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媒體到深度偽造,RNDR預測「20後」媒體內容趨勢

2021-01-10 金色財經

我們跨年了!

隨著2020年的終止,我們在歷史的樂章上又敲下一個十年的終止符。

回顧這個十年,媒體行業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

在上個十年末的2009年,數字影院和3D電影才剛剛隨著《阿凡達》的發布進入人們的視野;GPU(圖形處理單元)渲染還處於萌芽階段;YouTube的內容體量還不到今天的20分之一,而網飛(Netflix)的流媒體視頻服務也還沒有在全球推出。

與此同時,雲計算剛剛進入其技術採用生命周期,首個運用增強現實(AR)的營銷活動出現,區塊鏈挖礦迎來元年。

隨著媒體和科技的加速發展,未來我們回望今天這個十年末時也會顯得格外遙遠吧。

作為權威雲渲染公司OTOY旗下的分布式GPU渲染網絡,RNDR Network(RNDR渲染網絡)走在圖形圖像領域的前沿,致力於與OTOY旗下各線條產品和服務一道推動和賦能內容創作。

值此新年開端,我們特別展望了RNDR眼中的「20後」媒體內容趨勢,一起來看一看吧!

空間媒體

過去十年中3D製作的爆炸式發展徹底改變了好萊塢電影製作。在二字頭的十年中,藉助新一代的空間媒體,這一技術將從銀幕走向日常生活,顛覆我們的信息消費和分享方式。

一些公司已經在開發面向大眾市場的增強現實的智能眼鏡,比如蘋果(蘋果計劃2023年推出AR智能眼鏡)。這類智能眼鏡預計將在這一十年的中葉問世,它們預計將在十年內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人類的新一代計算界面。

與此同時,光場實驗室(Light Field Lab)正在開發超真實且無需佩戴眼鏡的全息顯示技術,這一技術能夠真正的將3D內容投射到你的眼前,應用在廣告牌、電視,乃至活動場館、零售店鋪中。

空間媒體領域已經出現一些創新性的實驗。比如紐約時報的互動敘事團隊,在真實世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層基於地理位置的數據層,用來顯示主要城市的大氣汙染水平。

空間AR技術讓人們能夠對新形式的數據進行實時的物理視覺化。對大氣汙染這樣的概念進行「互動式視覺化」最終能夠讓物理空間成為新聞報導及其他顛覆性的文化和娛樂內容的新媒介。展望下一個十年,這一技術將會重塑包括音樂、設計、廣告、電商和時裝在內的各個行業。

 

虛擬電影製作

 

在10年代,電影製作走向數位化,而在20年代,它將走向虛擬化。遊戲與電影行業的技術正在相互融合,創造出更真實的遊戲體驗和日益互動性的電影敘事。

在下一個十年,遊戲中的概念(比如玩家的虛擬形象(Avatar))和實時性的內容創作將會在電影行業中興起。工作室和製作公司已經在使用遊戲引擎(比如Unreal)製作虛擬場景,讓電影製作者能夠在以往難以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製作的地點,合成真人場景。

在迪士尼+(迪士尼推出的在線流媒體點播平臺)的電視劇《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中,這一技術已經被用於取代製作過程中的視覺預覽(Previs)。其導演喬恩·法夫洛(Jon Favreau)也在會議上詳細分享了如何使用Unreal遊戲引擎製作LED屏幕上的虛擬背景,並且實時對背景進行調整,從而還原星球大戰的世界(Unreal遊戲引擎內置了Otoy的OctaneRender渲染器)。

這一技術的大眾化推廣將會引發DIY動效和獨立電影製作的新浪潮,更多的藝術獎將能夠創作好萊塢級別的內容。

視頻:https://v.qq.com/x/page/g3218a7ljdb.html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3218a7ljdb"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首部星戰主題的真人影視作品《曼達洛人》的預告片,該劇斬獲72屆艾美獎7個獎項

視頻:https://v.qq.com/x/page/p32189c2m9a.html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32189c2m9a"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使用Unreal遊戲引擎進行電影製作的幕後

或許數字形象將是摘得遊戲與電影科技交匯的桂冠的技術。過去幾年中,《愛爾蘭人》(The Irishman)和《雙子殺手》(Genmini Man)都採用了「逆齡技術」,虛擬地讓明星重新回到生命中更年輕的時候,從而讓電影完全以年輕態的虛擬形象拍攝,或是讓真實與虛擬形象都出現在電影中。

  

羅伯特·德尼羅(左右)在《愛爾蘭人》中的形象

有了逆齡技術,電影製作者可以嘗試用創意十足的新方法,將時間作為一種敘事元素進行創作。

據報導,人們計劃用虛擬的詹姆斯·迪安完成一部其未能完成的作品——《尋找傑克》(Finding Jack)。這會是這一技術的又一用例,讓歷史人物以相當真實和具有說服力的表演「復活」。

最終,這將在20年代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虛擬形象不會僅停留在電影製作領域,而是會在我們的信息格局中佔據中心地位,讓數字表演變得越來越普遍。

 

人工智慧+媒體

 

除了電影中的飛車以外,1982年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在時間設定上可謂相當準確——時間設定在2019年11月。核心主題是人類開始考慮「複製人」(人工智慧生命)所帶來的倫理問題。

GPU平行計算方面的進展以及諸如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等的新進展讓我們在80年代神經網絡研究基礎上開發出新一代人工智慧。

我們也開始看到一些成果,比如DeepFake作品(深度偽造,簡稱深偽,基於AI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的應用)、NVIDIA的GANimals(用生成對抗網絡技術合成的動物,見下方視頻)。

在這些案例中,人工智慧技術讓人們越來越難以區分真實和數字生成的存在——或許今天我們已經與銀翼殺手中的Dekkard處境相同,都在「尋找複製人」。

隨著3D藝術風格轉移技術和可微分渲染技術的發展,在20後時代,視頻合成的自動化必將加速向前。

視頻:https://v.qq.com/x/page/l3218u6njsp.html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3218uy7nox"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NVIDIA研究者用全新AI技術,將狗狗1的表情複製到其他生物上

視頻:https://v.qq.com/x/page/c3218c1rug4.html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3218c1rug4"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利用基於GAN的DeepFake創建的高清晰度全身虛擬模特

視頻:https://v.qq.com/x/page/v3218uxw9t3.html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3218uxw9t3"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可微分渲染技術有多神奇?

當然,在這些新技術的出現和虛擬演出的商業化的同時,人們對於理解和探測不法應用(例如以DeepFake作品為武器,損害民主和掩蓋真相)的需求也會日益提高。

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水印和逆向圖像處理技術應當會有所幫助,但在深度偽造的時代,可以說新的十年中一定會有新的圍繞圖像創建和鑑別的突破性技術湧現。

 

區塊鏈賦能的新一代網際網路

 

在媒體領域,引用和驗證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期待區塊鏈技術能夠從金融應用演變為顛覆影視媒體行業格局的新一代數字支付工具——改變大眾的內容消費方式以及藝術家的作品變現方式。

德意志銀行預測,到新的十年末,加密貨幣有望取代法幣。基於智能合約的數字媒體小額支付(或者微支付,Micropayment)應用程式可能會成為這一趨勢的推動力。

RNDR合作夥伴和BAT代幣(基本注意力代幣)和Brave軟體在這一方面進展迅猛。他們正在開發針對開放網絡的可擴展小額支付解決方案和選擇性廣告收入分成模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為藝術家創造出更可持續的內容變現渠道,為消費者創造出不依賴於侵犯他人隱私的侵略性監測的廣告模式。

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小額支付就多有關注。我們預計小額支付將成為新一代媒體內容的重要元素,讓開放世界虛擬體驗、實時全息媒體消費、後付費時代小微消費和全新形式的P2P合作成為可能。

RNDR也開發出基於區塊鏈的全息媒體變現工具。RNDR不僅是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渲染網絡,也為形成一個著作權變現的市場奠定了基礎。基於其原生代幣RNDR,創作者可以區塊鏈上形成完整的價值鏈條,明確追蹤各種內容元素的所有權以及就下載、使用、分享和改編內容設定規則。

我們相信,智能合約賦能的小微支付將是新一代網絡以及開放的虛擬世界的基礎。

 

展望未來:重回未來

 

儘管技術發展的步伐正在加速,而RNDR也矢志於構建開放共享的虛擬世界,但有些事情仍然不會改變。技術為我們打開了更多形式的虛擬存在的大門,內容創作者的敘事工具更加多元,但人類的創意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在RNDR,我們相信「人類真實思想、創意和想像力的共鳴才是價值的基礎」。新的技術將會自動化簡單或重複的任務,讓藝術家和媒體工作者有更多時間探究藝術、宇宙和世間的真相。

新技術也會帶來新的風險。但最終決定其價值的將是人類自身。

衷心祝願大家新年快樂,願在新的一年及十年中與大家一同乘浪前行,見證未來!

 

相關焦點

  • 媒體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華為雲攜手雲南廣電將融媒體平臺搬上雲端
    媒體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華為雲攜手雲南廣電將融媒體平臺搬上雲端 2019年12月20日 13:16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5G商用開啟,媒體融合開啟新紀元 融媒體是指廣播、電視、報刊等與基於網際網路的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藉助於雲計算、AI等技術,新聞傳播全過程將發生創變:新聞採集從採集信息到採集數據,新聞生產從人工生產到機器生產,新聞傳播從單一渠道形式到多樣化,新聞分發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最終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
  •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趨勢
    自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媒體融合拓寬了深度和廣度並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黨和國家積極戰略部署新媒體發展格局,出臺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並相繼實施,為新媒體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社會環境。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2月25日,媒體融合會議提出要順應全媒體的發展趨勢。
  • Gartner十大預測:2023年30%的全球新聞和視頻內容將通過區塊鏈驗證...
    【TechWeb】10月28日,在Gartner IT Symposium/Xpo大會上,Gartner分析師發布了十大趨勢預測,涉及人工智慧、區塊鏈、數字貨幣、企業數位化、網絡購物成癮等多領域。近年來,假新聞因社交媒體上的機器人帳戶而迅速增加,此類新聞所吸引的觀眾人數超過了真新聞,並且操控人們的信息獲取。Gartner傑出副總裁兼院士級分析師Daryl Plummer認為:「IT組織必須與內容製作團隊合作,使用區塊鏈技術確認和追蹤企業創作內容的源頭。」
  • 「媒體大腦」:將技術之力賦予內容生產者
    述研究的解決思路,通過重新設計的深度學習網絡結構,有效提升了算法的表現。此外,通過數據增強和多任務學習等方法,對在數據集有限的情況下提升算法的泛化能力進行了探索。二、應用場景「萬物皆媒」的趨勢,賦予了「媒體大腦」更多想像空間。
  • ...個方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徑和方法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他指出,應當從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始終堅守正確方向導向、著力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充分激發人才隊伍活力等六個方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徐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作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
  • 徐麟:六個方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結合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作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指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到中央政治局以「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集體學習;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媒體融合發展重大任務,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從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9月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9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 【專稿】廖祥忠 | 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
    [10]3G出現後,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邁上快車道,開始逐漸打破媒體融合的傳輸瓶頸。2009年,無線傳輸協議新標準(802.11n)的啟用,大幅提升了WiFi的傳輸速率。新舊媒體間的技術界限在傳輸平臺和接收端開始出現消弭的跡象。此時的網絡新媒體由大變強,電視媒體不再保持增長勢頭,開始出現衰弱的趨勢,融合媒體的大幕由此拉開。
  • 內容為王時代,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邀請「5000+」自媒體入駐
    當下,「後真相」一詞很火。情緒太多,事實不夠用了;信息過載,事實卻很稀缺,已成很多人的共識。 優質的自媒體與有價值的內容,依然呈現出結構性稀缺。認真做內容的人,依然信奉內容為王。如果沒有高品質的內容,流量將難以維持。
  • 媒體深度融合: 全生態資源快速協同 乘法效應顯著
    從新媒體到全媒體、智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再到深度融合,全智媒的深度融合這道極其複雜的綜合大題考驗著多個學科多個行業多領域的跨界綜合協同能力。解決一個難題不難,重要的是綜合解決所有難題,找到平衡的最優解。  在各種視頻社交媒體的推動下,媒體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環境的變革促使「自媒體」門檻不斷降低。
  • 全球媒體界最聰明的人如何判斷潮水的方向 | 尼曼2018年預測出爐
    」本期全媒派受權編譯尼曼新聞實驗室2018年趨勢預測,帶你潛入深海,洞察潮水從何而來,又將蔓延至何方。Amy Webber表示,新聞人應該洞察由這些公司所主導的新興技術趨勢,並且及早地學習和應用這些技術,思考這些技術將對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Amy Webber預測,2018年,許多新興技術將從中試階段轉為量產階段,語音識別、虛擬實境、智能相機等都將被大規模應用。
  • 鈦媒體是自媒體嗎_流媒體 - CSDN
    建議註冊前先申請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發布幾篇文章後再來申請,成功機率會大很多。            雲閱讀採取的是抓取網站RSS源,這樣站長省去了更新內容的煩惱,如果你有網站直接RSS輸出到雲閱讀了。網易雲閱                  讀APP體驗還是不錯的。
  • OTOY在RNDR的Google Cloud上推出了下一代NVIDIA A100 GPU節點
    每個A100 GPU提供的計算性能是上一代處理器的20倍。將A2實例引入RNDR是改變遊戲規則的超高水平解析度生產,機器學習增強的渲染工作流程以及下一代沉浸式媒體格式,」 Google Cloud 機器學習基礎設施產品管理總監Manish Sainani說道。
  • 從內容生產、內容平臺再到算法,一文看清網際網路媒體的「食物鏈」
    這也就是小米能夠成為獨角獸並且發展空間巨大的原因,也是當年陳彤加盟小米背後的邏輯之一。媒體平臺(Platform),與媒體(Media,Publisher)的關係是十分複雜而微妙的。媒體的內容通過形形色色的網際網路技術平臺,可以跑得更快更遠,但是,平臺最終成了入口、中心與目的地,平臺成了最大的贏家。而媒體們常常只是無償的獻血者,內容奉獻者。
  •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
    內容簡介比《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是由(英)斯丹迪奇創作的,主要講述了社交媒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從西塞羅和其他古羅馬政治家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宗教改革、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期間印製的宣傳小冊子,過去人類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響著現代社會。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分析表明,三個社會化媒體上的用戶群體具有截然不同的個人特點以及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其中開放性越大的媒體,會存在使用深度越低、內容原創性越低的現象,而開放性程度適中的媒體,則會處於用戶使用彈性較大的威脅之中。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其次當前權威和媒體公信力的缺失也是真相缺位的重要原因,當新聞報導呈現淺表化的趨勢時,人們更多的信息來源便成為了自媒體和其他尋求情緒認同的網民,當一份報導僅僅呈現的是最直接、最顯而易見的「事實」時,這樣的「真相」便是廉價的。所以當自媒體和網民們帶來深度報導和解釋性報導的時候,儘管這些報導可能是謠言,可能虛假,人們也仍然會相信。
  • 高通量媒體內容理解論壇抖音快手齊上陣,你 pick 誰 | CNCC 2018
    今年的大會主題是「大數據推動數字經濟(Big Data Drives the Digital Economy)」,CNCC 邀請到近 400 位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到會演講,會議包括 15 個特邀報告、3 個大會論壇,60 個技術論壇,20 場特色活動。今天已是大會最後一日,上午精彩的主論壇結束之後,迎來了下午多場技術論壇。
  • 「地位授予」: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
    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對我國報紙媒體中提及「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導展開內容分析,力圖全面呈現綠色和平組織「媒體身份」的多樣化樣態和歷時性變化,並結合深度訪談及田野觀察的資料,試圖對這些呈現樣態的內在邏輯作出解讀。二媒體身份:媒體「地位授予」與關係的表達「媒體身份」,在甘姆森(William A.
  • ...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性分析
    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對我國報紙媒體中提及「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導展開內容分析,力圖全面呈現綠色和平組織「媒體身份」的多樣化樣態和歷時性變化,並結合深度訪談及田野觀察的資料,試圖對這些呈現樣態的內在邏輯作出解讀。二媒體身份:媒體「地位授予」與關係的表達「媒體身份」,在甘姆森(William A.
  • 20年11艘,「神舟號」發射成功後,境外媒體這些預言都成為現實
    20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舉國歡慶的大事——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後,引發境外媒體爭相報導。小編注意到,在20年前的《參考消息》報紙中,境外媒體更習慣稱呼其為神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