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的「口」、河粉的「河」、阿膠的「阿」、巴豆的「巴」,都是什麼?
源中國國家地理微信公眾號2020-11-30 18:55

廣告
每個地方都有區別其他地方的標識
比如地區名稱
它不僅印記在當地人身上,也遺落在物品間
中國有一些物品,看似隱藏的很深
僅僅一個字
就暴露了其命名和當地地名的重要聯繫
可以說是物品的姓氏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口蘑」——河北張家口
口蘑是一種生長在北方草原上的野生蘑菇
主要產地在內蒙古草原
張家口壩上的沽源、尚義、張北
以及張家口市附近的萬全、崇禮等縣
過去張家口是內蒙古通向內地的交通樞紐
也是貨物集散地
而且早在清康熙年間,這裡就興起蘑菇加工業
因此人們便把聚散在這裡的蘑菇統稱為口蘑
它和真菌分類學概念上的口蘑科有很大的區別
人們對口蘑的命名,屬商業界對商品的俗稱
其中包括幾個蘑菇科蘑菇屬的大型菇種
分類學上與口蘑無關
但在口蘑產區和口蘑市場上也為上品口蘑
如因其子實體開傘後菌褶發黑
被統稱為的「黑口蘑」
張家口的蘑菇因其肉質肥厚,味道鮮美
氣味芳香,色澤分明,外形美觀而馳名中外
「河粉」——廣州沙河
沙河粉,簡稱「河粉」
又稱山水沙河粉
是廣州風味獨特的一種小吃品種
因首產於廣州白雲山東麓的沙河鎮而得名
正宗的沙河粉據說是用白雲山上的水
浸泡上等龍眉白米,然後用石磨磨成米漿
蒸成薄薄粉皮,切條而成
獨特工藝形成了沙河粉的晶瑩雪白
薄而透明,爽潤軟滑的特色
它的來源,和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有關
居住在沙河鎮一位名為樊官秀的人
想給生病的家人做一些可口、開胃的好菜
但苦於不精廚藝
便發明了這種製作方便的美味之物
沙河粉不僅可炒、可泡、可拌
同時佐以各種不同調料,味道也各不相同
有幹炒、滑炒、湯泡等食法
「雲腿」——雲南
雲腿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
「雲腿,即雲南火腿」
素來以肉質細嫩,瘦中帶肥、肥而不膩
而且食後回甜,色、香、味俱佳
風味獨特而聞名世界
它的主產區為雲南的宣威、會澤、昭通
貴州的威寧、水城、盤縣等地
人們常見的雲腿月餅便是由它製作而成
不僅如此,一些百吃不厭的家常菜和賽會名菜
如雲腿金錢雞、燕雲腿片、雲腿魚翅等
它也是靈魂配料
就連聞名的騰衝「大救駕」
也要配上雲腿片、雲腿丁或雲腿絲
來提味並平衡能量蛋白等各種營養的成分比例
是雲南省的一種重要特產
「宣紙」——安徽宣城
宣紙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和京劇、中醫,還有《紅樓夢》一樣
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
據史料記載,宣紙產生於涇縣
因涇縣古屬宣州府,故名「宣紙」
宣州的宣城、涇縣、南陵、寧國在唐代
已開始製造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時期的宣紙,所指的內涵並不相同
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總稱
這正是地名意義上的廣義「宣紙」
而宋元時期"宣紙"是指以青檀皮為主原料的宣紙
元明之際起
"宣紙"開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主要原料
「湖筆」——浙江湖州
湖筆是指浙江吳興善璉鎮出產的毛筆
善璉歷史上屬湖州管轄,故得此名
從湖筆製作的原料上看
湖州一帶背倚天目山,面臨太湖
天目山上生長著茂密的雞毛竹
這種竹子,節稀、杆直
中間空隙較小,適合做放筆的孔窠
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湖筆的製作原料比較充足
湖筆的外觀特徵十分醒目
其尖端有透明的鋒穎
因此湖筆又有「湖穎」的美稱
它最大的優點可以概括為「尖、齊、圓、健」
人們也稱為湖筆的「四德」
「尖」指筆毫有鋒芒
即使飽蘸墨汁,筆鋒仍然是尖的
「齊」是指把筆頭鋪開後,內外毛長短一樣齊
「圓」指選毛純淨,經縛扎後,筆頭仍圓渾勻稱
「健」指筆毫富於韌性,有彈力
「徽墨」——徽州
徽州在唐初至宋中葉稱為歙州
宋徽宗宣和年間,歙州更名為「徽州」
元代稱徽州路,明清為徽州府
該地所產之墨便稱為「徽墨」
「天下墨業,盡在徽州」
徽墨在中國制墨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末因為藩鎮割據和連年戰亂
著名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南遷到歙州
不斷改進搗煙、和膠、配料等制墨技術
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
經久不褪,香味濃鬱」的佳墨
不僅被封為墨務官,還賜予了國姓「李」
於是奚廷圭就變稱了李廷圭,成為了徽墨鼻祖
後來易水著名墨工張遇之子張谷也遷到歙州
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制墨技術
歙州制墨業的地位便逐漸取代了易水
「徽墨」之名由此而得,並且逐漸發展
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一種徽墨起源說
「端硯」——廣東端州
我國古代有四大名硯
分別是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
甘肅的洮硯和山西的澄泥硯
其中廣東的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
因其產於端州境內的端溪沿岸
(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羚羊峽斧柯山)
又名「端溪硯石」
由於端硯具有獨特的石質、花色
以及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
得到眾多文人學士的喜愛
「雲漢帶星來玉匣,墨池蒸雨出滄溟」
就是稱讚端硯的秀美
除此之外,端硯還流傳有
包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的美談
2010年,肇慶端硯被廣東省政府列為
「嶺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錦綸」——遼寧錦西
錦綸為我國所產的聚己內醯胺纖維之商品名
也稱尼龍
因在遼寧錦西市首先試製成功,因此稱為「錦綸」
它適合做襪子、手套、漁網、繩索等
錦西為遼寧省較為發達的城市
京哈鐵路斜貫其境
有著名的比如採礦、石油加工、造船等工業
礦藏資源比較豐富
「辰砂」——湖南辰州
辰砂(Cinnabar)系礦物名稱
是以古代辰州產地(今湖南沅陵等地)命名
中國歷史中出現了不少以地方命名的這種礦物
如「錦砂」,是錦郡出產的
這是歷史上一個物品稱謂的習慣
但只有辰砂這一名稱被礦界接受
並被正式命名,全國通用
中國和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辰砂礦床
辰砂礦是含汞的主要礦物
大紅色,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
呈緻密的塊狀和半透明的板狀或犬牙狀
辰砂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指稱
即硃砂、丹砂
是人們根據其顏色特徵而叫起來的
尤其是在國畫界,硃砂的名稱流傳至今
也是《本草圖經》中的處方藥名
「信石」——江西信州
說起信石
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曉
但提起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毒藥砒霜
或許大家都能有所記憶
信石是製成劇毒砒霜的原料
它也是砒石的別稱
同時借稱砒霜
因其產於信州(即今江西上饒縣一帶)而得名
「哈密瓜」——新疆哈密
「密」通「蜜」,因此哈密瓜也稱甜瓜
但事實上哈密瓜只是葫蘆科甜瓜的一個變種
它的名稱也有記載說
因其主產於新疆哈密等地,故得此名
也有說法稱哈密瓜源於吐魯番鄯善縣一帶
現今主產於吐哈盆地
但無論哪種說法,似乎哈密瓜的名稱
都和它的產地有一定的關係
果實比較大個
有「瓜中之王」的美稱,含糖量在15%左右
形態各異,風味獨特
有的帶奶油味、有的含檸檬香
但都吃起來味道香甜如蜜,同時奇香襲人
我國古代就有明確記載
在清代
哈密瓜已是向皇帝進貢的重要果品之一
「汾酒」——山西汾陽
汾陽杏花村古井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杏花村因釀出了
「中國最早的酒」而聞名天下
它位於山西省汾陽市
汾酒就是產於汾陽杏花村,故得名汾酒
汾酒的釀製
據杏花村碑記創始於南北朝時期
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是以優質高粱為原料,以特別大曲作引
加以經年陳釀勾兌而成
之所以它古今聞名,倍受稱道
和它獨特的工藝和優質的水質較為相關
「習酒」——貴州習水
和汾酒一樣,習酒的名稱同樣是
因為產於貴州習水而得名
習水位於貴州北部,地形複雜
風光秀麗,氣候宜人
「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
當海拔1871.9米的黃沙巖壁還冰柱倒掛時
海拔275米的赤水河畔已桃花盛開
是典型的立體自然地理
如此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
出名酒也就不足以為奇
「阿膠」——山東阿井
「阿膠」一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其中的「阿」與其產地關係密切
《本草經集注》中說:「出東阿,故曰阿膠也。」
現存文獻《水經注》中:
「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
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
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明確指出阿膠之名及其產地為阿井
阿井位於春秋時期魯衛交界處的東阿附近
在戰國時期稱阿或柯,乃濟水下遊流經之地
至秦代,改阿為東阿,並立東阿縣
即今山東省陽穀縣阿城鎮
阿膠的製作原料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
開始以牛皮為主,後發展為驢皮混用
最後以驢皮為主
史料記載,阿膠的炮製方法
在唐代以前主要採用炙和炒的方法
唐朝以後發展了熬和蒸
以及炒時加入輔料的方法
如宋朝的「蛤粉炒」、清朝的「蒲黃炒」等
「巴豆」——巴蜀
影視劇中經常被當成瀉藥的東西就有巴豆
它是大戟科常綠喬木巴豆樹的成熟種子
也有名稱叫它巴仁、毒魚子、巴果
紅子仁、雙龍眼等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
但目前它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
主產於四川、雲南、廣西等省
是一種常用的毒性藥材
中國地大物博,僅僅一個字
就暴露出了某些物品的名稱
和其產地之間的關係
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姓氏一樣
同樣具有地域性和某種地緣關係
而這也是中國悠久文化魅力的重要體現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