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在已發現的7種慢病毒中,人類已成功研製了兩個疫苗: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疫苗和貓愛滋病疫苗,這就說明慢病毒疫苗的堡壘並非不能攻克。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旨在強調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協作,強化壓實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四方責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愛滋病等全球範圍內重大傳染病挑戰,共同抗擊愛滋病,為實現愛滋病防控目標、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努力。
科學家將疫苗分為A、B兩類:A類是針對自然感染可以誘導宿主產生保護性免疫的病原體,研製疫苗只需找出對應的病原,按傳統工藝對滅活或減毒,接種人體就能達到預防該類疾病的目的。這是因為人體免疫力在進化上就強於這類病原。例如,感染B肝和A肝病毒時,多數人可清除病毒,體內有抗體卻沒有病毒。少部分未清除病毒的感染者多可控制病毒成為健康攜帶者。
作為B類病原體的HIV感染人體時,免疫系統既不能清除也無法長期控制病毒,不存在有抗體沒病毒的狀況,如不治療大多會發病死亡。因此,B類病原疫苗研究是難上加難,因為自然進化的力量在病原體。
HIV疫苗研究已經開展了數百次Ⅰ、Ⅱ期臨床試驗和4次Ⅱb/Ⅲ期臨床試驗。研發歷史可粗分為對應一、二和三代疫苗,共花去了30多年的時間。
目前全球上下都在關注新冠疫苗競賽,領先的新冠候選疫苗已經以創紀錄的速度通過了實驗室試驗及多期臨床試驗表明,這些疫苗可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和安全性,但仍然存在諸多疑問亟待解答。
其中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進展最快,均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並進行應急接種。但接種以5型腺病毒載體(Ad5)或改良形式生產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可能會增加HIV的易感性。
接種疫苗可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對疫苗所預防的疾病產生保護性抗體,但HIV會攻擊、破壞人體免疫系統,愛滋病患者到底能不能接種疫苗呢?
綜合考慮免疫接種的風險、發生疾病的風險和疾病併發症的風險,世界衛士組織、美國CDC和我國對HIV感染的成人或兒童分別推薦了疫苗接種種類。詳見:沒有疫苗,愛滋病是如何實現可防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