-1α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的重點區域在已知對 VHL 降解具有重要作用的 HIF-1α蛋白的特定部分,Kaelin 和 Ratcliffe 都懷疑氧氣感測的關鍵位於該蛋白結構域的某個位置。

在 2001 年,他們在兩篇同時發表的文章中表明,在正常的氧氣水平下,HIF-1α蛋白的兩個特定位置會添加羥基(圖 1)。這種蛋白質修飾(稱為脯氨醯羥化)使 VHL 能夠識別並結合到 HIF-1α,從而解釋了正常的氧氣水平如何通過對氧敏感的酶(所謂的脯氨醯羥化酶)來控制 HIF-1α的快速降解。

Ratcliffe 等人的研究,進一步確定了特定的脯氨醯羥化酶,並表明 HIF-1α的基因激活功能受氧氣依賴性羥基化作用的調節。至此,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闡明了氧氣感應機制,並展示了其工作原理。

圖1:當氧水平低(低氧)時,HIF-1α被保護免於降解,積聚在細胞核中,與 ARNT 及低氧調節基因中的特定 DNA 序列(HRE)結合(1)。在正常的氧氣水平下,HIF-1α被蛋白酶體迅速降解(2)。氧氣通過向 HIF-1α添加羥基(OH)來調節降解過程(3)。隨後,VHL 蛋白可以識別 HIF-1α並與之形成複合物,從而導致其以氧依賴性方式降解(4)。

氧氣影響的生理和病理

由於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創性的工作,我們對不同的氧氣水平如何調節基本的生理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氧感知通路使細胞能夠進行新陳代謝,適應低氧水平:如劇烈運動期間的肌肉中。

與氧感知通路相關的其他適應性過程還包括,新血管的產生和紅細胞的產生。我們的免疫系統和許多其他生理功能也可以通過氧感知通路進行微調。此外,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氧感知通路對控制正常的血管形成和胎盤發育,已被證明是必不可少的。

氧感知通路也是許多疾病發生的核心(圖2)。例如,由於EPO 由腎臟中的細胞產生,對於控制紅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通常由於 EPO 表達降低而患有嚴重的貧血。

此外,氧調節機制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氧氣調節機制刺激血管形成並重塑新陳代謝,可以使癌細胞有效增殖。

在學術實驗室和製藥公司中也在進行一些重要的研究,其中就包括研發可以通過激活或阻斷氧氣感應機制,來幹擾不同疾病狀態的藥物。

圖2 獲獎的氧感應機制在生理學中的新陳代謝、免疫反應和適應運動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等作用。此外,許多病理過程也會受到影響。許多研究室與製藥公司正在不斷努力開發可以抑制或激活氧調節機制的新藥,以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

責任編輯:費菲、劉昱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新民網】「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當北京時間今日17時30分,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喬治·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時,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疑問。
  • 獲得諾獎的「氧感知通路」,有望帶來哪些創新療法?
    Semenza教授因為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的研究摘得殊榮。 那麼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氧感知通路「又會可能造福哪些患者呢?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與讀者探究這一信號通路帶來的創新療法。
  • 漲知識|斬獲諾獎的氧感知機制:貧血、癌症、胎兒都和它有關
    這三位均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科學家,因「革命性地發現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而榮獲此獎。  氧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動物生命所必需的:被存在於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所利用,從而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然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雖然了解氧的重要性,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的變化一直是未知的。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
  • 新獲「諾獎」的氧氣感知研究:人類抗癌再多「利器」?
    三位科學家的獲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即「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基礎研究,可以為很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支持,尤其是腫瘤治療。因為這項研究,人類未來可能不會再談「癌」色變。發現「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究竟有多麼深遠的影響?「有問」線上論壇近日邀請三位生物和醫學界的權威人士共同解讀。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因此他們在PubPeer上發現了Gregg20多篇出現問題的論文。 Gregg的作假行為,貫穿了從他主要負責文章到他的合作編寫文章。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2019年諾獎的爭議:第二位華人現身談貢獻
    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委員會提供的5篇諾獎工作核心文獻然而,隨著媒體的曝光以及數位諾獎得主弟子介紹當年的科研工作,江秉華認為,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科研貢獻被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篇論文被列為今年諾獎的5篇核心文獻之一,第一作者為同樣來自中國的博士後王廣良,第二作者江秉華,第三作者實驗員Elizabeth A. Rue,塞門扎則為通訊作者。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
  • 諾獎風向標:WNT信號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Hans Clevers教授就獲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其因針對Wnt信號通路及其在幹細胞和癌症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藥物測試的環境,可以在不使用細胞系或實驗動物的情況下進行藥物試驗。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WNT信號通路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9 年與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佔了一大半。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深陷造假風波的塞門扎 但另一方面,儘管獲得了諾獎的垂青,HIF(缺氧誘導因子)的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卻充滿了爭議,以至於PubPeer 上被質疑的文章居然接近了 300 篇,其中就有十分之一來自塞門扎的團隊。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深陷造假風波的塞門扎但另一方面,儘管獲得了諾獎的垂青,HIF(缺氧誘導因子)的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卻充滿了爭議,以至於 PubPeer 上被質疑的文章居然接近了 300 篇,其中就有十分之一來自塞門扎的團隊。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2010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9年,塞門扎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關於缺氧誘導因子1的突破性發現。頒獎詞稱,該發現以及塞門扎其它的工作闡明了細胞中氧調節的分子機制。此項發現對於了解低氧水平在癌症,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其它許多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具有深遠的影響。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2010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2019年,賽門扎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關於缺氧誘導因子1(HIF-1)的突破性發現(HIF-1是一種響應低氧水平而在細胞中打開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蛋白)。頒獎詞稱,該發現以及賽門扎其它的工作闡明了細胞中氧調節的分子機制。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
  • 這屆諾獎的獲得者,為治療癌症等疾病提出一個新策略
    氧在自然界已經存在上億年,但真正被認知並開始研究才僅200多年歷史。細胞在不同濃度的氧環境中,尤其是低氧環境中如何反應、如何對器官產生影響,這不僅是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的在探索的未知領域,也關係到諸多疾病的治療。 有趣的是,發現氧的存在的也是三位科學家。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