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科學教育試題
課程代碼:0040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人的左腦解決的問題屬於創造過程「四階段」中的( )
A.醞釀和驗證階段 B.準備和閃光階段
C.醞釀和閃光階段 D.準備和驗證階段
2.進行環境教育課時鼓勵學生走向社會進行調查,調查後根據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設計方案,回答「空氣是怎樣被汙染的」等問題,可以鍛鍊學生的( )
A.創造能力 B.實踐能力
C.觀察能力 D.操作能力
3.以1973年重組DNA實驗的成功為標誌的是科技發展的( )
A.第一個10年 B.第二個10年
C.第三個lO年 D.第四個10年
4.人的認知結構的主觀部分可分為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和( )
A.價值規範結構 B.素質結構
C.水平結構 D.觀念結構
5.能夠更自由的挑選學生所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事物和課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利於師生之間建立密切聯繫的課程是( )
A.STS B.綜合理科
C.綜合文科 D.分科課程
6.道德行為的先導,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是( )
A.科學觀念 B.時效觀念
C.誠信觀念 D.創新觀念
7.等級分制改革的一個重要保障是加強( )
A.教學技能 B.課程管理
C.教育管理 D.教育評價
8.自然科學的創造性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透過對問題探究的結果發現並尋求( )
A.新方法 B.新觀念
C.新技術 D.新問題
9.科學教育改革需要在課本中不斷增加新認識、新結論、新知識,但必須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即創新和( )
A.選擇 B.淘汰
C.繼承 D.改造
10.等級分制改革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容要求更為廣泛,這就要求調整( )
A.教學目標 B.教學形式
C.教學內容 D.教學方法
11.科學教育要促成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和創造性發言的機會,就必須允許每個人有不同的意見並能夠( )
A.選擇學生的創見發表 B.採取分組討論交流的方式
C.創設適宜的環境 D.多提供操作的機會
12.當代科學發展的標誌是人類掌握了一種認識方法,即如何認識( )
A.自然規律 B.社會規律
C.技術規律 D.學習規律
13.以半導體晶體材料為基片,採用專門的工藝技術將組成電路的元器件和互連線集成的基片內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電路或系統是( )
A.集成電路 B.電子電路
C.電晶體電路 D.計算機電路
14.時下流行的「商品文化」,「市場文化」概念,就是技術同( )
A.文化結合的產物 B.經濟結合的產物
C.政治結合的產物 D.社會結合的產物
15.制約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是( )
A.考試 B.學生
C.課程 D.教師
16.二戰以來,科技發展的第五個10年的標誌是( )
A.原子能的釋放與利用 B.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
C.1973年重組DNA實驗的成功 D.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
17.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被稱為現代三大( )
A.有機合成材料 B.複合材料
C.光電子材料 D.高分子材料
18.科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是促使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結合,強調具有相互依賴關係的( )
A.科技與產品 B.知識與行為
C.社會與文化 D.學術與技術
19.當代科學發展的整體化首先表現為出現了綜合學科和( )
A.專業學科 B.密集學科
C.橫向學科 D.縱向學科
20.由數十億至數千億顆恆星和氣體塵埃等星際物質構成的龐大天體系統稱為( )
A.天系 B.太陽系
C.銀河系 D.星系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創造探討式科學教學的五個階段中,「設計驗證」階段的教學策略是( )
A.指示驗證的必要條件 B.自由設計實驗
C.指示有效的實驗器材範圍 D.注意條件的控制和發問技巧
E.輔導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22.科學作為一種知識成果,獨立的社會活動和社會機構,是( )
A.直接的現實的社會生產力
B.知識形態的生產力
C.潛在的生產力
D.可以通過加入生產過程,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E.無法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23.自然課能力內容要求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分:( )
A.比較 B.分類
C.分析綜合 D.抽象概括
E.推理
24.下列屬於小學科學教育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的是( )
A.生命科學 B.知識水平
C.環境科學 D.能力水平
E.價值規範
25.信息處理包括( )
A.數據處理 B.數據通信
C.過程控制 D.模式識別
E.信息採集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26.青少年開展科技活動的常用方法包括自學法、觀察法、調查法、教練法和________。
27.推廣被稱之為0.618黃金分割法的科學家是________。
28.自然課的能力內容要求培養五項能力,即觀察、實驗、動手、邏輯思維和________。
29.由夸克組成的所有參與強力作用的粒子總稱為________。
30.運用發現法一般分兩個程序:一是發現過程的設計,二是發現過程的________。
31.泰勒創立的創造性教學模式的目標是________。
32.構建能力結構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培養________。
33.恩格斯認為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是________。
34.為橫向比較創造條件,促進各子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是評價功能之________。
35.論文中,本論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6.宏觀評價
37.世界觀
38.觀察法
39.小學科技活動的自主性原則
40.創造能力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1.現代新工藝具有什麼特點?
42.在學校科技活動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43.簡述STS教育的基本特徵。
44.簡述評價的特徵。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5.聯繫實際分析發現法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6.試論運用實驗法開展科技活動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