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諾獎的獲得者,為治療癌症等疾病提出一個新策略

2020-11-30 騰訊網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在低氧信號通路的發現,開創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巨大的應用潛力,為人類解決疑難雜症打開一扇門。

本文為《財經》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財經》記者 孫愛民/文 王小/編輯

2019年10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17時33分,三位科學家分享了2019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三位分別為美國醫學家格雷格·西門扎(Gregg L.Semenza),英國醫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Ratcliffe),美國癌症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Kaelin),讓他們喜摘桂冠的研究是「細胞感受與適應不同氧環境的機制」。

這三位科學家獲獎早有「先兆」。此前,他們已於2016年分享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拉斯克基礎醫學獎(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還分享了2010年加拿大的蓋爾德納國際獎(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等,一路斬獲頗豐。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在低氧信號通路的發現,開創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巨大的應用潛力,給癌症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以腎癌為例,腎癌是低氧效應最明顯的腫瘤。由於VHL突變在腎癌中發生比例最高(達70%左右,其他腫瘤比例較低甚至缺乏),最早開發的VEGF抑制劑——貝伐單抗的作用機制在於抑制血管形成以減降低癌細胞的營養供應,便應用了此次獲獎的相關研究。

強大而又陌生的「氧」

此次獲獎者之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遺傳學家西門扎(Gregg L. Semenza)的背景是兒科學和醫學遺傳學,最初研究方向是地中海貧血症的發病原因。西門扎在研究過程中無意間接觸到紅細胞生成素(EPO),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研究方向。

氧在自然界已經存在上億年,但真正被認知並開始研究才僅200多年歷史。細胞在不同濃度的氧環境中,尤其是低氧環境中如何反應、如何對器官產生影響,這不僅是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的在探索的未知領域,也關係到諸多疾病的治療。

有趣的是,發現氧的存在的也是三位科學家。18世紀70年代,英國化學家普裡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瑞典化學家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以及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幾乎同時發現氧的存在。不過,直到20世紀,氧在生命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才得到全面闡述,諸多研究清晰表明氧對生命至關重要。

氧的重要性意味著生命無法長期隔離氧氣,但機體在特殊情況,如高原環境和短時期窒息等時,會面臨氧供應不足的低氧或缺氧狀況,如何適應這一狀況,成為生物體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低氧環境下,機體內紅細胞數量會急劇增加,以增加對氧的攜帶和運輸能力,從而達到緩解機體缺氧狀況。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是源於低氧可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含量,EPO不僅成為第一個明確的低氧誘導分子,而且人重組EPO還被廣泛應用於貧血等疾病的治療。

EPO的發現和應用,同時也提出一個基本科學問題,那就是EPO在低氧環境下的調控機制。1977年人EPO蛋白被純化成功,1985年人EPO基因也被成功克隆,這些進展為進一步機制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不久,西門扎開始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西門扎和同事將人的EPO基因轉入小鼠體內,製備出的轉基因小鼠可生成更多紅細胞。這一結果說明人的EPO基因不僅可在小鼠體內表達,而且還可發揮正常的從紅細胞生成功能。

1992年,西門扎和學生還鑑定出一段與低氧誘導相關的保守DNA序列,這一序列後被命名低氧應答元件。之後,西門扎從低氧處理後的細胞核提取物中,分離並純化得到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可與HRE特異結合。

西門扎的研究團隊此後又鑑定出多種HIF-1調節的低氧誘導基因。HIF-1發現的意義在於說明低氧感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意義,從而吸引更多研究人員加入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之中。

另一位獲獎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凱林(William Kaelin)最初想法是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完成實習和培訓後進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從事臨床腫瘤學研究。

其時恰逢第一個抑癌基因RB鑑定成功,該基因突變可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這一進展掀起了抑癌基因的尋找熱潮,原本對基礎研究幾無興趣的凱林,也逐漸從冷漠變得熱切,經過一段時間實驗室系統培訓後於1992年開始自己的抑癌基因研究計劃,選擇對象是VHL突變相關的腎癌。

1996年,凱林與同事製備成功VHL突變細胞系,然後將其與VHL基因正常細胞進行比較。他們意外發現,即使在常氧情況下,VHL突變細胞仍可大量表達低氧誘導基因,如VEGF等,當為其轉入正常VHL基因後,這種現象消失了。

凱林進一步研究發現VHL突變細胞之所以在常氧環境下表達低氧誘導基因是由於原本應降解的HIF-1α卻可以正常存在,這一結果說明VHL基因突變破壞了HIF-1α在常氧下的降解能力。

凱林的發現,很好解釋了腎癌高度血管化的現象,然而一個新問題是,即VHL蛋白在常氧環境下降解HIF-1α的機制。

三位獲獎者之一、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ohn Ratcliffe)也開始關注EPO表達調控機制,他專業背景為腎臟生理,而科研原動力來自於腎臟器官對氧的敏感性。

拉特克利夫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也發現了EPO中存在HRE,並對其調控作用進行了初步研究。拉特克利夫還發現肝癌細胞移植入小鼠體內成瘤後,在缺氧區出現大量低氧誘導基因如VEGF和GLUT1等,當破壞HIF-1則使低氧誘導基因表達不在升高,並且腫瘤組織生長減緩。

於是,拉特克利夫的這些結果一方面證明了低氧信號通路廣泛的生物學作用,而且也與凱林腎癌的結果產生了密切聯繫。

疾病治療新思路

在10月7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現場的記者對於低氧信號通路如何造福人類的疾病治療提出了多個問題。

生命科學領域科普作家郭曉強博士對《財經》記者分析,「低氧信號通路闡明了機體在不利環境下的適應機制,包括低氧促進紅細胞生成增多、耗氧量降低等代償性效應以減少氧不足造成的機體損傷。」

2018年,作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郭曉強在《科學》雜誌發表一篇名為《氧感知和低氧信號:跨越半個世紀的發現歷程》的論文,「提前」介紹了今年諾獎的獲獎研究。

低氧信號通路,對一些組織氧化損傷和炎症具有保護作用,如冠狀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傷口癒合、器官移植排斥和結腸炎等。

然而,過度低氧信號也可導致機體損傷,包括遺傳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特別是大多數固體腫瘤都存在低氧信號通路異常活化現象,並且與患者預後呈負相關。低氧信號通路通過增加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攝取、血管生成等策略最終促進了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

今年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110次頒獎,截至目前,已經有219年位科學家獲此獎項。

相關焦點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張文宏分析,三名科學家的發現的重要意義,在於為後續疾病防控指明了方向,比如明白了這類肝炎是通過血液傳播,那麼就相應採取血液檢測、減少血液傳播途徑的方法,「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張文宏稱,也是基於這個方向,後續科研人員通過進一步明確機制,找到了靶向藥物等新治療方法,目前慢性C型肝炎已成為可治癒的疾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 專訪新晉諾獎得主賽門扎:對未來癌症治療充滿信心
    但是,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適應氧含量的變化曾經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而今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賽門扎(Gregg L. Semenza)與其他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開創性地揭示了人體內部的氧氣調解機制——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
  • 今年諾獎頒給C肝病毒發現者,為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之前我們跑贏了C肝病毒,相信這次全球也能跑贏新冠病毒!」01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發現都獲得了諾獎,這次也不例外醫學人士都很清楚,要成功幹預傳染病,關鍵是要確定病原體。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所以頒給上述三位科學家,也是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重大發現。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也是第四屆「呂志和獎」之「人類福祉獎」獲得者。其中,應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的治療上,堪稱顛覆性創新。
  • 他們憑什麼獲得諾獎
    2014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唐獎生技醫藥獎、霍維茨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哈維獎、2015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Tasuku Honjo(日語:本庶佑)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亞洲百大科學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這一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這是個啥研究?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頒獎委員會成員、劍橋大學教授蘭德爾·詹森表示,「許多科學家經常用『教科書式發現』這個詞,但今天這個真的是教科書式發現」,三位獲獎人「發現了一種調節氧氣含量下降時細胞如何適應的分子開關」。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原標題:斬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 唐三元表示,兩種免疫治療新藥的價格相對於一些以往新出的靶向藥更親民,新藥 3 周用一次,一次費用約 17000-18000 元,而一些新出靶向藥一月費用要五六萬。他表示,這是繼靶向治療後又一 " 抗癌神藥 ",在抗擊腫瘤道路上又多了一把利劍。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說,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癌症,這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
  • 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而王振義則在張亭棟的基礎上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白血病也不例外,通常採取殺滅腫瘤細胞的化療策略達到治療目的。王振義也被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而且王振義院士並沒有將此申請為專利牟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在王振義的呼籲下,該藥被納入醫保,王振義所在醫院更是將每瓶藥價由15元調整為11.3元,合計下來,每粒藥不到四毛錢,一個療程不到百元,與其他藥合用醫治的總療程中維甲酸最多只需500元左右。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將助力抗擊癌症等疾病
    這一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這是個啥研究?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當人體處於缺氧狀態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會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三名獲獎者對HIF的重大基礎發現,不僅為貧血、心血管疾病、肺部、黃斑退行性病變及腫瘤等多種疾病打開了臨床治療新世界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基於此研究誕生的全球首個低氧通路新藥——羅沙司他已在中國作為1.1類新藥獲批上市,這無疑給中國新藥研發打了一劑「強心針」。 消息一出,業內沸騰。「HIF居然獲諾獎,太不可思議了!」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導致今天《知識分子》出版延遲。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張鋒:失去諾獎,贏得專利,這是筆划算的買賣嗎?
    01 三巨頭與CRISPR的故事大家之所以提到張鋒,是因為他和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同樣,另一位諾獎得主Charpentier也在2014年創立了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諾獎得主Doudna為什麼和張鋒分道揚鑣了呢?
  • 諾獎得主有話說
    哈維·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安德烈亞·蓋茲,因發現人馬座A*——一個400多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疫苗開發失敗使得科研人員不得不嘗試治療藥物的開發,但也並不順利。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這兩種藥物在長沙均可買到,就在9月30日,醫院一位患者已用上了新藥。據了解,這位接受新藥治療的患者在醫院治療了五年,是一位轉移性肝癌患者,免疫療法一般需要兩三個月評價效果。他表示,免疫治療聯合化療較單純化療有效率提高約30%。 唐三元表示,兩種免疫治療新藥的價格相對於一些以往新出的靶向藥更親民,新藥3周用一次,一次費用約17000-18000元,而一些新出靶向藥一月費用要五六萬。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癌症研究:利用細胞代謝治療癌症的新發現
    據報導:辛辛那提大學(U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新陳代謝在細胞啟動稱為自噬的生存程序的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自噬是某些抗癌藥物不理想的副作用,有助於某些腫瘤細胞逃避治療。「細胞通過增加自噬來適應營養飢餓,細胞主要自食並循環細胞內容物以支持基本過程,直到營養再次變得充足。」
  • 一個發現就把人類壽命提高了25歲!這些諾獎成果太牛了!
    相關的抗體藥物甚至可以治癒一些已經發生癌症轉移的患者——在之前,這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10此外,人乳頭瘤病毒(HPV)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炎和胃潰瘍,這些榮獲諾貝爾獎的發現則完全改變了人們對這些疾病的認知,治療和預防思路也隨之轉變。
  • 2020諾獎顯示C肝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是因為大會定的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公布,而今年的周一就是10月5日。雖然每年這個時段,全世界翹首期盼,但人家評審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是要過周末的。再次應驗,拉斯克獎、蓋爾德納獎是諾獎的風向標。年和另外2名科學家(不是此次諾獎獲得者)分享了拉斯克獎。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這幾天,這些年輕人格外神採飛揚,因為他們的教授、這裡的 「掌門人」 本庶佑剛剛獲得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的,這裡就是京都大學免疫基因組醫學研究室。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免疫學家——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本庶佑的主要成就是對免疫細胞「剎車」分子PD-1的發現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