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善友講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存法則(下)

2021-01-08 虎嗅APP

八、用你過去的所有努力,換取當下的一個認知。



在一大致方向上,快速獲得認知,快速行動;教授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破壞性創新管理流程」,不是第7點中的那張而是這張!


對教授這整整兩天的演講,如果說有「題眼」,只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我想應該是這句:


「你過去所有的努力,並不是為了某個確定的結果,而只是為了獲得當下的一個認知;你要足夠專注,足夠努力,才可能獲得這個認知!」



張小龍說:「產品是演化出來的,我們不可能知道半年後的產品形態,規劃是騙人的。」;扎克伯格說過類似的話:「產品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我想都是更側重於把產品當成一個持續的過程來看待。



比如,在以蘋果為案例的觀察中,蘋果的產品線跨度如此之大,顛覆行業之多,與今天的騰訊相似的是:它顯然不是一個「戰略規劃」出來的結果。



事實上,這種演化,與賈伯斯職業生涯中曾3次獲得重大認知密切相關。



比如,在2000年左右,專家預測個人計算機的核心地位將會改變,但賈伯斯在2001年的認知是:「計算機將成為數字中樞。」以這個想法為源點的執行繼續將蘋果推向巔峰。


宇見: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李小龍在《生活的藝術家》裡曾說過的一句話:「知識有一個源泉,它來自積累,源自結論,而『認知』是動態的。」


在這種價值觀之下,他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名句:「knowing is not enough,you must apply;willing is not enough, you must do.」


我對此的個人理解是,「知道」是思考的結論,它是局部的,以「知道」為結論的努力是失敗的,因為「認知」是整體的,是活的,它包括了思考、思維,也包含了過去所有的實踐、經驗、直覺、感悟,它來自「全身心」。


只思考,不實踐;只推論,不試錯,永遠不可能到達。


如此來看教授的另一句話與此相通: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自然就會呈現。


九、產品生命周期趨「0」,以產品為顛覆成為最有效率的顛覆策略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固執」,我想就是一定要用某種特定的方式,達到完全預設好的某種特定的結果。



教授援引量子力學中的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進一步闡述:


雖然「單個創新的成功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創新的成功率卻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新型的管理應該從「決定論」演進到「概率論」。



以《創新者的窘境》舉例,在主流市場憑藉成熟技術創造成熟產品,是大公司擅長的「延續性創新」主場,而小公司的福地則在以破壞性技術生產新產品的新興市場。



其一個特定時段「進入率」和「成功率」對比如上。



《創新者的窘境》提示兩條規律:


1、技術進步的步伐一定會超過市場需求的速度。


2、一旦產品的性能過剩,產品的生命周期將發生變化。


對照上圖來看,由於技術的進步,隨著時間推移是呈現爆炸性的「指數增長」也就是說:



越來越強的技術進步將極大的加速產品的生命周期走向完結,即:「產品生命周期趨零」,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方生方死。」


宇見:回顧一下我們用過的前3個手機,平均用了多少年?最近3個呢?我想《創新者的窘境》很好地解釋了這個現象,技術進步讓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那如果「趨0」會是怎樣的呢?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語出莊子《齊物論》,莊子是「不可知論」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對現實情況的隱喻也許在於:


1、大量產品經理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更新、更新、更新」,雷軍「專注極致快」中的「速度」成為重要指標,產品從一固定物件變得更像「流」(從物質到能量),從「能量」,從「流」而不是「物體」的角度看待產品,它被固定的瞬間就走向死亡因此,必須加快它內部的流動以保持「常新」。


2、技術進步大大加速了「流」,大量產品很快走進了「延續性創新」的「需求過剩」階段,從這個角度看,小米要感謝的真正是蘋果,對一些需求的過度滿足意味著可以通過重新定義產品的「破壞性創新」來顛覆,讓不可知論者赫拉克利特「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的真理性再次顯現,而碰巧,由於這件事在比特世界變得越來越頻繁(技術進步導致),因此:



以產品為顛覆成為成功概率最高的策略。這是我對教授這段論證的個人思維過程。


十、從會進化的自組織,到「管理的消失」



教授用有生命體徵的「自組織」理論對管理的新解,或許能為我們思考管理轉型提供新角度。


生命是如同上圖一個無窮無盡的自組織(Self-organizing)過程,若翻譯成名詞形態則是self-organization.



被稱為「上帝指紋」的「曼德勃羅集」,揭示生命以「非線性」的方式無限迭代,也可稱為「分形」。


(從宇宙觀察銀河系,從銀河系觀察太陽系;從地球上觀察一條河和它的支流,再從這條支流觀察它的分支;觀察一棵樹、觀察它的樹幹,觀察它的枝葉;觀察一個人、觀察一個人的肺部結構及全身的血脈系統……,所有的生命現象是主體的更縮小的「分形」。)




用數學公式將其表達為上圖:Z=Z²+C,帶入一個「Z」,得到一個新的「Z」,循環反覆以至無窮。


有趣的是,教授認為用這個不斷「分形」的自組織公式,基本可以概括厚達700多頁的KK《失控》的核心思想。



即:複雜來自簡單,像「蜂群」、「魚群」一樣簡單的堆積達到一定階段會自動「湧現智慧」。而極簡的指導原則經過演化就可以創造出無比複雜和精妙的系統。



比如,小米只有兩條指導原則(其實核心只有第一條),在這個極簡的指導原則之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或者說,組織中的每個「細胞」都是產品經理思維。


這樣的組織形態變遷,可概括為從:



到:



超級節點化,(也許是通過微信群)根據任務隨時組合,隨時解散,高度自動化但秉持一條簡單指導原則的「細胞狀」分布。



張小龍:「用沒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一個團隊……只在產品細節上爭論,不關心競爭對手……」



馬化騰:組織僵化,追求精準、控制和可預期,令「創新難以找到生存空間」,要建立「生物型的組織」。



宇見:所以我猜教授對此的終極解讀應該是,對所有人、所有事,在所有時,只用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標準」去追求。


「管理消失」意味著,對產品細節的追求本身就是管理。


只用最簡單的產品思維,就可以「管好」所有人,這意味著一些崗位應該消失,比如「總裁辦」,比如「戰略規劃委員會」;而另一些崗位,比如HR、客服、銷售、行政……,在他們原有價值觀體系中管人、管事、管流程的「管控思維」應該消失,而代之以只有一種價值標準:產品經理思維。


在雷軍「專注極致快」中,我想「專注極致」一定是對產品本身的訴求,而「快」是對組織的訴求,如果我們認可前述的,從「流」從「能量」的角度看待產品,那麼,速度本身就是最好的管理,極高速度的運轉、更新、內部PK,將有利於打破所有的組織冗餘,一個高速運轉的生命體是健康的,一個高速運轉的組織是強大的。


十一、給教授布置功課:對「網際網路思維」理論的一點小挑戰



回到大的理論源點,教授將上述所有的論證,濃縮於此張「網際網路思維」模式圖中。



他提出這樣一個終極拷問,而結論是:



基於這個維度,生成另一個維度:



基於產品的產品型社群,採用自組織的運轉方式,就是教授總結的網際網路思維!


經過漫長的消化、學習、思考、整理,不得不說,儘管我對教授所做的研究非常欽佩、尊敬並感到受益匪淺,但某些片段依然像是有一點陷入了「確定論」和「可知論」的思維誤區。


比如,如果說哲學追求的是終極拷問,教授網際網路思維給出的答案是「產品第一性」。


那如何回答:


1、如果教授已成功論證了「產品」和「社群」是一回事,我為什麼不能說,「社群是第一性的」?為什麼不能是「社群型產品」而一定要是「產品型社群」?


2、羅振宇、羅永浩,教授說是情懷型社群,那他們的產品是什麼?


如果沒有產品,產品還是不是第一性的?如果有產品,產品就是情懷,那會不會情懷才是第一性的?或者說,產品和情懷都可能是第一性的?


3、黃太吉的產品是什麼?是煎餅還是赫暢?如果是後者,那「有趣的人」會不會才是第一性的?


4、如果產品中某一屬性,比如賈伯斯的人文精神,或者交互體驗或別的「X屬性」使其卓越,那是不是我們還沒有追到源頭——「X屬性」才是第一性的?


5、如果產品必須要上升為社群才有未來,為什麼「產品型社群」不在整體上是第一性的而還要割裂產品與社群?


6、如果自組織是演化產品的背景,那為什麼自組織不是第一性的?為什麼有一個自組織思考的「天才」不是第一性的?


7、按照教授給出的上圖,3個維度,但如果說「產品」就是「社群」,而「社群」就是「自組織」的呈現方式,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這張圖?


為什麼會有3個維度而不是1個維度?


為什麼不用《道德經》中的「道生一(網際網路思維孕育自組織)、一生二(自組織催生產品)、二生三(產品演化社群)、三生萬物(社群演化一萬零一種商業模式)……」來慨括網際網路思維?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不知道,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我想正如教授所談,「任何一個體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對任何一個案例,和案例體系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證明了他的唯一性、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


而在它之外,必然存在一個比它大得多得多的「認知黑洞」。


從一個堅定的不可知論者的眼中看出去,任何給出的結論,都只是現象而不是結論,世界根本沒有結論。


當我們試著用語言給結論,語言局限了它;用圖像給結論,圖像局限了它;用思想給結論,思想局限了它;當我們觀察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早已死亡,當我們研究一個客體,我們早已跟它產生了距離。


真理絕不在局部中,但我們無法獲得「整體」,任何研究的方法都不是跟事物「同在」的方式;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那方法是什麼,教授的研究促發我思考,在我的認知中,整個東方世界過去幾千年哲學思想的終極追問也就是想解開這個謎題:「我們要如何認知這個世界?」。


我想不出比以下兩個詞更接近的表達:


一個是「認知」,一個是「親證」。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哲學美學不分家,我們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所謂「外師造化」,就是賈伯斯語境中的「拙工抄、巧匠盜,從偉大的作品中借鑑靈感」,而所謂「中得心源」,除了賈伯斯所謂的「直覺」,恰是要在理性和邏輯之外,建立以「親證」為基礎的認知世界的方式。


換言之,任何不把「你自己」帶入進去的答案都「不可能」是有意義的答案。


而所謂網際網路思維,怎麼可能是一種思維?怎麼可能不是「每個人」的網際網路思維?又怎麼可能不是孕育在像「蜂群」「魚群」那樣的「人群」中的,相互交織著、矛盾著、正被無數人感知著、經驗著、演繹著、外化著的群體智慧?


所以在我的判斷標準中,當教授講到「用你過去的所有努力,無比專注的努力,去換取此刻的一個認知」,我覺得,他的演講就結束了。


過去我的每篇文章最後會留一句話:「營銷是我們應對不確定世界的,不確定方式。」我想表達的是類似的意思:「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知道……」;誠如教授所言,我感到這確實才是面對未來最最真誠和積極的心態。


營銷是我們應對不確定世界的,不確定方式。本文來自宇見(ID:yujianyingxiao),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金融趨勢下的三大生存法則
    網際網路金融趨勢下的三大生存法則 2013-11-05 12:57
  • 5F移動網際網路思維+Love Simple十大落地法則
    你的企業為何缺乏網際網路思維?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小公司」的天下,不熟悉這裡的新遊戲規則,不習慣客戶的評價,自己連一個小品牌也幹不過。擁抱未來,我們不缺行動能力、不缺遠見卓識,我們獨缺全新的網際網路思維。1.我們需要換腦,加快從工業思維轉向網際網路思維,從PC網際網路思維轉向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的轉變。2.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的組織架構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等級制、事事講控制的集權模式進入到多個可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小而美的自組織、分布式的自然競爭生態。
  • 網際網路的生存法則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今天,移動網際網路佔據了半壁江山,它最大的價值是: 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粉絲=金錢,就跟一個明星一樣,能火起來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粉絲多,關注他的人多,他的名氣越大,賺的錢自然越多,所以說,粉絲的價值非常高!
  • 睿符: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危機公關先行者
    因此,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企業都應具備危機防範意識,須了解政治正確性、了解公眾心理、傾聽民意呼聲、不斷提高自身輿論環境的認知能力,使企業在對外宣傳中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危機來臨之時,由於應對不當而遭受致命打擊。所以,企業擁有一支正確政治導向和敏銳民意洞察力的公關團隊,顯得尤為重要。
  • 靈機文化馮劍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易學大有乾坤
    靈機文化馮劍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易學大有乾坤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評】現在什麼傳統文化都已經開始網際網路化了,易學,在我們看來很神秘的一門傳統文化也開始被人使用移動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了。
  • 混沌大學李善友: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
    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演講者|李善友(混沌大學創辦人)今天現場有2000名社員,線上直播有2萬多名社員一起聽課。
  • 「New VUCA」——VUCA時代的生存法則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我個人還蠻喜歡「霧卡」這個稱呼,聽上去與VUCA的內在含義有很多連結與聯想。VUCA之所以近年來被高頻提及,很大程度上是大家越來越多地感受到VUCA,並且發現它的趨勢正在加劇,無論是近期的國際格局、中美貿易紛爭,還是各個行業、領域,都不難發現這一點。關於VUCA的含義及其影響,已經有很多文章,此處不再贅述。
  • 「1」時代把握三大生存法則
    隨著滬綜指收盤跌破2000點,時隔近四年,A股再回「1」時代。底部猜想反覆破滅、心理支撐最終失守、宏觀環境尚未明確、多空博弈錯綜複雜……面對撲朔迷離的市場,與其繼續忐忑地費力猜底,不如切實把握三大市場生存法則:正視經濟L底,適應對衝新格局,耐心布局「危中機」。
  • 混沌大學鎮館之寶課程,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認知如何升級
    (八)創新建立在達爾文世界觀之上李善友課程(二)李叫獸與芒格的思維模型學習法李善友課程(九)第一性原理如何影響政治經濟李善友課程(六)如何發現第一性原理?李善友課程(七)整個工業革命和工商管理都建立在牛頓世界觀之上李善友課程(三)李善友教授如何從讀書中學習?李善友課程(十)如何像巴菲特一樣思考?
  • 分類信息網站為何會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落後
    即使2000家分類信息網站最終剩下200家,可在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的大好時代下,僅剩下三家,讓人不得不深思,分類信息網站為何會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落後呢?  很明顯的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出現的這個時間段內,分類信息網站並沒有很好的將內容實時轉移,即PC端內容與移動端內容不互通,這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PC端的內容轉移到移動端來,比如移動社交工具,另一個是移動端製造內容的能力,如果仍舊是「狗皮膏藥」式的PC站,用戶會有興趣通過手機來分享內容嗎?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李善友通過哲學,通過物理理論,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從原子理論到比特論,打通兩個世界就能發現最大的商機,是風口;從物質論到關係論,我們可以從物質入手也可以從關係入手,產品是他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支點: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進而找到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源頭活水 —— 量子力學世界觀。將傳統工商管理知識架構全部界定為牛頓力學世界觀下的產物,而將網際網路思維鎖定為量子力學世界觀下的新知識,新體系。讀完這本書後,頗有種隔層窗戶紙,相隔兩重天的感覺。
  • 淺談"網際網路黑暗森林法則"
    今天看到了明月登樓站長寫的一篇文章《網際網路世界裡面的「黑暗森林法則」》。
  • 人類生存的三大法則,叢林,禮法,自律
    在大自然的規則之下,隨著人類進程的向前發展,所謂人類的生存法則有三種,第一個叢林法則,第二個禮法法則,第三個自律法則。所謂叢林法則,就人們比較熟悉的的《進化論》而言及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兩句話道盡其中關竅。至今本人奉若真理,也依然流行與世間。
  • 網際網路裡的「黑暗森林」法則
    消滅對方,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安全。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獵人們必須尋找機會先下手為強。獵人們像幽靈一樣潛行,他們互不相識,也不敢輕易出現。如果一個獵人發現了其他獵人,他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打死。 事實上,不要說宇宙,就是地球上的人類文明,也曾遭遇「黑暗森林」時刻。
  • 移動網際網路不是PC網際網路企業的殖民地
    所以機遇就給了做二級入口的網際網路公司——做門戶的雅虎和做搜索的谷歌,中國則誕生了做搜索的百度,以及新浪等三大門戶公司。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PP成為用戶進入網際網路的主要入口。蘋果APPSTORE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做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的都是APP服務商,移動搜索依然是重要入口,但瀏覽器卻淪為幾百萬個APP中的一個,沒有催生大型網際網路公司。
  • PC 時代 Office 的仇,WPS 在24年後的雲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報了
    作為中國軟體行業的「活標本」,金山辦公講的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只不過臥薪嘗膽的時間是如此之長,差點讓人們忽略了英雄一雪前恥的興奮。  1995 年,微軟打入中國的時候,金山老大求伯君的文字處理軟體 WPS 已經問世 6 年。在中國,微軟用一招「木馬」計,主動和金山的 WPS 格式互通。
  • 李善友:只有攻擊自己,才能成為不死鳥
    案例1:微信比如騰訊原本是PC端上的一個即時通訊軟體QQ,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移動微信來了,在兩條曲線之間,毫無疑問它幾乎把所有的資源給了移動微信,所以它成為第一個拿到移動網際網路門票的企業。克裡斯坦森還講了一句話,他說:「其實沒有人能做到自宮」,我們對外要錯位競爭。就是我常說的「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這是創業的第一法則。在領先企業已經建立主導性優勢地位的環境中,任何me too產品都會淪為雞肋。這裡我還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下,生物中有個很重要的詞「生態位」,他說:在大自然中,凡存在著都只有自己的生態位。
  • 5G時代成功法則:為什麼你永遠需要比別人高明1%?
    到了網際網路乃至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由於信息的流通更加快速便利,冪律分布更加明顯,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產品和公司,都遵循著「勝者通吃」規律。 而現在5G時代已經來臨,信息的傳輸將百倍加速,二八法則的表現會更加極端。在很多領域,如果你比所有其他對手領先1%,你將成為佔有絕大部分或全部市場份額的成功者。如果你比其他對手落後,哪怕只是極其輕微的一點點,你都將被無情淘汰。
  • 淺談網際網路思維(二)——網際網路發展觀
    基於個人水平有限,這篇文章三種人適合看:熱愛或困於思考的人、入門級別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對網際網路感興趣的同學們。今天主要是想介紹兩個網際網路的觀念,可以結合企業轉型來介紹。這兩個觀念對我很有啟發,希望你也能有所收穫。
  • 墨菲定律生存十大法則: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各位好今天我們接著講墨菲定律中的生存法則,昨天我們已經講過一半,今天我們接著講另一半。首先我們來看史密斯法則。史密斯原則,競爭中前進,合作中獲利。我們要學會與別人合作,即使是你的敵人,也不要你死我活,更不能同歸於盡,那樣對誰也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