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如將血液自血管內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
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於凝血後經離心取得。在凝血過程中,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塊,所以血清中無纖維蛋白原,這一點是與血漿最大的區別。
而在凝血反應中,血小板釋放出許多物質,各凝血因子也都發生了變化。
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並繼續發生變化,如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並隨血清存放時間逐漸減少以至消失。這些也都是與血漿區別之處。
但大量未參加凝血反應的物質則與血漿基本相同。為避免抗凝劑的幹擾,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為樣品。
血清應保存在-5°C至-2O °C。若存放於4°C時,請勿超過一個月。若您一次無法用完一瓶,建議將無菌分裝血清至恰當的滅菌容器內,再放回冷凍。
如何解凍血清才不會使產品質量受損?
將血清從冷凍箱取出後,先置於2-8°C冰箱使之溶解,然後在室溫下使之全溶。但必須注意的是,溶解過程中必須規則地搖晃均勻
如何避免沉澱物的產生?
1、解凍血清時,請按照所建議的逐步解凍法(-2O°C至4°C至室溫),若血清解凍時改變的溫度太大(如-20°C至37°C),實驗顯示非常容易產生沉澱物。
2、解凍血清時,請隨時將之搖晃均勻,使溫度及成分均一,減少沉澱的發生
3、請勿將血清置於37°C太久。若在37°C放置太久,血清會變得混濁,同時血清中許多較不穩定的成分也會因此受到損害,而影響血清的質量。
4、血清的熱滅活非常容易造成沉澱物的增多,若非必要,可以無須做此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