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陳蕾:我們醫院有這4大需求場景,AI技術能做...

2021-01-09 雷鋒網

「公立醫院的臨床醫技護理人員確實很忙,有很多抱怨和痛點,但大家還是會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未必會想到是否能通過創新技術解決這些問題。」5月19日,在健盟和2017中國大數據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共同舉辦的《人工智慧+醫療的創業機遇與挑戰》沙龍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市場與患者體驗部主任陳蕾主任帶來了婦產科醫院應用AI技術的一些需求場景,而這對AI醫療創業公司很有價值。

雷鋒網了解到,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市級婦幼保健院之一,是一家三級甲等專科醫院。

陳蕾稱,從2014年開始,他們就已經與合作夥伴開發了20多個解決患者需求的應用,涉及就醫流程、醫患溝通、針對新生兒科、保健科等專科領域的特殊應用和非醫療增值服務等,實現方式有微信服務號、支付寶、APP、手機掃一掃、搖一搖和AI技術等。

在AI技術方面,陳蕾帶來了4個需求場景:

通常來說,孕婦除了醫療問題外還有很多生活上的問題,比如「懷孕能不能喝酒?」「可以吃海鮮嗎?」「可以有性生活嗎?」等,但醫生沒有辦法解決這麼多問題,但網絡或社群中的很多解答非常不專業。現在有很多在線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APP、好大夫在線、微醫等,但孕婦需要等待醫生回答問題,這存在及時性問題。同時,醫生也很想解決患者問題,他們通常會寫科普或講課,但效應有限。

那麼,如何通過AI技術實現在線實時回答患者問題呢?

很多患者來到醫院,會覺得不知所措,會問「就醫流程是怎樣的?」「兒科在哪裡?」「我怎麼找到某個專家?」等很多問題。

去年5月,我們將支付寶、微信、電話熱線、網站上的客服中心等醫患渠道整合在一個軟體平臺上,組織一個客服隊伍解答患者所有的問題,包括預約、投訴、諮詢、表揚、建議等,並且將不能及時回答的問題推送給相關部門。

但我們的服務量遠少於需求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如何滿足移動端客戶呢?如何保持24h都能相應?如何保證客服的質量?

在這個場景下,人工智慧能做什麼呢?

羊水穿刺是產前診斷的金標準,之後要進行實驗室細胞培養,再之後是染色體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的具體過程是:細胞培養好後,實驗人員區分染色體和雜質,並去除雜質;染色體分離;編號人體的23對染色體;最後找出每對染色體的異常。

目前,我們產前診斷中心要派四位技術人員專門做染色體核型分析,為了保證結果準確性,兩個技術人員同時看同一個標本,綜合判斷兩個人的判斷結果,判斷不同標本的難易程度相差很大,快的15min,慢的甚至要一整天。目前陽性率是5%,異常率10%,產前診斷中心的異常樣本量有2000多,但人力有限,一個月只接受200~300個羊水核型分析,但市場需求要比這個大得多;目前羊水穿刺到拿報告的時間是25個工作日,其中細胞培養需要8到10天,大部門時間用在染色體核型分析上,因為這個過程需要耗費人力。

目前的痛點是,一個診斷耗時長,人力成本高,對實驗員的技術要求要,同時有資質做檢查的醫院少。我們期望通過AI技術,能識別染色體並編號,篩選出一些異常情況,最後人工審核。

孕婦從知道懷孕到分娩需要進行4~6次的超聲檢查,<14周時,做早孕檢查,其中要做不少於一次的早孕超聲,其中包括NT,這對於超聲醫生的要求很高,而且耗時長。對於每天預約的早孕超聲檢查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做NT,大部分人做不到NT。20周時,需要做正常的超聲檢查。24周時,做大畸形排查的超聲檢查,以發現主要的畸形,這對於醫生要求高,耗時也長。30周、32周、36周、39周時,會不斷做超聲來看小孩的生長發育情況。

這是一個大致的流程,患者對於超聲的需求是很大的。

目前,超聲檢查是由超聲醫生用探頭在各方面掃,以找到最合適的平面,進行數據測量和診斷。早孕期NT檢查耗時20分鐘左右,中孕期大排畸檢查平均耗時30分鐘,其中,找合適的平面、讀取數據在5分鐘之內就可以搞定,但培養一位做產科超聲的醫生差不多要四年左右。

未來,超聲醫生希望普通的技術員用探頭做掃描,AI技術就能判斷標準掃描平面,並自動讀取一些關鍵數據,而且可以做單胎、雙胎,甚至三胎,超聲醫生做最後的診斷和覆核。

「來到婦產科專科醫院,超聲科永遠是排隊最長、人最多的地方,超聲是整個就醫流程的瓶頸。」如果這個問題解決,患者體驗和醫生時間的合理分配能大大提高,對於一些沒有相關資質的基層醫院,患者也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

更多關於雷鋒網報導的人工智慧升級傳統行業文章,請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商業化垂直微信公眾號:AI掘金志(ID:HealthAI)。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專訪陳蕾: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在AI醫療中的「為」與「不為」
    陳蕾為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市場與患者體驗部主任,該院為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一家三級甲等專科醫院。而所謂市場與患者體驗部,顧名思義,主要進行醫院品牌建設和患者體驗提升。她認為,大多數醫生已經習慣了醫院內部的既有流程,很難用創新的方法去改變現狀,所以需要有人深入到這些場景中,還要了解外面的技術,兩者結合,就能知道這些問題能用什麼樣的技術解決,這正是陳蕾在做的事情,「我還是蠻喜歡和AI技術專家交流的,我需要學習,才知道這些場景是有解決方案的。」
  • 盤點上海醫院最「潮」大佬:打造智能醫療
    億歐大健康根據醫院醫療機構級別、院長/主任/醫生自身的知名度等指標選取了10位上海範圍內醫院大佬進行了盤點(排名不分先後),並選取部分「大佬」和醫院做簡單介紹,以探究他們的成長路徑、醫院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運用AI、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醫生和醫院。
  •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段濤:部分醫生對無創DNA檢測一知半解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主任醫師,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主任段濤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在一項技術進入臨床之前或許可以激進一點,但真正進入臨床應用之後,還是要偏保守一些,醫學本身就是偏保守的一個行業,大家不太喜歡過於激進的說法。」段濤認為,檢測公司的產品應當都有循證學數據支持、公開透明、不誇大。
  • ...透明帶缺失患者喜獲麟兒-透明帶 卵子 患者 婦嬰保健院 Sanger...
    來源:院方供圖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科與同濟大學相關科研團隊攜手,日前破解了一個基因異常導致卵子透明帶缺失、從而無法孕育胚胎的試管嬰兒罕見病例的致病機制。結果發現在小鼠模型研究中,單獨Zp2突變或Zp3突變雌鼠的卵母細胞透明帶為正常卵母細胞透明帶的一半,但是雌鼠是可育的,這與女方媽媽的表型一致;但是當Zp2和Zp3雜合突變同時存在時,雌鼠的卵母細胞透明帶要麼完全缺失,要麼僅有極薄的透明帶,在體外受精時會造成多精受精,這與女方的表型一致。
  • 罕見病不「罕見」 │ 說說一婦嬰胎兒醫學科裡的故事
    作為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胎兒醫學科&產前診斷中心的醫生,我們的職責就是守護您肚皮中的寶寶,也盡我們所能讓罕見病的悲劇不再重演。隨著技術與研究的進展,對於罕見病的診療與預防如今已經前移到孕前、植入前、產前階段。今天就來談談那些您認為罕見,卻經常在我們胎兒醫學科上演的故事。
  • 一婦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創新高 原來秘訣在這裡
    記者獲悉,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共獲批項目33項,立項數再創歷年新高。繼2017-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三次位列全國婦產科專科第一之後,一婦嬰今年的國自然立項數再次位列全國婦產科專科前列。此次一婦嬰獲批項目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面上項目18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項。獲批項目在全院臨床、科研、行政後勤「多點開花」,實現多個重要突破。
  • 同濟大學附屬醫院系統3名醫生獲第三屆「仁心醫者·上海市仁心醫師...
    同濟大學附屬醫院系統3名醫生獲第三屆「仁心醫者·上海市仁心醫師獎」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8-28  瀏覽:
  • 上海試管嬰兒醫院排名靠譜嗎?怎麼選好?
    >1、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作為專業正規口碑很好的不孕不育醫院,上海的這家技術相對來說算是比較高端的了,手術設備各方面都能達到很好的標準,還有很重要的是醫療團隊是挺厲害的,臨床經驗豐富。
  • 慶祝中國醫師節 上海這20人獲殊榮,看看有你喜歡的醫生嗎?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28日報導: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上海市醫師協會主辦的慶祝中國醫師節暨第三屆「仁心醫者·上海市仁心醫師獎」頒獎大會日前在科學會堂召開,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書記馬興發,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書記黃紅出席大會並講話,上海市醫師協會會長徐建光及副會長桂永浩等出席。
  • 同盾陳蕾談保險業線上轉型:人工智慧重塑其核心業務
    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建華認為,新業態將加速保險業傳統模式再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大數據、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催生出一個嶄新的數字世界,用戶的價值主張、行為邏輯和體驗訴求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在這輪變革中,保險行業身處其中,同時,信息技術的革新也是持續推動保險行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撐。
  • 一婦嬰胎兒醫學科榮獲染色體基因組結構異常檢測室間質評證書
    一婦嬰胎兒醫學科榮獲染色體基因組結構異常檢測室間質評證書 2019-11-09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表彰五「十佳」優秀醫務工作者 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白衣天使
    儘管崗位有不同,術業有專攻,但他們都用專業、專注與熱忱譜寫屬於醫者的大美篇章。  在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持下,6月5日起,100位五「十佳」候選人照片、先進事跡刊登在《文匯報》4個整版、《上海大眾衛生報》4個整版和「上海發布」、市衛生計生委官微「健康上海12320」上,市民通過「上海發布」、「健康上海12320」微信積極參與投票。
  •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高紹榮課題組與江賜忠教授在《Cell… 2020-10-14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速讀長三角:上海市一醫院啟用華東地區首個「零X線導管室」
    據了解,全國目前僅有4家醫院配備了「零X線導管室」,市一醫院啟用的「零X線導管室」為華東地區首家。(新民晚報)多原發性肺癌還做不了手術,怎麼辦?運用CT引導下經胸壁射頻消融技術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早期肺癌的發現率不斷上升,外科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案。但是,那些肺上同時長出多個結節,或高齡、心肺功能差而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該如何是好?
  • 賦能醫生,有來醫生致力於做精準健康科普平臺
    專業做醫生健康科普不同於其他健康科普平臺,阮盛鐵認為有來醫生的差異化在於,專業做醫生健康科普。醫療資源不匹配、醫患矛盾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今國家也在鼓勵醫生走出來,但拋開公立醫院的「光環」後,醫生如何走出來呢?對於醫生來說,就需要積累品牌與IP。經營兒科科普十幾年的崔玉濤醫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的段濤醫生都證明了醫生個人科普到實現商業化這條路徑的可行性。有來醫生要做的就是幫助醫生從內容方面作切入,積累「粉絲」。
  • 【我們在一線•採訪手記】陳蕾、申麗:翻山越嶺之前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一位被困地心的女領航員,通過一種可以與其他人共享視角的設備,能暫時擺脫狹小的救生艙,看到太空探索員眼中的世界。希望通過這篇採訪,我們可以獲得共享她們視角的通道,讓孤島與孤島相連。
  • 【大咖雲集】《婦產科超聲臨床與進展》培訓班開班第二輪通知
    過去的10年裡,她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有效的早期預測和預防子癇前期這一孕產婦和圍產期發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原因的計劃。她利用孕產婦風險因素,超聲,血壓和生化標誌物成功開發了孕早期子癇前期預測模型以及阿司匹林預防子癇前期。她未來10年的目標是通過臨床研究, 教育和倡導,改善全球產科護理。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她幫助建立了一系列指南,安全性和共識聲明,以安全管理受COVID-19影響的孕婦。
  • 「咕咚姥姥」陳蕾:隔代教育有秘訣
    「咕咚姥姥」名叫陳蕾,自稱是一位「五〇後姥姥」,因外孫小名叫「咕咚」,所以她將博客取名為「咕咚姥姥」。2010年外孫出生,讓孩子吃得好成了她和老伴的首要任務。在「咕咚姥姥」的博客裡,她將精心製作、精美擺盤的寶寶餐,以專業的攝影技術拍出來,讓人垂涎欲滴。不光從營養健康方面保障外孫的餐食,陳蕾還極注意咕咚的飲食習慣和細節養成,例如不吃添加劑太多的食物,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無節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