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認為自己的圈內人員組成非常多元化、有個性,而圈外人則都是螻蟻一般相互之間毫無區別的人。同樣地,我們常常把當圈內人的成功歸結於勤奮努力,把失敗歸結於天公不作美。對於我們圈子以外的人,他們的失敗多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缺陷,而他們的收穫多半是好運而已。」
批判性思維(原書第10版)
作者: (美)布魯克 諾埃爾 摩爾(Brooke Noel Moore) / 理察 帕克(Richard Parker)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副標題: 全球最受歡迎的思維訓練讀本
原作名: Critical Thinking
譯者: 朱素梅
出版年: 2015-1-1
頁數: 360
定價: 45.00
裝幀: 平裝
叢書: 批判性思維叢書
01
—
美國教材,比《批判性思維工具》更全面系統,第八、九兩章專講邏輯學公式,我略過了也不影響後面部分的閱讀。
重點內容有三類:影響認知的心理偏差;邏輯學公式;各種邏輯推理的謬誤。
舉了不少簡短的案例,同《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三版)》一樣也重點講了如何判斷新聞的真偽優劣。
書中作者有兩大感慨:
1:邏輯是最難起效的說服方法;
2:無論在個人事務中還是在公共決策中,人們越來越任由下意識的情緒反應來替代合理的判斷和謹慎的思考;
書中的幾個重要的知識點/技巧:
1:我們時常認為自己的圈內人員組成非常多元化、有個性,而圈外人則都是螻蟻一般相互之間毫無區別的人;
2:要在相信利益相關方之前先相信利益無關方;
3:專家們在其熟悉的領域之外所提的意見,並不當然地比非專家提出的意見更可接受;
4:當這些媒體不加論證地宣稱符合我們偏好的結論時,我們尤其要謹慎對待。
翻譯好於《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三版)》,某些地方還是欠流暢。
總體評價4星,不錯。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
02
—
◆ 第1章 究竟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
◆ 1.4 認知偏差
心理學家把這些時常難以預見的心理因素稱作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扭曲著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幹擾我們清晰、精確、客觀思考的能力。
下例就是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s),人們無意識地依據剛提及的事件的頻率來判斷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比如,當看完很多起地震、墜機或者虐童的新聞後,你會整天想這些事。
錯誤共識效應指人們的默認自己和周圍人的觀點與整個社會的觀點一致的傾向
對於隸屬於與自己不同的社團、教派、黨派或國籍不同的人,人們更容易形成負面意見。這是圈內偏見(in-group bias)的一種表現,它是又一個可能扭曲和誤導我們認知和判斷的因素。
我們時常認為自己的圈內人員組成非常多元化、有個性,而圈外人則都是螻蟻一般相互之間毫無區別的人。同樣地,我們常常把當圈內人的成功歸結於勤奮努力,把失敗歸結於天公不作美。對於我們圈子以外的人,他們的失敗多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缺陷,而他們的收穫多半是好運而已。
與過度自信效應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高於平均水平的錯覺(better-than-average illusion)。這種錯覺使人們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要更足智多謀或有更好的駕馭能力。
◆ 1.6 批判性思維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不得不遺憾地說,批判性思維並不一定能告訴你:你是否該養只狗,你該支持誰當總統,全球變暖是否為真以及為什麼你的汽車不能發動。但是,針對前述每一個問題,批判性思維的確能夠幫助你識別不好的理由。
◆ 第2章 兩類推理
◆ 2.5 哪些表達不是前提、結論或論證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達都不可能作為前提或結論。任何不能用有效、無效或強弱程度來衡量的表達也都不是論證。前面提到的圖片或影像既不可能是前提、結論,也不可能是論證。
◆ 2.6 道德、情感和邏輯
不幸的是,邏輯(作為理性論證)是最難起效的說服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廣告很少說理。
◆ 第3章 清晰的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清晰的寫作
儘管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表達的含混不清,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四點:過度模糊、歧義、過於抽象和未界定術語。
◆ 3.2 歧義
與其他歧義現象一樣,組合歧義也可被故意用來幹擾人們的清晰思維。針對幾年前所提高的聯邦稅收,反對派稱之為「歷史上增幅最高的增稅」。
對組合歧義進一步分析,有兩種源於組合歧義的常見謬誤:分解謬誤與合成謬誤。從群體具有某特徵推導出群體的每個成員也具有該特徵就犯了分解謬誤(fallacy of division)。
◆ 第4章 可信性
◆ 4.1 斷言及其來源
評估可信度要從兩個不同層面著手:第一是斷言本身,第二是斷言的來源。
◆ 4.3 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性
要在相信利益相關方之前先相信利益無關方。這是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裡至關重要的工具之一。這個準則或許是本書提供給讀者的最重要的引導。
儘管這些特徵與人的可信度關係不大,但人們卻廣泛運用這些特徵來判斷他人的可信性。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身材高大、聲音洪亮和果斷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的信任。
專家們在其熟悉的領域之外所提的意見,並不當然地比非專家提出的意見更可接受。
◆ 4.4 可信性與新聞媒體
令人驚奇的是,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但人們認為網絡的可信度很低。
一致公認的是媒體有政治傾向。但保守派認為媒體傾向於自由派,而自由派認為媒體傾向於保守派。
重要的是,即使某種結論和我們的偏好相吻合,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支持,縱然這些結論是記者、專欄作家或廣播員告訴我們的,這些結論也並不比市井百姓的街談巷議更加可信。當這些媒體不加論證地宣稱符合我們偏好的結論時,我們尤其要謹慎對待。
我們不能忘記在很大程度上媒體是社會的折射。如果我們大眾都滿足於憑感覺、膚淺的、被操縱的新聞,那麼最終我們也只能獲得這樣的新聞。
◆ 4.5 廣告
評價廣告時,我們應該自問:這則廣告是否向我們提供了購買產品的有力理由?購買任何產品的有力理由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改善我們的生活。
◆ 第5章 通過修辭進行說服:常見的修辭技巧
◆ 5.2 修辭技巧II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基於點滴線索甚至是毫無證據地形成的關於特定群體之成員的想法或印象。認為女人感性、男人理性、女同性戀者討厭男人、南方人固執、男同性戀者女性化——這些都可歸為刻板印象。
◆ 第6章 更多修辭技巧:心理及相關謬誤
但置身於不同黨派間的爭吵、帶傾向的媒體(包括自媒體)信息的狂轟亂炸以及此伏彼起的街頭吶喊抗議,成功展開民主討論並非易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公共討論、論辯中情緒化的表達似乎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 6.1 訴諸情感的謬誤
源自憤怒的「論證」的一個特別危險的子類就是尋找替罪羊(scapegoating)——因面臨的困難而責備特定的群體或個體(如喬治·布希或貝拉克·歐巴馬)。
◆ 6.2 訴諸其他心理因素的謬誤
。一般而言,轉移注意力是指把注意力從一個話題引開,轉移到另一話題;煙幕彈則傾向於堆砌問題,或者使問題極度複雜化,直至最初的問題迷失在(語言的)「煙幕」中。
人們用虛假的託辭來滿足自己的願望或利益時,就犯了合理化(rationalizing)的過錯。該謬誤是如此常見,因而總在我們的十大謬誤列表中佔一席之地。
◆ 第7章 更多謬誤
◆ 7.1 訴諸人身的謬誤
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可被視為事先訴諸人身。如果有人向井裡投毒,你就不會喝井裡的水。同樣,如果A告訴你關於B一些無關的負面信息,使你對B產生不良印象,你就傾向於拒絕接受B對你所說的言論。
◆ 7.4 虛假的兩難境地
在還有其他選項時,卻局限於兩種極端的選擇,就犯了虛假的兩難境地(false dilemma)的謬誤。虛假的兩難境地與稻草人謬誤一樣常見。
◆ 7.5 滑坡論證
上述文字中有兩個滑坡論證。其一,一種墮胎(早孕墮胎)將導致另一種墮胎(妊娠中期墮胎);其二,讓法院決定一些問題就會讓法院決定更多問題。二者都是謬誤,因為沒有證據表明的確會引起這種滑坡。
◆ 7.6 錯置舉證責任
摩爾:這車啟動不了。帕克:是的,我知道。點火裝置壞了。摩爾:你憑什麼這麼想?帕克:憑什麼不這麼想呢?帕克的最後一句話聽起來很奇怪,因為通常肯定的一方要承擔舉證責任,既然帕克認為問題出在點火裝置,他就有責任為此提供理由。
◆ 7.7 乞題
「等一下!」礦工乙說。「為什麼你拿兩塊,我只拿一塊呢?」「因為我是這次行動的領導者。」礦工甲回答道。「憑什麼說你是領導呢?」礦工乙問。「因為我拿的金子是你的兩倍。」礦工甲說。
◆ 第8章 演繹論證I:範疇邏輯
◆ 8.3 直言三段論
「因為有的蚊子攜帶西尼羅河病毒,所以,有的蚊子不帶。」這類論證的結論(「有的不」)或許是對的,但它不是從前提推出來的,它可能是假的。
愚昧、笨蛋、遊戲狂人和網蟲
◆ 第9章 演繹論證II:真值函數邏輯
◆ 第10章 關於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
◆ 10.2 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基於樣本的歸納概括)
表10-1 總體較大的情形中各種大小的隨機樣本的近似誤差
無論多麼聲譽卓著的民意調查,調查採用的樣本往往都在1000到1500之間。為了更進一步縮小誤差幅度而支付的昂貴代價往往得不償失。
◆ 10.6 非演繹推理中的謬誤及相關問題
避免犯這類錯誤是你能從本書所獲收益之一。僅從傳聞得來的「證據」的說服力也許在心理上引人入勝,但無論如何,如果有人僅憑聽來的故事支持或者反駁一般結論,你一定要提醒自己:這個故事只不過是一個樣本而已。
◆ 第11章 因果解釋
◆ 11.2 充分解釋:一個相對的概念
但有的解釋產生無意義的預測或不能產生預測,這兩種解釋都是無法檢驗的解釋。和錯誤的解釋一樣,無法檢驗的解釋是不能被接受的。例如,有人用「他們的人氣好」來解釋操英格蘭口音的男管家報酬較高。
有些預測是由於操作的限制導致難以或不能檢驗,如現有的工具不足以進行精確測量。可操作性的制約帶來的不能檢驗固然令人遺憾但這並不妨礙假說的正確性。我們所禁止的是原則上不可檢驗的假說。
◆ 11.6 因果推理中的錯誤
我們已經討論過批判性思維拒絕如下因果解釋:·過度複雜的·與已知事實或理論不相容的·模糊、歧義或循環的·由於其他原因不可檢驗的
另外,我們拒絕與下面兩個謬誤有關的因果解釋:·在此之後,因是之故(認為兩事件前後相繼就能證明在前事件是在後事件的原因)·共同變化,是為因果(認為共變的事件之間有因果關係)
◆ 第12章 道德、法律與美學推理
◆ 12.1 價值判斷
道德推理原則1同樣的個案必須同等對待,同等對待的個案必須情況相同。
道德推理原則2看起來違背了一致性原則的一方有責任證明他並沒有違背一致性原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