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體系是東方四大建築體系中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統一、特點最顯著的建築體系,具有卓越的成就,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原始社會,人們構巢而居,後逐漸由穴居轉為地上建築。進入奴隸社會,建築技術有很大提高,出現看斧、刀、鋸、鑿、鑽等生產工具,並能大規模地修建城郭、陂池、宮室等組群,注意建築的造型、裝飾與色彩。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一個成熟、獨特的體系。
在戰國至南北朝階段,出現看臨淄、邯鄲、大梁等工商業大城市,高臺建築更為發達。秦統一中國後,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裡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等。清代宮殿建築沿襲明代,在園林藝術方面具有劃時代發展,同時全國各地大量興建喇嘛教寺院,配以工巧的工藝美術,使古代建築更加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中華建築在數千年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了卓然獨具的風格特色。
大致分為:1.靈活適用的木結構體系。2,。建築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3.舒展自如,平面鋪開的整體外形。4.封閉內向、嚴整對稱的群體布局。5.絢麗多姿的色彩和裝飾。中華園林是指中國特有的風景式的古典園林,它同西亞、歐洲的園林並稱為世界三大園林系統。它以中國傳統文學和繪畫的藝術創作構思,將山水、花木和玲瓏典雅的木構建築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風格。
中華園林約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歷史,在不斷的相承演變中,根據它們體現出的審美傾向和風格特點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由商、周至戰國為中國園林發展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園林,以天然園林為主,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如在天然地域中截取一段,種植樹木,圈養野獸建成供人狩獵遊樂的苑囿。周文王挖地池築臺所建靈臺、靈沼,吳王夫差在靈巖山所建姑蘇臺,都是當時有名的園林。
雕塑也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早期雕塑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經過打磨的石器和鑽過孔的貝殼,青銅器時代的裝飾性雕塑主要是器物表面的浮雕,如「龜魚蟠螭紋方盤」上的多種動物紋樣,材料也增多了,如玉雕、骨雕、象牙雕等。中華雕塑至秦漢時期始為成熟,至唐則到高潮。基本上分為兩大派系:一是表現為宗教美術的石窟雕像及寺廟庵宇的神、佛人像;二是陵墓護法石像與墓穴隨葬俑。
陵墓雕刻也同樣體現著時代精神,在手法上突出生動逼真的特點,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陶像與真人等身大小,且編排齊整、裝備完善,象徵了武裝力量的強大與國力的昌盛。唐代昭陵六駿石雕以立、行、奔、馳的生動健美姿態表現了戰馬的壯偉氣魄。乾陵、順陵前的石獅、石虎等也體現了氣勢磅礴、威猛矯健的時代特徵。
小編認為:盛唐之後,中華雕塑急轉直下,宋元明清的人物雕像多數已顯得十分板滯拘謹,既沒有了漢魏南北朝的含蓄靈動,也沒有了唐代雕像的灑脫豪邁,只是變成了一種格式程序的加工,缺乏藝術上的創造。直到現代,隨著中西藝術的交流與造型藝術各門類的互相影響,中華雕塑才重新煥發出生機,石雕、玉雕、木雕等都產生了一批傳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