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太容易、太普遍也太普通的事情了。可到了太空中就完全改變了模樣,不是那麼回事了。如果不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培訓,可能還真要鬧出大笑話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太空人在「天空實驗室」裡是怎樣大小便的吧。
「天空實驗室」是一座空間站的名字,它由軌道艙、氣閘艙、多用途對接艙和太陽能電池板等四大部分組成,其中的軌道艙又有工作區、生活區之分,生活區用隔板劃分出觀測室、臥室、餐室洗漱室等地盤。在一個被太空人稱為廢物管理艙的小區域內,便安置著一個廁所。由於失重的原因,太空中不分上下,便桶便鑲嵌在艙壁上。這個便桶中襯著一個滲透力很強的濾水袋,用來收集固體糞便,每用一次,更換一次。濾水袋貫通氣流,用專門設備使糞便沉澱固化,免得到處飄浮。
在這個廁所內,還有一個呈漏鬥狀的收尿器,尿通過一根管子被抽入容器中。收尿器內通氣流,可把排出的尿吸進其內部的收集袋裡。收集袋每天更換一次,以保持清潔。
在「阿波羅」登月飛行和其他早期載人飛行中,由於沒有馬桶,便都使用塑膠袋解決「方便」問題。尿是撒在尿袋中的,尿完後倒掉;大便時則是將一種直徑為20釐米左右、袋口帶膠布的糞袋貼在臀部,大便完後將用過的手紙和消毒水放入袋中,合上袋口,然後拋棄,或者用手將袋中的東西揉捏在一起, 放在貯存箱中帶回地面檢驗。太空人們把這種大便專用的袋子稱為「阿波羅袋」。
加消毒水和揉捏是為了徹底消毒,不然糞便在袋中腐爛,產生氣體,袋子膨脹,有可能將袋子漲破,那樣就會汙染環境。但是,這種方法很不可靠,稍不注意,屎尿就會從袋中飛出來,在太空隨便浮動,有時甚至會迷住太空人的眼睛,令太空人萬般難堪。因此太空人很不喜歡這種口,比起這種狀況,「天空實驗室」算是有了很大改進了。
然而這種大小便方法對女太空人仍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特殊問題,美國宇航局對馬桶進一步做了改進,研製出了一種男女通用的馬桶。比如現在在太空梭上使用的馬桶,吸尿管設計為兩種,男性用漏鬥狀吸頭,小便前將它接在管子上;女用吸頭則是根據女性生理構造設計的,小便時不會有絲毫洩漏。
如果說小便問題還算簡單些的話,那麼大便問題就複雜多了。為了「正確"使用坐便器,太空人在升空之前都得反覆練習使用太空梭上的馬桶,因為大便管口直徑只有10釐米,解便時要想對準它真是很不容易。在美國詹森航天中心,專門備有供太空人練習用的馬桶,馬桶的大便管口安了攝像頭,練習者面前有一臺顯示器,能幫助其調整好自己的「便姿」,反覆練習並記住臀部與馬桶接觸的位置,做到能憑感覺而「一坐到位」,上天后就管保不會出洋相了。
由於水在失重的環境裡不能流動,太空梭上的馬桶是用真空吸塵器來清潔的。太空人在解完便後,將馬桶右側的一個控制杆拉回原位,管口就會被蓋上,糞便便隔絕在了馬桶下面。使用過的手紙不能扔進馬桶,而是要放入一個功能類似真空吸塵器的小桶,紙會被牢牢地吸住,然後需將小桶放回到馬桶背後。這有點像我們在馬桶旁放的扔廢紙的紙簍。
其實說白了,在太空所使用的馬桶與在地球上使用的馬桶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是非常相似,只不過多了個「吸引系統」。氣流產生的引力將排洩物吸入坐便器底部,而後,排洩物直接進入一個具有處理功能的密封容器之中,並儲存在那裡。通俗一點兒說,就是人們用抽氣的方式和其他方法彌補了大小便失去的重力。
把太空人的排洩物帶回地面幹什麼用呢?原來,通過分析研究,醫生們可以了解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的生理機能變化,知道在太空中人體內哪些礦物質損失過多,因而有助於醫生們增加對人體功能的了解。
太空梭上的馬桶一旦出了故障,太空人們可就遭殃了,在美國太空梭的第十二次飛行中還真碰上了這麼一回。由於一個加熱器失靈,導致廢水結成冰堵塞了排尿口,機上五男一女一下為此陷入窘境。當時,飛行任務才完成了一半,餘下的日子怎麼辦?於是只能臨時決定用備用的塑膠袋裝大小便,以解燃眉之急。
自從太空梭上有了馬桶之後,塑膠袋就僅是作為備用品被帶上太空了。當馬桶因故不能使用時,儘管很不情願,但迫不得已的太空人們也只好將就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