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人們極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他決定著我們生活的幸福程度以及事業的成就大小與否~
情商高的人,不僅僅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還能夠體察到別人的情緒,讀懂他人言行背後的需求,和她在一起你是舒服的、愉悅的~
高情商和好的溝通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兩個核心的要素:
一個是情感,另一個就是信息。
雖然需要我們做到兩者兼備,但哪一項是我們需要優先處理的呢?
顯然是情感。
特別在中國介個「人本位」的文化影響下,往往人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中國的很多成語都是有它的內在邏輯的。
如我們通常所講的「人情世故」,也是「人情」先行,因為只有「人情」到位了,「世故」——人世間那些約定俗成的準則才能更好的得以運行~
所以「情」,在必要的時候是「高於」事實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善意的」謊言~
案例1
很多男同志因為辦事需要請一幫人吃飯,花了5000元錢。回到家老婆問到:「晚上請客吃飯花了多少錢啊?」
很多男性會實話實說:「花了5000多」。
老婆一聽,介末多!心情肯定不爽啊,臉色立馬沉了下來,空氣裡頓時瀰漫著硝煙的味道......
即使她不作不鬧,也會balabala個沒完,忍受著「心智的折磨」,和諧的氛圍也就此打破......
當然,也有很多「智慧」的老公,怕老婆生氣,擺擺手,便把價錢大打折扣:「不多不多哈,也就500多塊錢吧」
老婆一聽,在心理承受範圍內,經濟實惠,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一場矛盾就此煙消雲散。
有人會問,介不是欺騙嗎?其實不然,雖然它不是一個正確的回答,但卻是最合理的回答!
特別在中國介個人情的社會中,有時事情的真實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起心動念,以及事情所導向的結果。
就像小時候,我們吃一些好東西,問父母吃不吃時,父母會經常「欺騙」我們說:「我不愛吃,還是你吃吧」!
雖然是句「謊話」,但他們的起心動念是一顆愛我們的心,難道能說父母在欺騙我們嗎?
包括上述的案例,因為夫妻雙方的立場是不同的。
老公的立場會覺得如果我不花介末多錢很多事情無法更好的得以推進,在他心裡這5000元錢花的是值得的。
而老婆的立場是勤儉持家,她認為花5000多元請客是「不值得」的。
人與人之間,即便親密如夫妻,立場不同是很難達成真正的理解的。
孔子說過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告訴我們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找到最和諧的那一部分。
介需要我們去找到那個情感&事實之間的平衡點,就像很多女性買了條2000元錢的連衣裙,明明打9折,卻告訴老公只要2折哦。
雖然說的都不是「實話」,但卻是能夠照顧對方情緒、維持和諧氛圍,又無傷大雅的最合理的話.
溝通也是們藝術,他不像西方裡yes/no疑問句式一樣,必須得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能夠捕捉到對方的言外之意,給出最合理的回答。
案例2
在職場中經常遇到的一個情況,特別是在一些階級等級森嚴的傳統企業裡。
如果領導打電話問你:「現在有空嗎」你會怎麼說呢? 無論你是否有空。
如果說「我有空啊」,則會讓領導覺得你挺閒,即便嘴上不說,心理也琢磨著以後得多給你布置點「活」。如果說我沒空,那更糟糕,介等於在正面拒絕領導,領導心裡會想:膩害了,翅膀硬了,我都喊不動了。那麼,你就默默等著以後穿「小鞋」吧。況且他問你是否有空肯定是有事啊,但你又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萬一要是好事呢?
最合理的回答應該是什麼呢?
「那我先把手裡活放一放,現在過去」。
既表示了你沒「閒著」,又回應了領導的「召喚」。
到了領導那裡解過情況後,如果是「好事」,爽快答應即可。
如果他是讓你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怎麼辦呢?
直接拒絕肯定會得罪領導,可以嘗試著像打太極一樣,比如說:
「您安排的事我明白了,我手裡還有些活,上面要數據等著上報,你看這樣行不,等我一忙完,就去做您安排我的事?」
介樣照顧到對方情緒,不會讓他感到沒面子,也是帶點委婉的拒絕,同時也是以商量的口吻去徵求對方,讓對方做最後決定。
這不是告訴我們要如何的「投機」,它是一種自我的「保全」,畢竟只有先生存下去,才能談發展。
我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民族,對被動要求去做的事情往往內心都不太情願,而讓自己主動的去選擇的時,則很容易接納。
所以,我們在溝通中要儘量吧最終選擇權交給對方。
案例3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為什麼有的家長讓孩子或者另一半做些事情對方總是那麼的抗拒?
其實根源在於我們表達的方式。
比如你讓你的另一半乾活,如果你的口吻是命令式的:
「快去把垃圾到了!」「去把地拖一下!」,
對方聽了心裡多少有些「不爽」。
因為這種表達方式讓人感到我是沒得選擇的,必須服從的,不被尊重的,很容易產生對抗情緒!我想,介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叛逆的原因吧~
倘若換一個句式,擴大選擇空間,把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對方,比如:
「親愛的,倒垃圾和洗碗你選一個唄,剩下的我來做?」
即使你心裡明白他一定會選擇倒垃圾,也讓他感到我是自主的、被尊重的,很容易愉快的答應。
同理,你想約個女生去看電影,你問她:
「周六有空嗎?我們一起去看電影吧。」
那麼,她的思維會鎖定在有沒有空,要不要去看電影的問題上,在對方對你「感覺」還不到位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拒絕。。。
倘若你換成選擇式問句問:
「我們去看電影吧,你是周六有時間還是周日有時間呢?」,
介樣,讓對方把思維圈定在了選擇周六看還是周日看的問題上,把思考範圍給縮小了,淡化了有沒有空的問題,介樣,大大增加邀約成功的概率。
案例4
歷史上也有個人這點做的很好,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賈詡。
曹操暮年之際,關於繼承人問題上還在不停地搖擺。按照當時社會繼承人立嫡立長的規則,應立長子曹丕為儲,可曹操卻偏愛他才華橫溢的三子曹植,並萌生了廢長立幼之念~
糾結中詢問身邊的謀士賈詡:
「我的兒子中,數曹丕和曹植的資質最好,依你看,誰可繼承大任?」
賈詡先是故作沉思,曹操疑問他為何沉默?賈詡答到:
「我剛才在思考事情,思考袁紹和劉表廢長立幼,從而引發兄弟自相殘害的事情~」。
曹操聽了後大笑,立馬心領神會,並稱嘆賈詡乃真謀士也~
可見,賈詡的回答是很有「藝術性」的,表面上沒有回答問題,但實際上又回答了問題。
這樣,給予了曹操充分的尊重:
一方面介是你的家事,作為「外人」我不方便對此「指手畫腳」,但你既然問,我會提供些資料給你做參考。另一方面,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曹操,並且,隔牆有耳,介樣的回答不容易留下話柄,給自己未來也留條後路。倘若賈詡正面回答:立長是也,若立幼廢長,則後患無窮!
會讓曹操感到:「你在操控我的家事」,
雖然這個問題是曹操直接問他的,但人性有時就是那麼的複雜、不可捉摸。特別是像曹操那樣身處高位的人,更是疑心甚重。
一方面會覺得你是不是「拉幫結派」「另有所圖」。
另一方面身出高位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自己的受制於人,失去「主控權」,讓曹操心存芥蒂,也給自己日後埋下隱患。
可見賈詡「高情商」的回答,不動聲色的把選擇權還給曹操,完美的避開了各種雷區~
最後,願我們在溝通中能夠懂得變通,根據場合說出最合理的話,把選擇權交給對方,讓對方受到充分的尊重,你會發現你的家庭,事業將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越發的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