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能給你的東西是確定的,今天要的多了,明天就沒有了;得到這裡的,就失去了那裡的。草原是最偉大的教師,告訴你最深刻的自然哲理;草原是試金石,檢驗人們認識自然的程度和科學家的成色。
——朱永傑
草原往事: 史達林改造大自然工程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在草原上,有一段發生在上世紀40-50年代的往事:「史達林改造大自然工程」以及後來的「赫魯雪夫處女地開發計劃」。這段往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其世界記憶的檔案中,作為研究生態、經濟和社會這一複雜問題的獨特資料。它給後人留下諸多思考,成為一個被討論了半個多世紀的熱門話題。
1
困擾俄羅斯的糧食供給問題
歷史上,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和民族一直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與衝突,實現糧食自給一直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等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早在19世紀中期,農學家維克多·葉戈洛維奇·馮·格裡夫就開始在大草原地區進行調查和研究,了解哪些樹木更適合在俄羅斯大草原上種植。1892年,沙皇三世亞歷山大指定當時非常著名的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領導對1891年俄羅斯大草原毀滅性乾旱原因的調查。道庫恰耶夫經過調查認為,原來大草原的氣候是十分穩定的,只是由於一個世紀以來斷斷續續的農業生產活動才破壞了原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他建議採取包括建設從北到南的防護林帶阻擋來自中亞的乾熱風和風沙,改良土壤,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的措施,恢復大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的糧食生產力。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以後,蘇聯領導人列寧和史達林都十分重視大草原地區的農業開發和防護林建設。到史達林執政以後,蘇聯在大草原地區建立了大量國營和集體農場。1931年,史達林指示人民委員會中的農業委員會在國營和集體農莊營造防護林,建立森林培育區,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此期間,蘇聯不斷進行有關林業和生態環境的宣傳,為建設大草原防護林帶造勢。1932年和1936年分別圍繞國營農場建設了4萬公頃和35萬公頃的森林培育試驗區。1935年,農業委員會組織專家撰寫了試驗工作的評估報告,對51種農作物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地的小麥產量翻了一倍,豆類產量提高40%。結論是,防風林帶能有效抵禦冬季雪災和來自沙漠的乾熱風,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作用。
史達林認為,雖然防風林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還遠遠不夠,集體農莊沒有參與進來,影響了林帶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擴大建設的規模。根據史達林的命令,1936年,一個直接隸屬人民委員會,被稱為森林保護與造林總局的行政機構建立起來,專門負責大草原防護林帶建設事宜。
2
領袖冠名工程帶來的麻煩
1945-1946年,戰後的蘇聯遭遇大旱,糧食供給面臨巨大困難,解決糧食供給問題迫在眉睫。1947年11月11日,森林管理部提交的在俄羅斯南部省份建設一道新林帶的計劃獲得部長會議的批准。1948年4月,烏克蘭提交的營造40萬公頃森林的計劃同樣獲得批准。這兩個以植樹造林為主要內容的防護林帶建設計劃總結了20世紀30年代的相關研究結果,制定了大量儘可能不破壞地表植被的技術措施。在今天看來,這些技術要求是非常正確的,符合乾旱、半乾旱環境條件下造林的實際情況。
1948年11月20日,蘇聯部長會議、蘇聯全蘇蘇維埃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史達林提議的,旨在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抗風沙能力的改造大自然工程。後來在進行社會宣傳的時候,原來的「大草原防護林帶建設工程」被冠名為「偉大的史達林改造大自然工程」,簡稱「史達林工程」。
由領袖冠名的工程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原來由森林管理部提出的工程建設計劃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顯得過于謹慎。因為美國已經有了北美大平原防護林帶(即羅斯福工程),從政治影響上,史達林工程一定要蓋過羅斯福工程,這就致使1948年通過的工程計劃將原來150萬公頃的造林工程增加到570萬公頃,成為世界最大的生態環境工程計劃。
新的工程包括從北部到南部的中亞沙漠地區,計劃建設8道防護林帶,縱貫俄羅斯大草原,形成一道巨大的防風林帶,以緩解風沙危害。這個工程還要建設大量的池塘和水庫以及運河,解決農田的灌溉問題,使蘇聯大草原地區成為糧食高產地區,同時改造農業的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
按照計劃目標的描述,史達林工程要徹底改變大草原的氣候,完全阻隔來自中亞的乾熱風,按照當時宣傳的說法,工程完成後要使大草原的氣候像北部的莫斯科一樣潮溼。
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宣傳畫3
「三科院士」李森科事件
蘇聯部長會議為了配合森林管理部的工作,建立了防護林現場保護造林管理局作為技術服務機構,這個機構選擇了當時在蘇聯科學界擁有壟斷地位的李森科作為技術委員會的負責人。
李森科研發的小麥冷凍催芽技術,獲得蘇聯的科學獎勵,據此成為蘇聯科學院、列寧全蘇科學院和烏克蘭科學院「三科院士」稱號,擔任烏克蘭農業科學院院長,是當時蘇聯最有影響的農業和遺傳學權威。
歷史學家的研究記載,李森科深諳「做學問」的技巧:外表英俊、行為得體、善於表現、懂得競爭,為外界樹立了一個令人豔羨的科學家形象。李森科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大帥哥,顏值足以讓非專業領域的人們接受其「科學家」的形象。李森科是一位雄辯家,能夠在公眾場合很有分寸地講述自己的理論,而讓別人難以插嘴。李森科及其研究小組能用非常漂亮和繁複的形式提交科學研究報告,那些複雜的實證研究模型確實唬人。李森科還十分聰明,知道如何排斥異己,用政治手腕將對手排斥在外,獲得學術壟斷。
李森科按照其以前在小麥冷凍催芽技術使用的原理,設計了一種「巢穴種植方法」,就是將5-6棵樹苗栽到一個穴內,讓苗木之間進行生長競爭,通過自然優勝劣汰,保留最強壯的樹苗,用這些樹組成強壯的林帶。在未經實驗的情況下,1949年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在「史達林工程」全蘇造林工作中推廣,因為領導堅信,李森科這樣的科學家提出的建議一定是對的。
到1952年,森林管理局的統計顯示,利用巢穴種植方法的造林成活率很低,兩條林帶的苗木全部死亡。到1954年,全部林帶建設項目有一半苗木已經死亡。這段故事後來被蘇聯科學家曝光,世界科學界稱之為「李森科事件」,令蘇聯科學界蒙羞數十年。
隨著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其繼任者實行了一系列「去史達林化」的行動。1954年,蘇聯部長會議停止了史達林工程的後續撥款,查封了森林管理部,該部的管理職能移交農業部,史達林工程相關機構的大部分人員先後調離。史達林工程,實際上成了一個「爛尾」工程,此後,史達林改造大自然工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到上世紀60年代末,從衛星上僅能看到20%、分散在各地的林帶痕跡片段。
4
赫魯雪夫處女地開發計劃
1953年,尼基塔·赫魯雪夫為了解決蘇聯的農業問題,增加農產品產量,繼續向西部進軍,制定了「赫魯雪夫處女地開發計劃」。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原來史達林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向東開發裏海東部及哈薩克斯坦境內數百萬公頃的荒地。從1954年夏天開始,有30萬蘇聯青年志願者開赴哈薩克斯坦,1954-1958年投入資金達3000萬盧布,同期生產的糧食價值4880萬盧布,項目一直延續到1965年,耕地面積增加了42萬公頃。從1959年開始,這些耕地的小麥產量逐年下降。大面積的農業開發活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後果。隨著農業開發工程不斷向南和向東擴展,天然植被越來越少,很多天然森林和沼澤消失了。20世紀後半葉,農業開發活動延伸到坐落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交界處的鹹海。
鹹海是一個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內陸湖。鹹海流域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區。在突厥語中,aral的意思是「島嶼,群島」。因此,Aral Sea這個名稱一般也被稱為「島嶼之海」,有1000多個島嶼曾經散布在其水域。鹹海曾是世界上4個最大的湖泊之一,面積達68000平方公裡,鹹海的主要水源供給是阿姆河和錫爾河。由於大量的河水用於「赫魯雪夫處女地開發計劃」的農業灌溉項目,注入鹹海的河流被大規模農業開發的灌溉項目所分流,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曾經是世界上最大內陸湖的鹹海開始快速萎縮。
到1997年,它已經下降到原來的10%,分裂成若干小型湖泊,包括北部鹹海,南鹹海的東部和西部湖泊,以及一個較小的中間湖泊。到2009年,東南方的湖泊已經消失,西南的湖泊已經退到前南部海西部邊緣的一條狹長地帶。2014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的衛星圖像顯示,在現代歷史上,鹹海東部盆地幾乎完全乾涸,這塊地方現在被稱為「阿拉克姆沙漠」。
2000年以後,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分別宣布採取一系列措施挽救鹹海的命運,建設的大壩2005年完成,在2008年,這個湖的水位比2003年上升了12米,最大深度為42米。湖裡又發現了足夠數量的魚得以生存。但這些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鹹海的命運,2014年夏季,鹹海已經萎縮到原來西面和北面的零星部分。該地區一度繁榮的漁業已基本被摧毀,鹹海地區由於缺水,環境汙染嚴重。這些生態問題換來的是200萬公頃的沙漠變成可以生長農作物的良田,那裡的人們不再為糧食供給問題而擔憂。
NASA拍攝的鹹海變遷衛星圖片5
避免以科學的幌子行不科學之事
從史達林去世以後,出於各種目的,批評史達林工程計劃的議論不絕於耳,環境保護人士將其與「赫魯雪夫處女地開發工程」一同作為破壞生態環境的例子進行批評。在世界範圍內,很多文獻的評論並不客觀,因為很少有人全面了解當時的情況,根據結果和他人的評論,人云亦云居多。
在「冷戰」的背景下,面對西方的經濟封鎖,解決糧食供給是蘇聯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按照實惠的觀點,放著河流的淡水不用,白白流進沙漠中的鹹水湖就是資源的浪費,用這些水換來有用的糧食,在一般人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錯。到2000年,俄羅斯的農產品不但實現了自給,而且到2006年還有出口。如果是在今天,面對同樣的問題,人們會如何做決策?結果肯定是相同的。人們不能看著結果來談論當時該如何,這種事後諸葛亮的議論沒太多價值。
在蘇聯大草原地區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實現俄羅斯人幾百年的農業夢想,本來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很多重大工程決策中,從經濟和社會角度來看是一回事,從生態角度看,事情可能會有所不同,即使有人認識到了,在實踐中還有一個如何落實的問題,也很少有人願意惹這個麻煩。這才是人們經常會遇到的真難題,所以應該思考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在涉及草原的科學決策面前,那些只會講些漂亮的言論,講幾句放之四海皆準的空話,做點真人秀,看上去「高大上」的專家才是禍根,誤國誤民。決策的科學性在「秀」的遮蓋下轟轟烈烈,而「秀」之下的無知和虛榮帶來的傷害很少有人敢於過問,後人會批評決策者的失誤,但更應該警惕李森科們帶來的深度傷害。
如何避免讓那些看著像科學家的以科學的幌子做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歷史往事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