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除了妙筆生花和能言善辯之外,樸實之語自有其魅力所在——這次,就讓小編帶你走進農村俗語,體會質樸言語的美。
俗語一:賣了麥子買蒸籠,不吃饅頭爭口氣
這句話和「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意思有些不謀而合,只有靠個人努力種田收麥,才能由農田走向「蒸籠」。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加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堅持,我們才能真正活成一個大寫的人。上天是公平的,因為它給了每個人一雙能幹的手,但是即使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也唯有勇往直前,踏實肯幹的人才能走到最後的終點。
俗語二: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句中「帶毛的」是指我們拿來投資的家畜家禽,這句話其實揭示了投資中出現的風險,錢未入袋,不能算是家財,這體現出了勞動人民對於投資清醒的頭腦與敏銳的目光。如今,我們對於各類投資,很多人顯得有些盲目了,這個時候就應該默念這句俗話,好好思考投資中的風險與機會。大多數時候,投機取巧的東西往往沒那麼可信,得之不易才是常理。
俗語三:五羊六馬,死了別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六月的馬與羊容易得瘟病,肉質不新鮮,因此再可惜也不應該宰來吃。話雖質樸,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很實用的。「死了別剮」是一種平民的科學,是一種人適應自然的做法。與之類似的俗語還有「五黃六月,茬回簍」等。
話雖有些粗,其中的理卻不粗。非但「不粗」,通過對於這些俗話的細細品味,我們還能窺見淳樸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分享他們腳踏實地的處世哲學。
這些俗語,無一不是進去田間地頭,積極參加勞動生產實踐的農民們用雙手捧出來的,用雙腳踏出來的,一切真知的最終來源,不正來自於此嗎?在這種意義上,勞動人民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應該為我們所尊重!
在小編看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言著實不假,正如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畫的山城那樣,好山好水,方可塑造溫潤人性。若拘於城市的喧囂,能像陶淵明那樣「心遠地自偏」的人又有幾個呢?想來農村的優美環境對於俗語文化的形成功不可沒吧,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梭羅要離群索居瓦爾登湖了。
小編認為,為人處世,理應像這一句句農村俗語一樣,初看雖然不顯光芒,但在事實與時間的細細打磨之下,終將越磨越光,越擦越亮,直至現出其曼妙真容。
我們也應該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歷經歲月與風雨的洗禮,真理自有其現身之日,小俗語也有大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