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不急轉彎」 「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

2021-01-21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貨幣政策「不急轉彎」 「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中國人民銀行1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1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1170億元。2020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專家表示,從全年社融結構來看,主要特徵是債券和信貸融資大幅增長,成為逆周期調節的主要發力點;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表外融資延續下降勢頭,表明嚴監管並未因疫情而出現方向性調整。隨著貨幣政策向常態化回歸,「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

去年社融增速整體呈上升態勢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央行12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初步統計,去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過去一年,社融增速整體呈上升態勢。這一增速由去年初的10.7%,快速上升至10月份13.7%的高峰水平;又隨著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推進,11月份開始增速趨於平穩,體現了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原則,也體現了「不急轉彎」的節奏。

信貸投放大幅增長,全年來看,2020年新增貸款達到19.63萬億元,比上年多增2.82萬億元。

信貸放量的同時,企業債發行也更加順暢,政府債券逐步發力。數據顯示,去年社融規模增量累計為34.86萬億元,比上年多9.19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3.15萬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同比多1.11萬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同比多3.62萬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從全年社融結構來看,主要特徵是債券和信貸融資大幅增長,成為逆周期調節的主要發力點;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表外融資延續下降勢頭,表明嚴監管並未因疫情而出現方向性調整。

實際上,在前期的政策大力對衝下,宏觀槓桿率有所攀升,「穩槓桿」成為政策關注重點之一。對於新一年的工作,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穩字當頭」的基調,從「逆周期調節」到「跨周期設計」,也傳遞了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的政策信號。

體現在最新的金融數據方面,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821億元。儘管同比減少,但對比全年各月份數據,1.72萬億元的社融增量仍處於中等水平。

從細分項目看,一方面,多數項目平穩增長,融資結構趨於優化。新增人民幣貸款較上年同期保持平穩增長,政府債券淨融資同比有明顯放量,單月的股票融資也處於全年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受到信用債事件等因素影響,12月份企業債融資環境仍然低迷,信託貸款等表外融資的壓降速度有所加快。

王青認為,去年12月份信託貸款大幅下降、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表明前期出臺的「三條紅線」等房地產金融監管措施正在產生效果。與此同時,12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保持同比較大幅度的多增勢頭,意味著政策面對製造業投資的支持效果仍在持續顯現。

展望2021年信貸和社融數據,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信貸質量有望得到改善,銀行淨息差將提升。由於製造業貸款發力,預計中長期貸款有望放量。貸款結構方面,2021年中長期貸款佔比有望提升,這將提升貸款穩定性,並增厚銀行淨息差。

 M1M2增速回落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刊文稱,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末,M2餘額2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11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M1餘額62.56萬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11月末低1.4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8.43萬億元,同比增長9.2%。全年淨投放現金7125億元。

王青認為,整體上看,金融數據延續了2020年11月以來的下行勢頭,顯示在貨幣政策向常態化回歸過程中,「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存量社融及M2增速等指標向名義GDP增速靠攏的趨勢正在形成。

M1是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M2是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2093億元,同比多減8088億元。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9.65萬億元,同比多增4.28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1.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6.57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393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6萬億元。

相比於前一個月,12月M1、M2同比增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M1結束5個月回升。其中,11月M1、M2同比分別增長10%、10.7%。對此,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分析,M2增速低預期,或與財政支出進度低於預期等有關,12月財政存款僅投放9540億元、較2019年同期少投放1246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義舉向記者表示,當前我國宏觀槓桿率較高,尤其是非金融企業槓桿率較高。截至2020年三季度,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64%,與2019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4個百分點,防風險已成為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關注點。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並未繼續寬鬆,這導致近期M1M2增速出現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央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2021年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在總量方面,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12月末,本外幣貸款餘額178.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72.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與11月末持平,比2019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1170億元。

記者注意到,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在2020年7月、8月、9月一直保持在13%,10月、11月、12月開始出現下降,同比增速分別是12.9%、12.8%、12.6%、12.5%。從2020年全年來看,人民幣貸款增加19.63萬億元,同比多增2.82萬億元。

李義舉分析,全年來看,疫情發生之初,貨幣政策積極響應「六穩」「六保」政策要求,加大了逆周期調節力度,且採取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兩項政策。這有利於企業度過前期流動性緊缺的難關,保護了市場主體,為疫情後期經濟的復甦打下了基礎。在數據上表現為企業獲得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增加,人民幣貸款快速增長。

相關焦點

  • 2020年社融增量34.86萬億元 「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2020年社融增量34.86萬億元,「寬信用」進入穩定退潮期1月12日,央行公布了12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及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數據。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分別增長10.1%、8.6%,分別比11月末低0.6個、1.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M1、M2同比增速回落。
  • 寬信用進入尾聲?本周五央行一動作...
    去年12月社融、M2不及預期 寬信用進入尾聲?2021年1月12日,央行發布2020年12月份金融信貸數據。其中,新增信貸1.26萬億元(前值1.43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總額1.72萬億元(前值2.13萬億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3%(前值13.6%);M2同比增速10.1%(前值10.7%)。
  • 更趨精準 貨幣政策將保持連續性
    要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 展望明年,業內人士表示,宏觀政策向常態化回歸是大方向,但貨幣政策投放力度不會驟然收緊。與上一次強調「靈活適度」不同,這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這意味著結構性貨幣政策將作為明年貨幣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 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本質機制和作用是什麼?
    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特徵來看,一則寬貨幣和傳導機制不暢間存在矛盾;二則若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則或有房價上漲且居民槓桿承壓風險;三則總量工具在改善民營企業融資方面存在約束。這也是為何2013年以來SLO、SLF、MLF、TLF等經典的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應運而生,尤其在2014年外匯佔款絕對規模收縮之際,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進入一個快速創新並且廣泛運用的時期。創設之初,這些經典的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就被賦予了緩解「形勢不穩及資本流動多變等因素影響下……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供求的波動性有所加大」 困境的使命。
  • 堅持「穩」字當頭 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持續護航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正常化的貨幣政策也更強調靈活精準和合理適度,有利於在未來面臨各種不確定時,保有足夠政策空間。   堅持「穩」字當頭,意味著貨幣政策不能急轉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貨幣政策堅持以穩為主,一方面,意味著政策不會出現大幅收緊和調整;另一方面,相關應急政策要「適時退出」,而不是「急於退出」。
  • ...信用貨幣機制和西方社會財政平衡原理基礎上的財政政策都有可能...
    【韓賢旺:流動性已經接近極限,財政政策最多支撐未來一兩年經濟刺激的重任】匯添富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韓賢旺表示,展望2021年,貨幣政策進入極限狀態之後,之前教科書裡所有建立在央行自我約束的信用貨幣機制和西方社會財政平衡原理基礎上的財政政策都有可能被無原則地修改和扭曲操作,而且短期行為很可能變成長期化工具,其中孕育的風險是現在政策制定者無暇顧及的。
  • 經濟學家鄧海清:貨幣政策究竟如何看?
    寬信用的效果已經體現在穩增長層面。一季度通脹回升,3月經濟數據全面超預期,經濟拐點和通脹階段性拐點已現。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對新一輪加槓桿和房地產泡沫的擔憂加劇。   一季度經濟數據在總量層面表現較好,一系列會議和文件對於經濟形勢的判斷也明顯比2018年四季度更樂觀。但在結構層面上,經濟的表現和中央的思路並不符合。
  • 2021,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 國金證券:貨幣超發的禍害從通脹轉向金融不穩定
    三、通脹不是貨幣超發的唯一形式,還有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貨幣超髮帶來的金融創新不僅增加了難以估計的風險,也會通過資產證券化導致貨幣當局對資產負債表的控制力削弱。從非銀金融機構角度來看,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和風險資產的虹吸效應,進一步推升資本價格上漲,而後續的被動上升勢必會增加宏觀經濟的波動性。
  • CMF發布「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 報告
    這與2020年對衝疫情的寬信用政策對風險的緩釋作用明顯有關,但隨著下半年寬信用政策邊際略微收緊,違約的新增主體數量比上半年有了一定的攀升。其次,報告論述了信用風險加快釋放的邏輯與原因。同時,也是不搞大水漫灌,儘可能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連續性。考慮到保證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增速和民營經濟增長相匹配、保證槓桿的穩定,預計2021年經濟數據好於2020年,實際增速在7%-8%,名義經濟增長在10%左右;社融增速從當前的13%降到11%左右;2021年債務規模在336萬億左右。
  • 「廣發宏觀」信用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反思傳統,為什麼會有低利率,持續低利率將會帶來怎樣的問題,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在周期調控和結構調整中有效性如何?展望未來,數字貨幣會否成為趨勢,它對傳統的金融體系將形成多大挑戰?我們不一定能夠找到上述問題的完美答案。
  • 繼續保持對經濟恢復必要支持力度 2021年貨幣政策「穩」字當頭
    「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會更加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繼續保持對經濟恢復必要的支持力度。」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人民銀行會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靈活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以適度貨幣增長支持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 央行重磅報告來了,貨幣政策後續走向如何?券商點評丨火線解讀
    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貨幣政策在疫情初期加大流動性投放,效果顯著。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進入恢復性增長通道,流動性投放、節奏、規模有所收緊,市場利率隨經濟基本面有所回升,但還是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貨幣政策還是保持穩健基調。
  • 央行: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 穩定性、可持續性
    記者12月29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總第91次)例會於12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 央行: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記者12月29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總第91次)例會於12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 易綱: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可持續性
    2021年人民銀行如何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2021年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易綱表示,在總量方面,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在結構方面,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任務的金融支持。
  • 貨幣政策的「第三條道路」
    那麼就向前看來說,中國經濟目前進入新常態,中國物價是否也進入新常態呢,可以借鑑國際經驗,臺灣、日本、泰國、韓國等在經濟轉型時,也就是傳統產能過剩行業去化、新興製造業崛起的過程中,CPI為正,PPI為負的現象司空見慣,而且是長期存在的現象。
  • 更趨精準靈活 貨幣政策漸回歸常態
    整體而言,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向常態化回歸,並體現為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日前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簡稱《報告》)與二季度報告相比,在貨幣政策展望部分,再度增加了「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的表述,《報告》也強調,處理好內外部均衡和長短期關係,儘可能長時間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 解讀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把好供給總閘門
    【關鍵詞】 合理充裕不是「大幅放水」,也不是「全面寬鬆」,貨幣政策邊際寬鬆不代表政策轉向「近期幾次重要會議明確了宏觀政策進行前瞻性微調和精準施策的調節方向。對此,市場上有人解讀為『大幅放水』和『全面寬鬆』是很不恰當的。」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大水漫灌」式的流動性投放,無論是對金融市場還是實體經濟自身,都不是長期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
  • 神秘人士餘初心再度發文 :貨幣政策靈活應對 階段性特殊政策必然...
    對於下一階段經濟金融政策的方向,此次例會也作出了一些調整。從表述上來看,二季度例會在貨幣政策展望方面,更加強調提高政策的「直達性」、打通貨幣傳導多種堵點。他在文中寫道,「隨著形勢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刺激政策的力度是否需要提前做好調整,避免相關後遺症影響今後經濟穩定運行成為重要考慮。」他指出,針對突發事件推出的特殊政策有其階段性,不可能長期持續存在,必然存在適時退出的一刻。但「適時退出」並不意味著「急踩剎車」收緊貨幣,目的是為了「退空轉」,更好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