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新制氫方法:截取光合作用高能電子,激發化學反應!

2020-12-05 化學者

科學家重新進行光合作用以推動我們的未來。2020年5月7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家指出,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商品,每年在全球生產超過6000萬噸。但是,其中95%以上是通過化石燃料的蒸汽重整生產的,該過程耗能高並產生二氧化碳。

如果我們能用光和水製得的藻類生物氫替代其中的一部分,那將產生重大影響。這實質上是分子生物學學院教授兼生物能源與光合作用中心主任凱文·雷丁(Kevin Redding)實驗室剛剛實現的結果。他們的研究題為「重新布線光合作用:一種在體內產生氫的光系統I-加氫酶嵌合體」。

該成果最近在高影響力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雜誌上發表。雷丁解釋說:「我們所做的就是證明有可能從光合作用中攔截高能電子,並利用它們驅動化學反應。」 「我們這裡以制氫為例。」「凱文·雷丁(Kevin Redding)和他的團隊在重新設計I系統光系統方面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分子科學學院臨時院長伊恩·古爾德(Ian Gould)解釋說。

「他們不僅找到了一種方法來重定向複雜的蛋白質結構,該結構是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可以執行不同但同樣關鍵的過程,找到了在分子水平上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法。」我們都知道,植物和藻類,以及藍細菌,使用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燃料」,後者如碳水化合物和氫。有兩種色素-蛋白質複合物可以協調氧氣在光合作用中的主要反應:光系統I(PSI)和光系統II(PSII)。

藻類(在這項工作中,單細胞綠藻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簡稱「衣藻」))具有一種稱為氫化酶的酶,該酶利用從鐵氧還蛋白中獲得的電子來將電子從PSI運送到各個目的地。一個問題是藻類氫化酶會被PSII不斷產生的氧氣迅速且不可逆地滅活。

在這項研究中,博士生兼第一作者安德烈·坎金(Andrey Kanygin)創建了PSI和氫化酶的基因嵌合體,使它們相互組裝並在體內具有活性。這個新組件將電子從二氧化碳固定的方向重定向到生物氫的產生。「我們認為需要採取一些截然不同的方法,因此,我們瘋狂的想法是將氫化酶直接連接至光系統I,以便將大部分電子從水分解中轉移(由光系統II分解)以生成分子氫」,雷丁解釋道。表達新光系統(PSI-加氫酶)的細胞以光依賴的方式高速率產生氫氣,並持續數天。

雷丁(Redding)與BSF項目的合作夥伴,特拉維夫大學的Iftach Yacoby教授是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他大約在八年前首次在TAU開始工作,並致力於增加藻類生物氫產量的不同方法。總而言之,對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基本過程進行重新設計,可提供一種廉價且可再生的平臺,以創建能夠驅動難以發生的電子反應的生物工廠,這些生物工廠僅靠太陽提供動力並使用水作為電子源。

相關焦點

  • 在光激發分子中捕捉電子與原子核之舞
    《科學》雜誌報導,科學家利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高速「電子攝像機」,同時捕捉到了光激發分子的電子和原子核運動。這標誌著超快電子衍射技術的首次應用取得了成功。超快電子衍射是將一束強大的電子從材料中散射出去,從而捕捉到微小粒子運動的技術。史丹福大學化學教授、斯坦福脈衝研究所研究員Todd Martinez說:「藉助超快電子衍射技術,我們可以在自然分離兩種成分的同時,跟蹤電子與原子核的變化情況。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同時直接獲取到原子的詳細位置和電子信息。」
  • 美科學家揭秘高能效「熱」電子
    原標題:美科學家揭秘高能效「熱」電子參考消息網6月7日報導英國科學新聞網站稱,高能「熱」電子有望幫助太陽能電池板更有效地收集光能。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無法測量那些電子的能量,致使對它們的利用受限。珀杜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博士生、論文的主要撰稿人哈沙·雷迪說:「測量能量分布意味著量化一定能量下的電子數量。」熱電子的產生途徑通常是用特定頻率的光照在納米結構的金或銀等金屬上面,激發所謂「表面等離子體」。據信,這些等離子體最終會失掉部分能量給電子,使電子變得熾熱。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
  • 英媒:科學家們發明新方法 可測量高能「熱電子」能量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新媒體專電 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4日報導,高能「熱」電子有望幫助太陽能電池板更有效地收集光能。但科學家一直無法測量那些電子的能量,致使對它們的利用受限。珀杜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分析這些能量的方法。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化學反應,是由各自的電子結構和動力學決定!
    化學反應在其最基本的水平上,是由它們各自的電子結構和動力學決定。在光照射等刺激的引導下,電子在液體或固體中重新排列。這個過程只需要幾百阿秒,1阿秒是十億分之一秒的十億分之一秒。電子對外場很敏感,所以研究人員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用光脈衝照射電子來控制它們。一旦這樣在時間上塑造了阿秒脈衝的電場,研究人員就可以實時控制電子動力學。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在理論計算上,孫志剛等人發展了獨特的描述化學反應中幾何效應的動力學理論,並基於張東輝等人發展的高精度的勢能面,通過精確量子動力學分析發現,只有引入「幾何相位」效應的理論計算才能正確地描述實驗觀測到的前向散射振蕩結構。該進展是科學實驗與理論計算的又一次「完美結合」,用交叉分子束和量子化學方法首次定量了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作用,把化學動力學中的一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 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在陽光的照耀下,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我們所需要的有機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大家熟知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光能利用過程。有了它,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才從原始的0.05%以下,增長到21%,確保了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有了它,我們才有了煤、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為現代工業提供了動力和原料。
  • 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到激發態的電子結構
    光碟機動的反應是人類視覺、光合作用和太陽能發電的核心。觀察到第一步,就打開了觀察化學鍵形成和斷裂的大門。圖註:科學家們首次直接看到了光碟機動化學反應的第一步。他們在SLAC上使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以捕獲當光撞擊到稱為CHD的環形分子時電子分布的幾乎瞬時變化。 在30飛秒或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內,電子云變形為更大,更彌散的雲,與受激電子狀態相對應。許多光碟機動的化學反應的第一步,就像那些促進光合作用和人類視覺的化學反應一樣,是分子吸收光能量時電子排列的改變。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細菌+微型太陽能板,只要一個桶就能進行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光合作用是有效利用太陽光的途徑之一,但是,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般不高,大部分植物將太陽光轉化成生物質的轉化率僅為0.1%-0.2%,就算是生物反應器條件下的微藻類,目前也只在1—2%。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跳出植物的視角,能夠人工利用太陽光來「山寨」光合作用,人工光合作用就是收集「液態陽光」的一個過程,通過清潔、綠色過程來減少二氧化碳並生產高價值化工產品,將太陽光轉化為液態燃料存儲起來。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
  • 一秒相當於310億年,能否看到光合作用中,分子化學反應的畫面?
    捕捉光合作用和其他分子活動幀畫面意味著要達到非常快速的捕捉速度,使的光合作用之間的分子看起來非常慢,但它卻是如此之快,以至於物理學家不懈努力的在探索。但卻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即使真的做到了,也可能不知道。物理學家不能準確地觀察運動中的分子,並將捕捉到的東西與看到的東西進行比較,就像他們可以用宏觀場景的數字照片一樣。
  • 一秒相當於310億年,能否看到光合作用中,分子化學反應的畫面?
    捕捉光合作用和其他分子活動幀畫面意味著要達到非常快速的捕捉速度,使的光合作用之間的分子看起來非常慢,但它卻是如此之快,以至於物理學家不懈努力的在探索。但卻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即使真的做到了,也可能不知道。物理學家不能準確地觀察運動中的分子,並將捕捉到的東西與看到的東西進行比較,就像他們可以用宏觀場景的數字照片一樣。
  •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C3(一部分)→C5化合物(C3再生C5)C3(一部分)→儲能物質(如葡萄糖、蔗糖、澱粉,有的還生成脂肪)ATP→ADP+Pi+能量(耗能)C3:某些3碳化合物C5:某些5碳化合物能量轉化過程:光能→電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註:因為反應中心吸收了特定波長的光後,葉綠素a激發出了一個電子
  • 光合作用生命系統裡的量子效應
    或許你會認為我們應該已經對光合作用了如指掌,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對科學家來說,即使是最為基本的概念,也仍有可能挖掘出新的發現,光合作用也不例外。○ 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圖片來源:Wikipedia5月21,《自然-化學》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參與光合作用的分子能像非生命物質那樣,表現出相同的量子效應。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解開螢火蟲發光之謎 氧電子化學反應
    科學家認為,螢火蟲體內一系列複雜化學反應中伴隨的氧電子轉移引起了發光。科學家對其它發光動物的研究也發現了相同的發光機制,比如發光蠕蟲和蜈蚣。大約六十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昆蟲腹部發光器官(簡稱「燈籠」)產生的大量複雜化學反應。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Science:解析出日光桿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結構
    生命的太陽能電池板被科學家們稱為光系統(photosystem)。植物、海藻和光合細菌利用光系統高效地捕獲光線中幾乎每個可獲得的光子來生長和壯大,從而填充著地球上的幾乎每個角落。Fromme說,「為了真正地和充分地理解光合作用,人們必須追蹤將光線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這是有史以來研究的最快的化學反應之一。這也是它如此難以研究和理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