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校爭聘數次被提名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帕肯

2021-01-12 中國臺灣網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才50歲就數度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身而過的物理學家帕肯博士12日到臺灣雲林科大演講。校長林聰明邀請他擔任該校第1位特聘講座講授。而早在10月,臺大物理系已搶先一步聘他。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帕肯自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卡文迪西實驗室畢業,傑出校友有培根、牛頓、羅素、拜倫、甘地、尼赫魯,該學院已產生26位諾貝爾獎得主,他被高度期待為第27位。

  可惜,屢被提名屢次落榜,今年再度與其它2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同樣都是研究「自旋電子」,帕肯是實務派學者,另2位是理論派,結果帕肯成了證實「巨磁阻效應」的推手,幫另2位學者獲獎。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公布,前一天,帕肯在臺大演講。關鍵一刻再度落選,他遺憾嗎?「我沒想過!」帕肯說,被尊重、被認同是很好的事(指屢次獲諾貝爾獎提名),會使他有更大的熱忱。

  「科學才是我最關注的,其它諸如創意、實驗與夥伴工作都很重要,我沒時間想其它問題!」帕肯說,他喜歡研究,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研究,興趣能與工作結合是件好事。

  帕肯現任職於IBM公司,美國史丹福大學自旋電子科學與應用中心主任,對自旋電子學研究貢獻卓越,發表過300篇重要文獻,獲得美國52項專利,20年前發現「巨磁阻現象」,引發自旋電子學的新研究領域。

  臺灣雲林科大人文學院長吳德和表示,計算機的讀寫頭感測材料原本是線圈,後來改為薄膜,因帕肯發現巨磁阻現象,讀寫頭感應裝置因而有了革命性提升,磁性記憶體(MRAM)也是自旋電子產品之一,已被列為下一世代新式記憶體。

相關焦點

  • 當年諾貝爾物理獎被提名最多是義大利的塞格雷,為什麼授給楊振寧
    按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規定:諾貝爾獎提名資料是要保密50年的,關於塞格雷當時的提名情況,是在50年後的2007年才被外界知道的。網友們不要小看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提名最多的份量,按照諾貝獎評選要求的規定:有資格提名(推薦候選人)的人是有非常嚴格的資質要求的。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84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從未獲獎的人,最終因車禍去世
    阿諾德·約翰·威廉·索默菲爾德以84次個人提名諾貝爾獎創了紀錄,他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這既是因為他在該領域的成就,也是因為他的數十名學生成為科學界的超級明星(包括有四名博士生後來獲得諾貝爾獎,他的另外三名研究生也獲得了諾貝爾獎,最終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一個人授課的)。
  •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吳中書認為  由於漢森是臺灣女婿,自然是這3位諾貝爾獎得主中,來臺次數最多者;吳中書說,漢森除積極參與在臺灣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外,也曾來臺探親、參加中經院為蔣碩傑舉辦相關的追思活動。
  • 歷史上諾貝爾獎最大的諷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艱難和坎坷
    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提出了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一生只得到一次諾貝爾獎,獎給了他一系列重要發現中的一個較小的,但也有足夠分量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而就這一次獲獎也充滿了爭論和坎坷。
  • 諾貝爾獎的「村上春樹」們
    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開獎的日子,今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又雙叒陪跑,已經71歲的他不知道還能再等待多少年。除了這位我們熟知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外,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中也有很多人常年被提名卻還沒有獲得這一科學界最高榮譽。
  • 哪些高校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看了絕對嚇你一跳!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肯定是在某一領域取得了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那麼到目前中國又有那些高等學府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 明知故問|諾貝爾獎提名名單為什麼要五十年以後才能公布?
    而根據「前瞻經濟學人APP」近日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的查詢,諾貝爾獎所頒發的7個獎項中,除了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的和平獎會公布當年的提名名單外,其他6個獎項的提名名單都需要在50年後公布。問題三:為何諾貝爾獎提名名單要50年後才公布?這個問題並沒有官方答案。前瞻經濟學人APP整合多方資料認為,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公益獎項,保密是根植在諾貝爾獎骨子裡的。在2003年諾貝爾獎頒獎前夕,法國著名周刊《快報》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披露了諾貝爾獎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 愛因斯坦的奇葩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對在上海正式得到的諾貝爾獎通知並不驚訝。他在船上從收音機裡已聽到新聞。而且在他出發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阿侖尼烏斯和物理學家勞厄都曾寫信給愛因斯坦 [2,3],暗示他將得到諾貝爾獎,勸他考慮要不要去日本。愛因斯坦沒有因此改變計劃,直到次年春天才回到德國。   當時,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國籍並不清楚。
  • 3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微電子器件華裔科學家
    施敏曾應邀先後在劍橋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高校作講座,近 20年來,施敏應邀多次來中國大陸講學,參加中國微電子器件、IC行業研討會。他曾一再表示願為中國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提供諮詢。  2000 年初,他在大陸的交流從蘇州大學開始。
  • 諾貝爾獎為什麼不提名袁隆平?專家說出原因:不是不給而是給不了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很多人都以為諾貝爾獎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拿到這個獎就死而無憾了。另外獲得諾貝爾獎的獎金也是一筆不菲的財富,大概能獲得100萬美金左右。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
    魯迅意識到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在整體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人不接受諾貝爾獎是為了使中國文學能更好的向前發展。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許多東西都沾染上了銅臭。作家不安心創作好作品,像商人一樣四處兜售自己的「作品」,賣字賣畫,遊走在酒桌宴席間。回顧近九十多年前的魯迅,能以一種平常心態面對諾貝爾獎提名,其人格魅力真令後人佩服敬仰,不愧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
  • 索末菲:一生獲81次諾貝爾獎提名卻終生未獲獎的悲情人生
    他的一些學生成為原子時代的著名理論家,如漢斯·貝特、彼特·德拜、沃爾夫岡·泡利和維爾納·海森伯,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納粹上臺後,他被稱為「猶太理論的主要代言人」。索末菲一生獲81次諾貝爾獎提名,但最終未能獲獎。他的曲折人生,可以看成是物理學乃至科學在這個多事之秋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 有這個人推薦,諾貝爾獎獲獎率百分百
    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正式頒布以來,諾獎提名就明確了一項規定,那就是所有人不能給自己提名。於是,存在於大佬之間的「學術吹捧」出現了。量子論的奠基者普朗克,和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兩大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互相提名;被著名「虐貓狂人」薛丁格推薦過的天才泡利,還是玻爾學生海森堡的提名者。
  • 究竟設了多少獎項,什麼人才能提名?一次性為你解惑諾貝爾獎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1900年瑞典國王和議會宣布按其遺囑設立諾貝爾獎,並成立諾貝爾基金會及其理事會。基金會是各頒獎機構的聯合管理機構,但不參與評獎的審議和表決。諾貝爾獎於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之後,除1940~1942年曾停發外,每年都頒發。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那麼,會不會特斯拉拒絕的是諾貝爾獎提名,結果他的粉絲搞成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保留著所有提名者的檔案,其中1966年之前的所有諾貝爾獎提名數據,1953年之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數據,都已經解密,向公眾開放。經過查詢,發現特斯拉只獲得過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提名。 或許,會不會特斯拉所拒絕的11次諾貝爾獎提名,發生在1966年之後,到現在還沒有解密呢?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保留著所有提名者的檔案,其中1966年之前的所有諾貝爾獎提名數據,1953年之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數據,都已經解密,向公眾開放。經過查詢,發現特斯拉只獲得過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提名。或許,會不會特斯拉所拒絕的11次諾貝爾獎提名,發生在1966年之後,到現在還沒有解密呢?
  • 中國物理學家赴美深造,最先發現正電子,卻被他國人獲諾貝爾獎
    而在20世紀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國國家實力孱弱,被其他國家欺凌,這也導致我們國人在外國受到各種不平等待遇,這種現象就算在科學事業上也有發生,本是我國物理學家先發現的正電子,卻被其他國家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2019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今日公布生理學和醫學獎
    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一直都被視為各領域最重要的榮譽之一。關於諾貝爾獎,你知道多少?百年來,圍繞提名與獲獎,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新一批「人生贏家」又會是誰呢?:各評獎機構成員、各領域的專家、大學教授、前諾獎得主等資料圖: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現場。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中新網3月16日電 他是全球最為知名的華人物理學家之一,因為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他幾乎攬括了物理學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導師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作為科學家VC第一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