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打開新視野:過去60年地球人口究竟在如何變化

2021-01-10 DT財經

文/紐約數據科學學院

我們平時觀察世界的時候 ,都是通過我們的視覺直觀感受。但是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大得超乎我們想像。大數據除了能夠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外,它還是一種天然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和視角。當數據俠Chuan Sun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全球人口數據作了一番分析後,他發現數據和可視化為他描繪了一幅觀察世界的新景象。

世界人口的分布

在我寫作此文的那一刻(2016年8月9日早上9點),我們這個星球的人口數為7,441,490,775。這不是一個小數字,我不由自主地想要拿這個數字來做些思想實驗。

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假設地球上的每個人(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兒童)各自佔一平方碼(註:0.84平方米),所有人按照軍隊方陣的形式排排站,那麼全世界人口方陣的面積就相當於105個曼哈頓島,或7.9個紐約市;或者更時髦一點,把人類放到計算機的世界裡,將每個人算作筆記本電腦內存裡的一個字節(byte),那麼全部地球人口大約相當於7.44G內存。

怎麼樣,你是否對地球人口規模有了些更直觀的感覺?別忘了,就在你花3分鐘時間思考這些概念的時候,又有數百個嬰兒誕生了。截止到2017年,worldometers世界人口時鐘的數字已經超過了76億。

研究目的

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過往60年的人類歷史時,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會呈現不同的人口增長軌跡。這讓我很好奇,希望通過研究來回答以下問題:

哪個地區/國家有最多的人口?不同地區/國家在過去60年的人口增長各自是什麼樣的?

如果2015年的世界由100個人組成,那麼這其中就有60個亞洲人,15個非洲人,11個歐洲人,14個美洲人(9個來自南美,5個來自北美)。也就是下面這張使用infogr.am所製作的信息圖所展示的那樣。

(圖片說明:100個地球人中各大洲人口佔比)

地球的75%是被海洋覆蓋,剩餘25%的土地中,也並非全都適宜人類居住。總的來說,地球的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地形,地理環境,地區經濟水平等。地球母親的人口分布狀況如下圖所示。

數據顯示,雖然人人生來平等,但各地區的發展卻很不均衡:

2015年的世界人口幾乎是1950年時的三倍。絕大多數地區的人口都在增長,但欠發達地區的增速比發達地區快。發達地區(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的人口比世界其他地區要少很多。高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報告劃分)的增長速度不像世界其他地區那麼快。

全球人口在1974年達到40億,1987年達到50億,1999年達到60億,2012年達到70億。

由於世界人口普查每5年才進行一次,因此我們並不知道具體在哪一天,世界人口突破了這些裡程碑。但根據聯合國預計,2024年世界人口將超過80億,而2037年將超過90億。

(圖片說明:世界人口在過去六十年的變化情況)

人口最多的,始終是亞洲

在這份數據裡,亞洲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還多。中國和印度則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2015年的數據,單單這兩國就佔去了世界人口的37%。

(圖片說明: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人口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在東亞,日本是另一個人口較多的國家,但是增長速度遠不及中國和印度。

如果進一步觀察中國人口增速的曲線,可以發現,1950年以來,雖然中國人口一直在增長,但增速並非一直不變。增速表上出現了3次明顯的「低谷」,分別在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末至今。這三個時間段都對應了中國現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及政策節點。

(圖片說明:中國在過去六十年中人口的增長率變化)

東南亞地區,根據2015年的數據,印度的人口數是全球第二,東南亞區域第一。同一區域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人口數分別排在世界第6和第8。

(圖片說明:部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人口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而在北美,美國人口最多,加拿大第二。加拿大的增速比較平穩,但美國的人口增速在過去60年出現過v字形走勢,增速並不穩定。

(圖片說明:部分北美國家和地區人口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

我著重分析了1955,1985和2015年的人口情況,來呈現10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口增長過程。

在1955年,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佔了全球人口20%。俄羅斯排名第4,佔了全世界人口的4.05%。

而到了1985年,印度尼西亞超過俄羅斯,成為全世界人口第4多的國家。德國,英國和義大利也分別被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奈及利亞取代。

在2015年,墨西哥加入了進來,日本被擠出前十。中國,印度和美國仍佔據前3的位置。令人意外的是,俄羅斯的人口較1985年僅僅增長了481150人。不過,回顧歷史很容易找到原因:蘇聯解體帶來了俄羅斯人口的流失。

所以,我們應當為人口過多而感到擔憂麼?

過去幾十年,我們都在擔心地球人口過多的問題,無論學術界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在談論這個問題。研究者設計了許多模型,來預測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

好消息是,全球來看,人口增速正在從1963年2.19%的峰值下降。但是,在拉丁美洲、中東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速仍然保持在高位,沒人知道未來地球人口將如何變化。

(圖片說明:過去六十年間全球人口增長率的變化以及對未來三十年的趨勢預測)

所以,通過分析和可視化世界人口數據,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過去60年,人類在持續增長。無論貧困地區還是富裕地區,人口增長都是持續的主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中,有5個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發展中國家往往比發達國家人口基數更大、人口增速更快。最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速更慢。全球人口增速整體上正在放緩,並且將在未來數十年繼續下降。

DT君說

大量的人口過去為亞洲國家的發展帶了很多困難,但是如今人口更代表著機遇。

如果從數據角度來看全球人口問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教授漢斯·羅斯林一定是最負盛名的專家之一。DT君曾經寫過一篇介紹他觀點的文章《緬懷漢斯·羅斯林:他用數據說,世界沒你想得那麼糟》。他不斷提醒大家,關於人口的未來,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世界人口統計數據顯示,1963年,全球婦女的平均生育率是5;到了2012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了2.5,而且這一數字仍在降低,與發達國家的婦女生育率相當。這意味著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放緩了很多。這得益於中國、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的人口政策,以及發展中國家不斷提升的經濟發展水平。

然而,如果我們不看這些數據的話,就無法意識到我們的世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所以,不用恐慌,我們應該對未來保持樂觀,繼續用數據去觀察、記錄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景象。

(本文編譯自文章 7.4 Billion Earthlings on One Planet: Trends of the Past 60 Years)

備註

本文的信息圖製作網站來自於infogram文中的Cartogram是一種讓地圖在不同的數據標準下進行扭曲變形的可視化形式,本文還包括一個可視化交互界面,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訪問項目用到的代碼及應用demoShiny App地址Shiny App使用的數據Github代碼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Chuan Sun,喜歡發掘各類事物之間的彼此關聯,從混亂中發現潛在的秩序。他曾在亞馬遜西雅圖總部擔任軟體工程師。這個項目與機器學習及計算機視覺相關。他擁有中佛羅裡達大學的計算機博士學位,研究主題包括編寫機器視覺算法,從而實現從視頻數據中對複雜的人類活動進行分類的任務。Chuan堅信,真相之美就隱藏於數據之海中。Chuan 於2016年9月畢業於紐約數據科學學院為期12周的數據科學家培訓營。現在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擔任數據科學家。

關於DT×NYCDSA

DT財經與紐約數據科學學院是戰略合作夥伴。DT×NYCDSA 系合作開設的專欄系列。

關於紐約數據科學學院:

紐約數據科學學院(NYC Data Science Academy)成立於2014年,是美國行業領先的數據科學教學機構。學院提供最高質量的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培訓,致力於推進全球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應用進程、以及向企業界輸送數據分析人才。

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計劃是由第一財經旗下DT財經發起的數據社群,包含數據俠專欄、數據俠實驗室系列活動和數據俠聯盟,旨在聚集大數據領域精英,共同挖掘數據價值。申請入群請添加微信公號dtcaijing004並備註「數據社群」,合作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15張圖片顯示了地球在過去的50年中的變化
    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過去50年的科學和生產的進步推動了世界進入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一般來說,我們低估了人類對地球大氣層、海洋和野生生物的影響。但是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變化了嗎?相信我們,過去的幾年是以各種戲劇性的變化為標誌的,不僅影響了地球,而且影響了人類。
  • 卡戎的秘密,60億千米之外的神秘天體,它究竟是衛星還是伴星
    在過去的數千年裡,由於觀測技術的局限,我們人類文明從未發現過這片神秘黑暗的地帶,因為他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足足有45億千米的距離。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一顆神秘的天體闖入了人類的觀測視野,這就是冥王星。冥王星是一個矮行星,位於柯伊伯帶深處,距離人類發現冥王星到今天,已經有85年了。
  • 一張圖讓你看完過去166年全球氣溫的變化
    (原標題:一張圖讓你看完過去166年全球氣溫的變化)
  • 新視野號飛船訪問過的最遙遠物體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於2006年1月19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裡/秒,或58,536公裡/小時(10.10英裡/秒或36,373英裡/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系統。
  • 未來人口會增加到多少?人口增長會不會造成全球環境的惡劣變化?
    在過去的2000年裡,世界人口正在急劇增長,在1999年,世界人口就已突破60億大關。而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人口每年正在以大約8300萬的速度增長,預計在2100年世界人口將會達到110億,而這一趨勢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 世界人口排行榜:2027年印度人口超中國
    由於生育行為變化不大,未來的人口增長速度主要基於出生率。出生率的不同,可在數十年間影響人口分布。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出生率明顯下降,即使在出生率較高的非洲也是如此。四是老齡人口迅速增長。由於人口增長速度因出生率下滑而下降,導致老齡人口比例上升。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在2050年增長一倍,到2100年增長兩倍。
  • 模型預測:50年內地球人口開始萎縮!多國被腰斬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幾十年來,「人口過剩」一直是反烏託邦小說的主要創作主題之一,更有模型預測,人類像瘟疫一般的傳播會將地球的資源消耗推向極限。在一項發表於《柳葉刀》上的研究中,科學家預計到2060年左右地球上的人數將再增加20億,人口總量逼近100億!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 冥王星地下黨和新視野號的故事
    1992年,越南裔美國天文學家劉麗杏與她的導師大衛•朱維特,利用並不先進的夏威夷大學毛納基山天文臺的88英寸望遠鏡,歷經5年的努力,終於在1992年發現了第一個冥王星的小夥伴,臨時編號為「1992 QB1」的15760號小行星。柯依伯帶的大門一經打開就再也無法關閉。隨後,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天體。
  • 過去30年地球表面變化的真相,看過的人都沉默了
    就這樣,我們得以看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在過去30年間的各種變化。 我們就來看一看 秘魯的Ucayali河流是怎麼侵蝕著河床,然後形成了一個個牛軛湖...上海,1984年到2012年的變化。從中心城區已經發展到了各個市郊縣。
  • 細細琢磨五項研究,用「新視野」看冥王星
    圖源:NASA/JHUAPL/SWRI2015年7月14日,數百萬人屏息注視著一架由他們自己製造的鋼琴大小的宇宙飛船駛近30億英裡外的一塊冰冷的巖石。通過這架「新視野」號的眼睛,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為我們看到的一切大吃一驚。
  •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天涯海角」:回頭一瞥 懵了
    2019年1月2日深夜,「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了柯伊伯帶的天體「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正式名稱為2014 MU69。初期照片顯示該天梯長得就像一個花生或者葫蘆。
  • 4年過去了,5億人在種的螞蟻森林,現在如何了
    4年過去了,5億人在種的螞蟻森林,現在如何了2016年,支付寶推出螞蟻森林項目,一時間風靡全國,很多學生、上班族等有事沒事就打開支付寶種樹。記得剛推出來那會兒,學生、上班族,每天都在瘋狂種樹,除了自己努力獲取能量之外,每天早上還要勤奮偷取別人的能量……2019年,螞蟻森林推出種樹活動,活動第一名獎勵1噸西藍花,引得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兩所大學為種樹一決雌雄,最後結果是他們都獲得了1噸西藍花,學生們有口福了。
  • 《時代》公布地球表面組圖 呈現28年地球變化
    ,仿佛帶我們進入時光機器,回顧28年地球的變化。  這組圖片由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以下簡稱「美國航天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從谷歌地圖存證文件中收集,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向我們展示了從1984年至2012年的地球表面的驚人變化,其中包括全球城鎮擴張、熱帶雨林惡化以及冰川融化等等,讓人不禁感嘆:短短28年,地球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1972年,美國航天局啟動地球資源探測衛星項目,並發射第一臺探測衛星。
  • 解密冥王星—不平凡的新視野號
    在 2005 年 7 月 4 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NASA) 的飛船新視野號正在距離地球50 億公裡的地方。當它突然中斷信號時候,它已飛行了 9.5 年,離冥王星就只有 10 天的飛行時間。但是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背景。到 1989 年為止,人類已經成功地將太空飛行器送往太陽系的所有已知行星,除了冥王星。
  • 地球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160億人是極限,現在已超過負荷70%
    2020年剛開始,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災害,有天災也有人禍。看網絡上的評論,許多人說這是大自然的憤怒。誠然,人類的文明在不斷進步、發展。在地球這一環境上,人類的數量、領域都在不斷擴張,但是,地球究竟能夠承載多少人口呢?
  • 美國「新視野號」距離地球有69億公裡 觀察恆星在太空中的位移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探測宇宙飛船自2006年發射以來立下不少創舉,包含2015年首次探索冥王星及在2019年完成史上最遠飛掠任務等。近日美國航天總署再次發布喜訊,目前「新視野號」的位置距離地球有43億英裡(約69億公裡),其所拍攝的照片首次清楚呈現了「視差效應」,代表人類可從地球及新視野號拍下的照片觀察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在太空中的位移。「視差效應」(Parallax effect)指的是因為距離而產生視差的效應,科學家常利用「視差效應」來測量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 計劃有變,新視野號暫時不飛掠73.6億公裡外小天體,等待升級
    有人說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是探索宇宙,不知道你對此怎麼看,反正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為神奇外太空時常讓我們不由得產生無限幻想,腦海時常蹦出這些終極疑問:「我們究竟在什麼位置?」,「外星文明距離我們有多遠?」,「宇宙究竟有多大?」。
  •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
    如今「新視野號」探測器已在太空遨遊9年。作為人類的信使,「新視野號」與它的四個兄擔負的使命雖然相似,但它們從地球出發後,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進發,因此永遠不可能相遇,也不會再繞回太陽系,它們註定要孤獨地旅行一生。
  •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   中新社休斯敦7月14日電 (記者 王歡)耗費9年半光陰,遠航30億英裡,只為和你瞬間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