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真題
課程代碼:0040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研究者運用一定的方法、手段,進行有意識、有目的地變革教育現象的物質活動能力是( )
A.動手實踐能力
B.評價分析能力
C.發現創新能力
D.活動定向能力
2.進一步研究他人已經提出的問題,在他人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更有深度或廣度的課題是( )
A.再生性課題
B.熱門性課題
C.創見性課題 D.承續性課題
3.對已有結論、常規、習慣行為方式等的合理性做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斷屬於發現問題的( )
A.探究與體察的策略
B.類比與移植的策略
C.變換思維角度的策略
D.懷疑的策略
4.基於對現實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提出的更複雜更困難的假設是( )
A.描述性假設
B.解釋性假設
C.預測性假設
D.歸納性假設
5.教育科學研究一要「求真」,二要( )
A.求變
B.求提升
C.求善
D.求效率
6.觀察者只有一個總的觀察目的和觀察要求,或僅有一個大致的觀察範圍和內容,沒有詳細的觀察計劃和觀察指標體系,觀察時依據觀察目的,按觀察者的理解有選擇地記錄觀察結果。這是( )
A.間接觀察法
B.直接觀察法
C.有結構觀察法
D.無結構觀察法
7.觀察者不參加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的觀察是( )
A.參與觀察法
B.非參與觀察法
C.自然觀察法
D.實驗觀察法
8.「關於現階段小學生理想狀況的調查」屬於( )
A.抽樣調查
B.常模調查
C.比較調查
D.綜合調查
9.在調查問卷中,對選擇某種答案的人再次提供進一步的問題和分析答案。這種問題答案的設計方法被稱為( )
A.是否式
B.量表式
C.表格式
D.後續式
10.按照統一設計的要求和訪談內容依次向訪談對象提問,並要求受訪者按規定標準進行回答的訪談調查是( )
A.結構性訪談
B.非結構性訪談
C.一次性訪談
D.重複性訪淡
11.自陳量表和投射技術主要用於( )
A.成就測驗
B.智力測驗
C.能力傾向測驗
D.人格測驗
l2.描述研究屬於下列哪一類教育科研成果( )
A.關於教育事實的研究報告
B.關於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
C.綜合性研究成果
D.學術論文
13.在教育實驗中,由於實驗主試被告知被試具有較大發展可能性,對被試產生積極鼓勵的心理態度,從而影響了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歸因分析。實驗主試的這種負心理效應被稱為( )
A.霍桑效應
B.期望效應
C.暈輪效應
D.約翰·亨利效應
14.下列屬於文獻整理方法的是( )
A.辯證分析法
B.「滾雪球」法
C.外審法
D.寫讀書摘記
15.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看,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且後者僅僅是前者的一部分。這兩個概念的關係是( )
A.對立關係
B.同一關係
C.真包含關係
D.交叉關係
16.下列哪種統計量數描述的是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
A.平均差
B.標準差
C.全距
D.算術平均數
17.在大樣本隨機抽樣過程中,將總體中所有單位或個體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每隔一定個數等距離地抽取樣本的方法是( )
A.隨機抽樣
B.系統抽樣
C.分層隨機抽樣
D.整群抽樣
18.一般說來,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價值更多地表現為( )
A.直接指導實踐價值
B.學術價值
C.提高經濟效益的價值
D.直接指導決策的價值
19.教育測量中常用的主觀反應測量法是( )
A.二次量化法
B.推理測驗法
C.投射法和自陳量表法
D.問題解決法
20.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活動中研究人員的基本修養不包括( )
A.敬業精神
B.毅力和勇氣
C.專業科研素質
D.知識結構
二、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1.假設
22.無關變量
23.平均差
24.約定性定義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5.教育研究課題有哪幾個主要來源?
26.簡述問卷調查法的優點。
27.簡述文獻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28.簡述教育理論研究的特點。
29.訪談調查法有哪些缺點?
四、計算題(本大題10分)
30.某組學生某次測驗成績如下,求它們的方差和標準差。(保留整數)
88,78,78,89,98,65,77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1.試述教育實驗法的優點及其局限性。
32.李吉林老師在對情景教學的研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大量觀察。在她所作的記述中有這樣幾句話:「客觀的教學情景——環環引人入勝,兒童進入情景後的熱烈情緒又反過來豐富了入勝的情景。他們發自內心地微笑,忍不住地哭泣,爭先恐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見解……都使兒童的學習動機得以強化。」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李吉林老師在對情景教學的研究過程中採用的觀察法屬於哪一種教育觀察法組合模式?
(2)這種觀察法組合模式的基本步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