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歐洲人眼中的星圖實在令人折服

2021-02-15 利維坦

利維坦按:「和諧大宇宙(Harmonia Macrocosmica)是由安德烈亞斯·塞拉裡烏斯編著,由約翰內斯·揚松紐斯於1660年出版的星圖。該星圖的第一部分是描述託勒密尼古拉·哥白尼第谷·布拉赫的體系,是以銅雕板印刷。在後半部則是傳統和基督教風格星座的星圖,而基督教風格的星圖是由尤利烏斯·席勒在他於1627年出版的《Coelum Stellatum Christianum》中已有介紹。因為該星圖介紹了當時廣為流傳的天主教會的宇宙觀,未被列入《禁書目錄》。


傑拉杜斯·麥卡託在他的作品《Chronologica》的前言中提及,他有意出版一本包含所有當時已知的宇宙、地理學和地球歷史的圖集。在麥卡託一生中他出版了五捲圖集,而最後一卷是由他的兒子魯莫爾德·麥卡託出版。麥卡託去世後,阿姆斯特丹的地圖師約翰內斯·揚松紐斯接手麥卡託的計劃。他和亨裡克斯·洪第烏斯二世於1636年出版了使用四種語言,收錄超過320幅圖的《Novus Atlas》。1660年安德烈亞斯·塞拉裡烏斯出版的《和諧大宇宙》被視為是麥卡託地圖集的第七卷。隨著最後加入了自1657年起當時世界各地城市描述,該計劃也完成了。」——維基百科

此文出自豆友FoxJin(www.douban.com/people/77461736/)的一個相冊,想要高清大圖的,可以直接訪問相冊,點「查看大圖」即可。

我對於這部分的興趣,主要源於託馬斯·庫恩的一些書籍,比如《哥白尼革命》,以及亞歷山大·柯瓦雷的《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這二位都是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方面我很喜愛的作家。

另外,個人強烈推薦柯瓦雷的《牛頓研究》,實在是妙趣橫生的一部著作。

古時北天星圖(尤指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

古時南天星圖(尤指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

基督化天空中的第一半球

同比例的南天星圖

基督化天空中的第二半球

南天星圖(利用透視畫法)

地球在下部的北天星空圖

北天星圖(利用透視畫法)

金星和水星的運動圖示


地外行星運動圖示(如火星、木星、土星)


不同階段月相狀態透視圖


月球在包含本輪的橢圓軌道上圍繞地球運動


太陽圍繞地球螺旋運動


太陽在不包含本輪的橢圓軌道上的位置


星象圖(黃道十二宮)


託勒密地心說假設中,行星在偏心軌道上的運動


舊時期氣候帶、子午圈及特殊種群居所半球圖


受各星體影響的天球與地球在運動中的經度半球展示圖,豎直範圍代表赤道坐標,斜向範圍代表黃道坐標


地球在天球中的位置


天體大小示意圖


第谷計算法指出了行星的運動和地平高度


Aratus假設的天體軌道結構二維圖


第谷·布拉赫星座透視圖


第谷·布拉赫星座圖


哥白尼星座透視圖


哥白尼星座圖


託勒密透視圖行星圍繞地球的軌道

託勒密星座透視圖


託勒密星座

卷首

1703年第二版的《和諧大宇宙》顏色黯淡了不少。為了節約成本,好多地方都沒上色。

這是廣告——我的詩集《雙行星與小卷獸》

目前噹噹、京東和亞馬遜均已上架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相關焦點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歐洲人眼中非常強大的四個國家,三個都無人能敵,有一個讓人意外
    縱觀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很長一段世界裡東方一直都是強於西方的,只是隨著工業革命率先在歐洲國家的興起,導致歐洲迅速的發展超越了東方,並且開啟了稱霸世界的徵程,所以我們會看到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其整體實力要遠超東方各國,歐洲人的骨子裡充滿了驕傲,能夠入他們法眼的國家是少之又少,雖說如今的歐洲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
  • 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
    原標題: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圖片來源:ESA)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出十億星圖。如上圖所示,該十億星圖為一份高空間解析度的太空地圖,基於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繪製。每個單位區域的光源數量不同,體現在地圖上的灰度也不同。最淺的區域對應的光源數量為500000每平方度(參考近地圖中心的半人馬座)。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具有偉大文化意義的時刻, 一般是在做歷史回顧時才為人所認識。而20世紀60年代卻不同: 那一代人對於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和他們自身的重要性了如指掌, 而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套用「誰人」樂隊的歌詞, 在6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人們都在「談論我這一代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 這倒不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自我陶醉, 但可以想見這也造成了一些視角上的扭曲。
  • 《錫爾斯瑪利亞》:神似《星圖》 比諾什秀演技
    《錫爾斯瑪利亞》:神似《星圖》 比諾什秀演技 時間:2014.05.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張雨凝     影片當中所展現的演藝圈複雜現象,不禁讓人聯想起前幾天展映的作品,大衛·柯南伯格的《星圖》。只不過《錫爾斯瑪利亞》採用了一種婉轉、溫柔、清新的方式而已。三個女人在電影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帶來了層層遞進的戲劇衝突。朱麗葉·比諾什「戲中戲」的精彩演出成為了全片最大的亮點。對角色細緻情緒的展現了她紮實的表演功底。
  • 世界偏見地圖:歐洲人眼中的歐洲,英國:我得罪誰了?
    世界偏見地圖:歐洲人眼中的歐洲,英國:我得罪誰了歐洲人民眼中的他們是這個樣子的:北歐是屬於抑鬱風格的,小編想了想確實沒錯,北歐人感覺都是比較沉默,甚至有很重度的抑鬱傾向,每年」自殺「的不在少數。好像革命和傳統確實是法國比較多些,過多的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學過,而南歐靠近赤道所以太陽比歐洲別的地方是好得多得多歐洲別的地方土豆真的是非常多,所以吃薯片也是特多,而南歐特別是義大利的喜歡吃義大利麵,所以番茄是不可缺少的。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作為一位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在新近出版的《4000年中國天文史》中以一位歐洲人的視角,對中國歷史上的天文成就進行了客觀、公正的闡述。——編者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天文成就?令人費解的是,這些遺產在西方鮮為人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現代科學史學家忽略。究其原因,《4000年中國天文史》一書認為,這與明清時期歐洲傳教士對中國科技和文化的誤讀有著直接關係。1368年明朝建立之後,中國逐步放開海禁,同時允許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教。這些傳教士很快發現天文學在中國的特殊地位,並且意識到要獲得朝廷的認可,天文學可能是比神學更加有效的工具。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作為一位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在新近出版的《4000年中國天文史》中以一位歐洲人的視角,對中國歷史上的天文成就進行了客觀、公正的闡述。令人費解的是,這些遺產在西方鮮為人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現代科學史學家忽略。究其原因,《4000年中國天文史》一書認為,這與明清時期歐洲傳教士對中國科技和文化的誤讀有著直接關係。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那麼又有多少人知道,與牛頓在微積分學有著同等貢獻的萊布尼茨呢?究竟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的微積分?至今,仍是數學界最大的公案。萊布尼茨一生涉獵領域十分廣泛,包含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哲學、邏輯學、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等諸多方面。在他的每個研究領域裡,他取得了許多人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十九世紀的歐洲是十九世紀全世界的中心,而它的遺產至今仍在影響著今天的我們。教科書上的十九世紀是啟蒙與革命帶來的科學的進步、理性的昌明、新的精英知識分子登場與民族國家的崛起。然而線性歷史卻無法使我們體認那個「美好時代」的溫情脈脈與背後的焦慮——當受過良好教育、並試圖獲得更多權利的中產階級與垂死的舊貴族同時陷入了階級身份的焦灼與民族主義的狂熱時,毀滅的種子早已暗暗埋下。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乾隆時代的普通中國人與英國人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14世紀,歐洲人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但是隨著經濟的質變,歐洲人與中國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奶酪、少量的啤酒和醃豬肉;晚飯是麵包和奶酪。星期天,甚至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
  • 星座圖像:歐亞、北非星空文化面面觀|人馬座|行星|星圖|英仙座|蘇...
    繪於17世紀的一幅作者未知的北半球星圖。首先,上圖中的很多裸體人像表明這幅星圖並非原產伊朗:圖中出現了仙女座、英仙座、御夫座、雙子座、蛇夫座、寶瓶座、仙后座以及半人的人馬座,並且,寶瓶座是從後方視角描繪的。而另一個說明它源自西歐文化的顯著特徵則是美杜莎的頭和貝蕾妮絲的頭髮。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回望歐洲近代風雲,歐洲人在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下的人文主義嚮導、新教改革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下的理性主義薰陶以後,歐洲人的民主自由意識得以空前提高,經濟和文化呈現出新張力,進一步的覺醒平民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應有的民主權利。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
  • 史上最強黑人影帝:出道至今無爛片,他的演技令人折服!
    史上最強黑人影帝:出道至今無爛片,他的演技令人折服!創辦於1929年的奧斯卡獎,已經走過了90多個年頭。在這段漫長的歷史裡,先後僅有4位黑人演員,被授予「奧斯卡影帝」的殊榮。令人驚嘆的是,作品產量甚高的丹澤爾·華盛頓,竟沒演過一部爛片!凡是有他參演的電影,品質便得到了保障。即使不能部部經典,口碑也絕不會跌到及格線以下。而丹澤爾·華盛頓的演技,更是令人折服。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愛爾蘭令人驚嘆的莫赫懸崖,眼中的天涯海角
    很多人在大城市裡待久了,都會有一種煩躁的心情,需要通過去世界各地旅遊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而去一些刺激的地方,就非常有效果。 這也是莫赫懸崖的吸引人來到這裡的魔力,並且當人們來到懸崖邊上的時候會聽見那些海浪拍打在峭壁上的聲音,同時認為會被它這宏偉的聲音所折服,因為站在峭壁之上能夠感受到這些海浪的波及到的強大力量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這樣的戰爭自然只是愚蠢、怯懦或者說沒有現代人「智慧」的將領進行的禮節性遊戲,就連他們的遊戲工具也不過是些撲著發粉、梳著假髮的士兵……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採用這麼呆板的戰術,並且還憑著這麼呆板的戰術去大殺四方呢?
  • 野生大象,被人當作「工具」,掙脫半個世紀的束縛,反應令人心酸
    當虐待已成麻木,周遭之人或許不會覺得有問題。最近咱刷朋友圈時看到一個小視頻,一隻瘦得不像樣的老虎在鐵籠裡無聊地打轉,滿臉寫著無精打採,面對籠外之人的拍照,它沒有一點興趣。咱問過拍視頻的朋友,他說這是在一家動物園裡拍到的,園方並不在意別人的拍攝,只要有人問起,就說老虎之所以瘦,是因為生病了。
  • 18世紀的法國人,眼中的清朝皇帝是紅須綠眼
    對17、18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遙遠的東方是一個神奇的夢。從馬可波羅開始,一本本遊記、一段段轉述,使那片富饒之地更令人心動。這時候的法國,「中國熱」正盛:東印度公司運回的遠東瓷器、茶葉和絲織品;商人和使團寫下航海圖志與遊記;傳教士們講述清政府中的種種見聞。
  • 古代歐洲人如何評價我們?媲美「神」的存在,會養一種神秘蟲子
    引言公元2世紀,羅馬人包撒尼雅斯在他所著的《希臘志》中提到過一種生物:「他們(賽裡斯)國內生存的一種小動物,希臘人稱之為'賽兒'」。塞裡斯國是公元6世紀之前古希臘人對中國的稱呼,那麼「賽兒」這種神奇的小動物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