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位於體表,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屏障功能。正因為如此,皮膚也成為最容易受傷的器官之一,日常生活中的撓抓、磕碰或意外因素都會導致皮膚的損傷。
輕度的皮膚損傷,通過常規的換藥治療和日常護理可以很快痊癒,但也有一部分傷口可能短時間內很難癒合,如果不加以重視,則很可能把小傷口變成大問題,甚至成為終身的遺憾。前些日子,47歲的劉女士(化名)多年未愈的傷口,就被查出演變成了鱗狀細胞癌。
27年前的舊傷檢查後發現變成了癌
劉女士的老家在大山深處,民風淳樸。27年前,剛結婚不到一年的劉女士,遭遇了一次離奇的車禍,一輛機動車的車輪從她的右腳跟處直接碾壓了過去,導致右足跟處皮膚撕裂。司機也是給人打工,家裡也不寬裕,當時稍微出了一點醫藥費也就過去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女士右足跟處的傷口卻一天天不見好,撕裂的皮膚甚至逐漸發黑壞死。不放心之下,她翹著腳到村裡的小診所配點「紫藥水」外塗,在家裡自己換藥。丈夫檢查了她右足的傷口,看著並不大,以為多換換藥,時間長了總會好的。
就這樣,劉女士翹著腳走了27年,這27年裡她生下兒子並把他送進了大學,這個家也逐漸擺脫貧窮開始過上小康生活。2019年底,聽說浙二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專門治療疑難創面,丈夫就帶著劉女士趕了幾個小時的高鐵過來了。
劉女士的傷口在右腳後跟處,大約雞蛋大小的傷口長滿了老化水腫的肉芽。經拍片檢查和病理化驗後,醫生發現她的肉芽下方的跟骨有個巨大的空腔,多年前的車禍傷應該合併了跟骨骨折,而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病理檢查結果提示:右足跟鱗狀細胞癌。
慢性傷口的癌變的機率會隨時間上升
「在排除全身轉移的情況之下,像這樣的複雜惡性潰瘍創面,需要設計出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創面修複方案,既要徹底去除病灶又要儘可能保留肢體功能。」主管醫生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副主任王新剛副主任醫師回憶說,「我們最終設計了『局部潰瘍擴大切除+骨質鑿除+骨水泥填充+逆行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轉移』的手術方案,幫助患者實現了病灶去除和功能重建的治療目標。」
在日常的生產、生活和工作當中,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的急性皮膚損傷非常多見,淺表性的損傷如果能預期癒合一般沒有太大的問題。
如果急性皮膚損傷超過一個月沒有癒合,則轉變為慢性傷口,慢性傷口隨著不癒合時間的延長,癌變的機率會大大上升,處理不及時甚至會導致癌細胞全身擴散,或者截肢等等。
為了不讓小傷口變成大問題,建議及時到專業的傷口治療中心或門診就診,及時採取有效的傷口治療手段,將可能癌變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