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斯·哈林到斯科特——紐約市公共藝術60年的變化

2021-01-08 騰訊網

1982年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為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 Fund)製作的數字作品---「Messages to the Public」(圖片來源:詹妮·迪克森(Jane Dickson),項目發起人和動畫師/紐約公共藝術基金會)

紐約,是一座擁有著世界頂級博物館和畫廊的城市,但有許多最著名的實驗性藝術作品都是在這些空間的牆外首次展出的。從1960年代到現在,紐約的公共藝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乃至再創造,就連展示地點也發生了多樣化的改變。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 Fund)的總監兼首席策展人尼古拉斯•鮑姆(Nicholas Baume)以及非營利組織More Art的執行董事兼首席策展人米卡埃拉·馬丁加尼(Micaela Martegani)進行了交流,梳理了這座城市在近60年中一些最重要的公共藝術品。

20世紀60年代

從1960年代到今天,公共藝術經歷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縱觀歷史,公共藝術由國家性的紀念碑所主導,被先鋒派藝術所排斥。鮑姆說道:「這樣做從根本上改寫了我們所認識的公共藝術。」這種變化一個尤為關鍵的例子是1967年在紐約舉辦的「環境中的雕塑」(Sculpture in Environment)群展。該展覽是由紐約市公園部門組織,多麗絲·弗裡德曼(Doris Freedman)女士策劃的,她曾擔任該部門文化事務主管,並在1977年創建了公共藝術基金會。

該展覽包括藝術家託尼•羅森塔爾(Tony Rosenthal)的立方體雕塑《阿拉莫(Alamo)》,此雕塑現仍在艾斯特廣場展出。鮑姆說:「這件作品是一個激進的先例,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在城市空間背景下進行公共藝術創造意味著什麼。」他還補充道,克拉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的作品也同樣精彩,在中央公園內一個挖空又重新填補了一個深洞,並命名為《溫和的市民紀念碑(Placid Civic Monument)》。這件作品代表了「藝術家將作品延伸到博物館之外的野心,甚至他們思考藝術的方式也擺脫了自己工作室的局限」。

託尼·羅森塔爾(Tony Rosenthal)的雕塑阿拉莫(Alamo)現在位於紐約的艾斯特廣場(Astor Place)。(圖片來源:詹森·斯尼斯(JASON SZENES)/ EPA-EFE / SHUTTERSTOCK。 2020託尼·羅森塔爾財產/由藝術家權利協會(ARS)許可)

20世紀70年代

鮑姆認為1970年代是全球公共藝術最激動人心的時期之一。他說:「當時,藝術家經常在沒有任何官方授權的情況下,就開始行動了。」在紐約,他們利用廢棄的地方。根據鮑姆的描述,戈登·馬塔-克拉克( Gordon Matta-Clark)的《一日盡頭》(Day’s End,1975年)是當時最重要的公共藝術品之一。他在紐約52號碼頭的一個倉庫的牆壁上鑿了一個巨大的洞。這一作品的出現引起了當時在切爾西碼頭附近坐船遊行的LGBT社區成員們的關注。

菲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1989年的《無題》(Untitled)(圖片來源:FELIX GONZALEZ-TORRES /FELIX GONZALEZ-TORRES基金會和紐約公共藝術基金會)

20世紀80年代

1980年代所呈現的公共藝術品是公共藝術基金會的「重大精髓作品系列」之一,用鮑姆的話來說,這一系列作品就是要「傳遞信息給公眾」。十年中,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遊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大衛·沃納洛維奇(David Wojnarowicz)、安德裡安·派普(Adrian Piper)、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凱斯·哈林(Keith Haring)、馬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理察·普林斯(Richard Prince)和阿法瓦多·加爾(Alfredo Jaar)等藝術家在時代廣場的一塊LED屏幕上投影了各種各樣的數字影像和信息,藉此表達大量社會和政治問題。鮑姆認為1980年代的公共藝術的特點是「能廣泛地直接表現重大社會問題」。

費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在1989年創作的《無名》就是其中之一。在石牆暴亂(Stonewall Riot)20周年之際,此作品在石牆酒吧對面的謝裡登廣場(Sheridan Square)上展出。該作品是一個帶有白色文字的黑色廣告牌,它上面寫著尖銳的文字。這個廣告牌在1999年和2019年又被重新安裝展出。

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在1997年用乙烯基包裝的紐約市公共汽車—公共汽車(Bus)。(圖片來源:瑪麗安·哈德斯(Marian Harders)/公共藝術基金會)

1990年代

從1990年開始,有很多藝術家將汽車的廣告欄用作公共藝術品的載體。鮑姆表示:「這個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作品與社會的持續聯繫」,並且「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在公眾的心中獲得了一席之地」。此期間的公共藝術基金會傑出的作品分別有: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的《公共汽車》(Bus,1997年),這件作品是一個用文字覆蓋的40英尺長的大巴車;梅爾文·愛德華茲(Melvin Edwards)的不鏽鋼雕塑《明天的風》(Tomorrow's Wind,1991年)位於多麗絲·弗裡德曼廣場(Doris Freedman Plaza); 以及瑞秋·懷特裡德(Rachel Whiteread)的《水塔》(Water Tower 1998年),現在屬於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之一。該作品是由一個樹脂鑄成的巨大的水塔安裝在紐約SoHo的屋頂上。鮑姆認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在「傳統上與男性藝術家有關」的大型公共雕塑領域中出現了「一些真正有力量的女性聲音」。

薩拉•斯茨(Sarah Sze)在2006年的作品—《角落情節》(Corner Plot)(圖片來源:該藝術家,公共藝術基金會,和Marianne Boesky畫廊)

21世紀初

新世紀的偉大雕塑作品也層出不窮。在洛克菲勒中心,公共藝術基金會展出了傑夫·昆斯(Jeff Koons)和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巨作。基金會的其他大型項目還包括薩拉•斯茨(Sarah Sze)的《角落情節》(Corner Plot,2006年),該作品是一個在多麗絲·弗裡德曼廣場(Doris Freedman Plaza)中被大地吞沒的建築物,還有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2008年的作品--《紐約市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鮑姆認為,這四個分布在城市各處的人造瀑布「每個都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不同的共鳴」。除了由公共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項目,克裡斯託和娜·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的作品《大門》(The Gate)也映入了人們的眼帘,該作品2005年在中央公園由7,503塊面料板組成。根據鮑姆的說法,這十年內,通過媒體報導和機構支持,紐約培養了一大批喜愛公共藝術的觀眾。「媒體和這些機構的存在也提供給人們藝術教育和藝術氛圍,讓人們期待著公共藝術能融入紐約市的骨血,更何況藝術家也一直在豐富紐約的文化景觀。」

公共藝術基金在紐約哥倫布環島(Columbus Circle)舉辦,由西野達(Tatzu Nishi)在2012年創造的《發現哥倫布》Discovering Columbus。(圖片來源:湯姆·珀爾(TOM POWEL) /公共藝術基金會)

21世紀10年代

鮑姆對近幾年的狀況侃侃而談:「任何主要的公共空間、公園和設施都應有公共藝術品」,這個概念已經成為現實。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布魯克林大橋公園(Brooklyn Bridge Park)以及紐約的更多地方,現在經常定期向公眾開放展覽。鮑姆解釋說,公共藝術品在人們的心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被認為是「不被政府所認可」的藝術相比,人們已擁有完全不同的心態。 他說:「這些地方一旦沒有了公共藝術的元素,對公眾來說都是不敢想像的。這真實體現著市民對公共藝術價值和作用的巨大認可。」

西蒙·阿蒂(Shimon Attie)於2017年的作品《守夜人》(Night Watch)(圖片來源:More Are)

鮑姆認為,過去十年中公共藝術基金會最重要的一些項目有:西野達(Tatzu Nishi)在2012年創作的《發現哥倫布》(Discovering Columbus),2011年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作品展覽以及2019年的西阿·阿瑪雅尼(Siah Armajani)的建築結構展—《樹上的橋》(Bridge Over Tree)。 在2010年代廣受好評的公共藝術品中,由非營利組織創意時代(Creative Time)在布魯克林的多米諾糖廠(Domino Sugar Factory)展出的卡拉·沃克(Kara Walker)於2014年雕刻的作品《微妙》(A Subtlety)也十分具有紀念意義。

由More Art組織的藝術作品展覽還包括克日什託夫·沃迪奇科(Krzysztof Wodiczko)在2012年創作的《亞伯拉罕·林肯:退伍軍人項目》(Abraham Lincoln:War Veteran Project)。這是一尊在聯合廣場(Union Square)展出的雕像,表現出戰爭帶給心理和情感衝突的代價。安德裡亞·馬斯特羅維託(Andrea Mastrovito)在2017年拍攝的電影項目《NYsferatu》,通過布萊姆·斯託克(Bram Stoker)的吸血鬼小說《德庫拉》來審視仇外心理;以及西蒙·阿提(Shimon Attie)的2018年無聲電影《守夜人》(Night Watch),該電影講述了尋求庇護者在紐約的經歷,並在一艘穿越哈德遜河、東河(East River)和五個行政區海岸的駁船上放映。馬丁加尼(Martegani)說:「與其他公共藝術項目一樣,《守夜人》所體現的力量在於藝術家把不成熟的原始事物展現出魅力而富有詩意的結果。」( 陳鼎琦 編譯自ARTnews 原文作者 Claire Selvin 原文地址:https://www.artnews.com/art-news/news/public-art-new-york-famous-works-1202693184/)

相關焦點

  • 我讀︱從政治科學家到人類學家——斯科特及《弱者的武器》
    斯科特認為,基諾維斯和馬林進行此種劃分是基於奴隸日常反抗缺乏革命性成果的事實,但他堅信「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現代革命能在不精確參照此類行動(即「自我放縱的」、個人化和非組織化行動)的情況下成功地得以解釋」(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第355頁),隨後舉例稱1917年俄國革命中軍隊的瓦解源於微不足道的、利己主義的不順從或開小差行為,循此思路接著解釋1948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的潰散和1975年西貢軍隊的瓦解也是由於此種因素
  • 設計|優衣庫變時尚的套路:波普藝術!
    凱斯·哈林波普藝術?流行藝術?啥是「波普」?其實就是「Pop Art」(Popular Art)的音譯。但他其實不是波普藝術的祖師爺。如果倒過來說,波普藝術實質上始於「拼貼」、始於英國。1956年,一場聯展《這就是明天》在英國悄然舉辦,一幅畫引起軒然大波,它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幅「波普藝術」。波普「POP"這一名稱的來源,正是中間肌肉猛男的遮羞之物:棒棒糖上印的「POP」。
  • 斯科特先於阿蒙森出發,為何斯科特落後一個月到南極點|百家故事
    1868年出生的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是一位極地探險家,被英國人稱為20世紀初探險時代的偉大英雄。1901年第一次前往南極洲的羅斯海探險,發現了島嶼,斯科特把它命名為愛德華七世半島。1904年風光的回到英國後,一下就成為舉世矚目的大英雄,戀人凱斯琳·布魯斯結婚後,還生下一個兒子,收穫了家庭的斯科特,並沒有停止探險的腳步,內心一直渴望再次踏上南極,徵服極點。
  • 澳大利亞雪梨市的城市公共藝術戰略
    雪梨市政府早在1998年就在規劃角度明確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十年後,雪梨市政府於2008年公布了《雪梨可持續發展2030》,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指導雪梨市未來更長遠的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雪梨市市區排放將減少至70%,確保後代能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適宜居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自然環境的良好發展,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
  • 上海這26個會講故事的聖誕美陳,美到炸裂!
    「   這些會講故事的聖誕美陳,美到炸裂!   -2-   上海IFC   米奇90周年璀璨星光聖誕   上海IFC中高達5米的3D立體LED巨型熒幕real吸睛,滾動播放著自1928年以來米奇的經典片段和形象的演變
  • 斯科特.H.楊:MIT 課程挑戰者
    在2011年10月1日到2012年9月26日這近一年的時間裡,斯科特.楊全職攻讀 MIT 的計算機科學課程。在剛開始的幾個月裡,他每周學習六天(周六除外),每天從 6am 學習到 6pm,平均每周用在挑戰 MIT 計算機課程的時間大約是 60 個小時。後來隨著效率的逐漸提高,以及通過了一些課程和考試後,才將每周花費在學習的時候壓縮至 30 到 40 小時。
  • 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
  • 《普羅米修斯2》改名 斯科特劇透《銀翼殺手2》
    在距離《異形》首部曲33年之後,斯科特執導了前傳電影《普羅米修斯》(2012),並且目前正在籌備該片的續集。被問起為何時隔這麼多年才重回《異形》系列,斯科特給出的答案是這並非他本人的選擇,而是製片公司的決定——不過他承認自己因為首部曲大獲成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製片公司)沒有來找我(拍《異形2》)」,斯科特披露,「我有點不敢相信。不過如果他們找我,我的要價會很高。
  • 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來啦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鄒曾婧)年底重磅藝術項目「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正式開幕啦!室內加室外兩個展區,涵蓋繪畫、雕塑、影像、互動裝置等藝術類型,齊聚國際藝術大家、國內知名藝術家和眾多青年藝術家共50位,在南山區為大家帶來一場的異彩紛呈的展覽。
  • 國際資訊 , [美]紐約市加弗納斯島新規劃/丹佛市放寬對「
    新的氣候變化及可持續實驗室有望在紐約市加弗納斯島落成加弗納斯島位於紐約灣區(圖1),總面積約70公頃。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該島作為重要的軍事基地,一直承擔著護衛紐約市的職責。1996年,美國海岸警衛隊拆除了島上的軍事設施,將該島「非軍事化」。
  • 斯科特|美國十六歲小將美網表現獲稱讚
    本屆美網之前,美國小將斯科特(Katrina Scott)的WTA排名第637位,個人頁面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但她最近向WTA工作人員提供了大量個人信息,包括5英尺11英寸的身高、6月份剛滿16歲、習慣用右手打球、在伍德林山出生和成長等。今年美網,斯科特持外卡出戰。
  • 紐約市地鐵恐怖襲擊頻發,市長卻充耳不聞
    【南方+11月20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1月19日上午8時30分,一名40歲的女人在紐約聯合廣場向北的站臺被推到鐵軌上。襲擊她的人在站臺上踱步,看到5號列車即將駛進站臺,就從後面把她推到了鐵軌上。
  • 《普羅米修斯2》確定開拍 斯科特將引入新物種
    《普羅米修斯2》確定開拍 斯科特將引入新物種 時間:2015.08.2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美媒:中國成美國紐約市第二大移民來源國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紐約市移民辦公室當地時間3月19日發布第二份年度移民狀況報告,指出紐約市無身份移民人數呈下降趨勢,而在所有移民中,中國是第二大來源國,中文已經成為紐約市第二大外語。報告指出紐約市目前有移民320萬,佔全市人口的37.1%和勞工人口的4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紐約市的無身份移民有47.7萬人,佔全市人口的5.3%,比2008年的67.2萬人出現大幅下降,報告說導致下降的原因包括2008年以後的美國經濟勢衰、墨西哥經濟好轉以及近期的邊境嚴防。
  • 可視化打開新視野:過去60年地球人口究竟在如何變化
    截止到2017年,worldometers世界人口時鐘的數字已經超過了76億。研究目的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過往60年的人類歷史時,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會呈現不同的人口增長軌跡。這讓我很好奇,希望通過研究來回答以下問題:哪個地區/國家有最多的人口?不同地區/國家在過去60年的人口增長各自是什麼樣的?
  • 《異形》誕生的臺前幕後|斯科特|雷德利·斯科特_網易新聞
    有一些傳言是根據場內的真事添油加醋改編的,也確實有些前排觀眾換到了靠後的座位,但場內也有興奮的年輕人趁機搶佔空出來的前排位置,為的是要看清異形的全貌。斯科特對觀眾的反應非常滿意,福斯的決策層卻擔心觀眾可能受到的過度驚嚇會引發道德譴責和抵制而造成票房損失,因此要求斯科特對影片再進行大幅度的刪減,這引起了雙方的爭辯。
  • 與紐約市原汙水相關的原生生物多樣性模式
    Carlton期刊:ISME時間:2019.06影響因子:9.493一、研究背景原生動物是陸生和水生環境中營養鏈和營養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和動物微生物組的成員,它們與宿主的關係從寄生到共生不等。
  • 巴蜀之光——國際公共數碼藝術展暨英國流明數碼藝術大獎中國成都...
    4位榮獲英國流明數碼藝術獎的優秀國際藝術家(組合),一同打造基於成都文化歷史和具有傳承精神的公共藝術展覽。參展作品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映射出別樣的巴蜀夜景本次展覽試圖改變過去藝術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關係,在城市中重建人與藝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重新認識到城市的魅力所在,喚醒標準化城市的活力,並展示當代藝術在公共領域的多種可能性。同時也能讓海外藝術家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韻味,向世界傳遞「蜀地文化」的精髓,梳理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互通互激的關係。
  • 2018年自考《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練習試題:填空
    2018年自考《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練習試題:填空1.在傳統的環境設計中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是?中國2.開放性的場所空間分自然的開放空間和人為的開放空間,下列當中哪種不屬於自然性的開放空間?
  • 拜倫-斯科特的問題是:他也許還活在當年的湖人時代裡
    哦對了:就在今年七月,斯科特教練說:「拉塞爾不是魔術師!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一個還沒滿20歲、剛入行的榜眼後衛,這麼說真的合適嗎?除此而外,其他細節:——斯科特帶的湖人,很少打擋拆。——湖人不太給拉塞爾以持球突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