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科學教育試題
課程代碼:0040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右腦開發理論的創立者斯佩裡博士的理論貢獻主要是論述了( )
A.腦—意識關係 B.左腦—右腦關係
C.精神—軀體關係 D.顯意識—潛意識關係
2.科學是人們關於自然、社會與思維的( )
A.認識體系 B.知識體系
C.能力體系 D.技術體系
3.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出現於( )
A.1683年 B.1856年
C.1946年 D.1976年
4.宏觀評價也稱為( )
A.廣義的教育評價 B.狹義的教育評價
C.常模參照評價 D.目標參照評價
5.恩格斯認為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是( )
A.自然界 B.實踐
C.理論 D.科學技術
6.下列屬於認知領域的是( )
A.實踐能力 B.學習能力
C.實驗操作 D.合作精神
7.教學方法的選擇決定於學生的( )
A.最近發展區 B.興趣愛好
C.年齡特點 D.素質水平
8.角色扮演者要模仿他們扮演的人那樣講話、思考和( )
A.學習 B.工作
C.行動 D.生活
9.學期或學習單元開始前進行的測定性評價是( )
A.診斷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總結性評價 D.內部評價
10.核酸分子是由許多核苷酸相連接的長鏈,每一個核酸包含三部分,即鹼基、磷酸和( )
A.DNA B.胺基酸
C.核糖 D.酸基
11.科學技術的綜合化,將引導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________的一系列巨大變革。( )
A.社會結構 B.技術結構
C.學科結構 D.產品結構
12.組成原子的是原子核和核外運動的( )
A.粒子 B.質子
C.電子 D.傳播子
13.下列屬於現代科學認識論特徵的是( )
A.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B.研究過程的持續性
C.研究對象的專業性 D.科學研究的信息化
14.採用實驗法進行科技活動時,必然要涉及的方面是實驗的理論基礎、實驗設備的準備和( )
A.觀察對象的選擇 B.實驗方法的運用
C.調查問卷的設計 D.實驗操作技術
15.以原子能的釋放與利用為標誌的科技革命是在( )
A.1945—1955年 B.1955—1965年
C.1965—1975年 D.1975—1985年
16.學生科技活動中的社團可分為科技社團、研究社團和( )
A.群眾社團 B.班級社團
C.信息社團 D.學科社團
17.溫室效應的產生是由於逐年增加的大氣中的( )
A.氧氣含量 B.氮氣含量
C.臭氧含量 D.二氧化碳含量
18.由於現代技術的融合化趨勢,各種高新技術都具有組合技術的性質。因此,技術發展的方向趨向於大型化和( )
A.綜合化 B.多樣化
C.簡單化 D.複雜化
19.科學教育的第一特性是( )
A.理智性 B.實踐性
C.客觀性 D.準確性
20.人類認識事物使用的最早,也是最古老的方法是( )
A.觀察法 B.調查法
C.實驗法 D.數學方法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一般認為,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包括( )
A.報復動機 B.建設動機
C.探究動機 D.社會動機
E.表演和欣賞動機
22.教學成績評價改革的目的是( )
A.建立一個全面科學評價教學成績的體系
B.較好的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
C.減輕學生過重的文化課負擔
D.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E.實現素質教育
23.現代教育觀認為,學校教育的課程應具有( )
A.科學性 B.客觀性
C.人文性 D.主觀性
E.社會性
24.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形成的思維方式的特點有( )
A.從絕對走向相對 B.從單義性走向多義性
C.從精確走向模糊 D.從因果性走向偶然性
E.從確定走向不確定
25.良好的素質教育環境包括( )
A.教育內部的大環境 B.教學環境
C.教育外部的社會環境 D.自然環境
E.科技環境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26.日地系統中具有核心作用的唯一恆星是________。
27.科學方法的最高層次是________。
28.教學方法的導演是教師,學生是________。
29.當代科學的發展具有的新趨勢是________。
30.科技活動的基本活動是________。
31.自然課的知識內容由四個系統組成,即宇宙和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物理科學及________。
32.當代人類面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高度綜合性質,決定了當代自然科學和技術與________的結合。
33.審美結構中包含了藝術美、科學美、社會美和________。
34.評價的導向功能主要是指評價目標的________。
35.科學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實踐的需要,主要是________。
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6.調查法
37.定量評價
38.角色扮演
39.科技活動中的自學法
40.生態學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1.簡述廢棄物資源化的意義。
42.簡述教育改革最現實的做法。
43.簡述為什麼在今天科學的進取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44.運用創作法開展活動時應注意什麼?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5.試論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區別。
46.試論輔導員在運用討論法開展科技活動時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