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解讀基因奧秘,打開看未來的眼睛:華大基因探秘生命密碼,讓...

2020-12-05 騰訊網

編輯:曉夢

攝影:小鹿老師

劉慈欣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天使時代》。

在小說裡,作者大膽設想了未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通過改變基因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告別飢餓。

我們以糧食、蔬菜、肉類為食,而他們能夠以樹葉為食;

我們直立行走,藉助交通工具到達世界各地,他們卻能長出翅膀代替需要支付金錢的車馬飛機……

但這項技術的應用,卻攪動了世界的格局。

一些國家的代表開始爭論,這項技術誕生的兒童,還能算是人類嗎?

人類對於基因奧秘的探索永無止境。

近一個世紀以來,複製人、變種人這類概念也頻繁出現在流行文化中。

孩子們對基因的好奇心遠遠超出了我們成人的預期。

我們這代家長,都是和孩子共同看著超級英雄的故事長大的。

看看活躍在漫畫書和銀幕上超級英雄,多少好漢都是得益於基因突變的?

蜘蛛俠、綠魔、浩克、神奇四俠、一眾X戰警......他們的超能力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通過改造基因的方式隨意改造自己麼?

對個人而言,如果人能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自己,意味著人能夠在更高的層面趨利避害,能更有力地握住命運的咽喉。

但我們也知道,人類有愛管別人的毛病,當上一代能夠像打遊戲前捏臉一般定製下一代的時候,基因編輯就談不上個人對超我的追求了,而是意味著更具權力者對其他個體的控制。

當人們可以定製下一代的基因時,繁衍和生育就更具氪金意味了。

同一階層的孩子極有可能呈現相同的趨勢,不同族群和階層間的流動性則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滯。

毫無疑問,每個家庭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

只不過當今的不同在於奶粉、補習班和學區房,而未來的區別則更加明碼標價:能免疫多少種疾病、長多高多帥、能活多久。

長此以往,不同家庭背景下出來的孩子將擁有越來越驚人的區別,人類離新型的種姓制度和蜂群社會還遠嗎?

為了帶孩子更深刻了解基因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於書本和表象,我們特別策劃了【基因探秘——一場夢寐以求的科普體驗】華大基因庫一日遊的活動。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國家基因庫一直都非常神秘。

它到底是什麼樣子,能做什麼,做了什麼,外界一直了解不多。

作為中國版的「諾亞方舟」,華大基因庫是打開孩子面向未來的一扇窗戶。

上午,我們參觀華大基因學院的核心展館,由國家認證的基因導師帶著孩子們獲取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為孩子開啟地球基因密碼的大門。

然後參加基因理論講座,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認識生命密碼。

當然,僅僅停留於眼觀耳聞的知識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有動手的實踐。

高難度的基因實驗在導師的指導下並不是問題,孩子們實際體驗了一把提取水果DNA的過程。

科普作家張雨晨不無擔憂地說,擺脫了自然選擇與基因演化的桎梏後,基於知識與信息的全新演化模式,將爆發出人類自身都無法完全適應的力量。

《阿基拉》的核心臺詞說得更直白:「如果阿米巴原蟲擁有了人類的力量,它不會像人類那樣建築,只會把附近的食物全部吃光。」

孩子們未來該如何駕馭科技的力量?

我們這代人無從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又怎麼可能會有明確的答案呢?

人類實在是太年輕了。

要知道寒武紀物種大爆發可是持續了超過2000萬年,地球上才有了大多數現代生物所屬的「門」,而現代人僅僅有20萬年左右的登場歷史。

這麼說來,人類只經歷了宇宙的一瞬,連「少年」都算不上。

的確,這麼多年來,天上既沒有掉下黑色的方尖碑,也沒有使徒來襲,更沒有火花帶閃電之後出現的短髮猛男。

但技術發展給人帶來的不安,在這幾年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我們似乎患上了某種程度的「奇點焦慮」。

比如兩年前的阿法狗和人工智慧,就著實讓不少人對人類命運不寒而慄了一陣。

儘管理智告訴我們,像《銀翼殺手》或者《阿基拉》這樣便捷製造強力人造人(簡直比我們寫字還容易)的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出現。

而這「奇點」就像早尖峰時段的地鐵,貌似該到了卻遲遲未到,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風口吹來吹去。

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讓孩子早點了解未來可能發生的故事,讓他們能夠站在未來看現在。

了解更多「基因探秘」活動

幫孩子開啟看未來的眼睛

相關焦點

  • 解讀基因的 「生命密碼」---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韓文嘉 實習生 蔡敏鈴)昨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他以《四大夢想——基因帶來的福祉》為題,暢談基因,解讀關於基因的「生命密碼」。 「不管是懷孕前、產前、新生兒階段,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來確保這個孩子的健康」,尹燁在演講中介紹,通過基因測試可以檢測胎兒是否健康,通過這一方式,可以為孩子傳遞一份「與生俱來的基因健康」,許他們一個沒有罕見病的未來。 在講座中,針對嘉賓對轉基因的疑惑,尹燁說希望人們不要一提轉基因就害怕。
  • 華大基因牽手華為雲,雲端解密基因奧秘
    雖然電影中探討的基因決定論目前仍是生物學界辯論的主題,但對於基因的「測定」與「解讀」是近些年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一項研究。實際上,人類對於生命科學的熱情從20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提出標誌著生命科學進入了一個新紀元,而電影所設定的那個「未來」,如今卻已然近在咫尺。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華大基因CEO尹燁:基因即因,未來已來
    來源:華夏時報(華大基因CEO尹燁)「今天,我們對於生命科學的認知逐漸走到了一個『可知』、『可控』甚至『可逆』的階段。」12月20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在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以及財經大V頻道主辦,中方信富、鬥牛財經聯合主辦的以「金融業2020:開放與融合」為主題的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暨第十三屆金蟬獎頒獎盛典上,發表了「基因即因,未來已來」的主題演講。
  • 華大基因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據科技日報4月25日消息,華大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華大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張國捷均參與其中。徐訊表示,這一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項目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 | 華大集團:關於生命密碼的微觀敘事
    華大集團相信,這些看似枯燥的鹼基的排序中暗含著生命的密碼。微觀敘事DNA分子中的鹼基排列順序和數量決定了生命體的生老病死,對這些DNA分子進行測序能讓科學家們了解疾病與基因之間的聯繫。這關乎每個人的生命,但同時,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太遙遠了。就像是看著潮汐起伏,卻很難相信眼前的一切與距離我們38萬千米的另一個星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華大基因
    機構介紹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今天,華大之所以能降價來普惠,歸根結底是因為打通了全產業鏈。CG在手,我們不再仰人鼻息,而是勵精圖治,促使整個產業鏈變得可控、有序。事實上,大國重器不應該只有原子彈、「遼寧號」、「北鬥」等,還應該有基因測序儀,因為基因測序儀也是一個掌握著人類生死密碼的核心武器。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中美)的三家公司可以量產臨床級別的基因測序儀,而華大就是其中之一。
  • 華大基因,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基因測序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致力於在人類健康服務事業和科技應用領域的發展。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水稻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彰顯了世界領先的測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 汪建:用基因研究 未來能關掉更多殘障學校
    本次峰會主題為「原力·感知」(Force·Sense),探尋商業發展和技術發展的內在原動力,以及感知VR/AR、人工智慧和智能出行等領域的未來。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發表「基因科技的未來」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基因造人需要討論倫理問題,而基因養豬可以給基因改造生物的未來找到一些新方向。
  • 檢測「天賦基因」快速定位孩子特長,因材施教?基因專家來闢謠
    最近讀到一套童書《趣解生命密碼系列》正好就講到了天賦基因檢測。這套書的作者是華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尹燁。曾主持、參與近百個基因組合作項目,是「非典」和「新冠」科研攻關主要參與者,在《自然》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60餘篇論文。尹燁作為資深基因研究工作者,根據自己的專業從基因出發對天賦基因檢測做了分析。「天賦基因檢測」這種事,從第一次看就隱隱覺得是智商稅。
  • 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 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11月26日,渝北區首地人和街小學第三期「人和講壇」開講,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重慶華大基因總經理張曉平作科普知識講座《基因·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帶領全校師生走進神奇的基因世界。  科普講座:樂知樂問,探尋基因奧秘  你們知道什麼叫基因?什麼是細胞?你們知道生命的奧秘和基因是什麼關係嗎?講課前,張曉平向同學們一連拋出幾個問題,他們立刻被問題所吸引,結合自己所學所知,聯繫著生活中看到的、科普書上了解的,積極思考,踴躍舉手作答。
  • 華大基因要衝擊17個漲停,人人都能長命百歲?
    【1】基因,生命的基本構造,儲存生老病死之奧秘的天書,32億個鹼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包含了人類生命的所有信息。自1909年該詞彙誕生以來,基因始終是人類徵服的終極目標之一。一百年後的今天,基因似乎走出了文學和電影世界,來到普通人面前。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是的,正是基因技術,這項被人類認為最接近上帝之上的生物科技挽救了這個女孩的生命。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遙遠而美好的故事,經過十幾年爆發式的行業增長,基因檢測正越來越成為一項惠及大眾的生物技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2017年7月5日隨著基因檢測龍頭企業:華大基因(300676.SZ)開始IPO招股,基因技術又一次成為風口浪尖的熱點話題。
  • 華大基因業績「奔騰」之後的深謀遠慮
    各國科學家們都在為當年「吹過的牛」而努力著,試圖揭開基因密碼與遺傳性疾病、腫瘤等之間的關係。只是沒想到,基因檢測這樣高深艱澀的科學,會因為一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成為各國人士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理論上說,「火眼實驗室」可以開展幾乎所有的應用級基因檢測服務,是華大基因未來開拓市場的獨門利器。疫情之後,核酸檢測的概念深入人心,未來國內外的各級醫療機構都有望將體外診斷設施作為必選項進行配置,而基因檢測作為分子檢測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自然不可或缺。
  • 南外高級中學承辦第一期「科學閱讀,生命基因」研學活動
    11月23日,南外高中STEM社和植物與環境研究社41名學生前往國家基因庫和華大基因,南山區教科院教育理論部教研員張麗虹全程帶隊參與。  華大基團生命周期表項目負責人孫海陸熱情接待了研學團,他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基因庫對於人類生存以及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作用、三庫兩平臺的內容以及基因"存、讀、寫"的意義。
  • 華大基因王俊:基因技術如何改變人類健康?
    他說,基因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程序,代表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每一個物種都是基因信息的載體。除了物種之外,對個體來講也一樣,每個人的生命程序也不一樣。王俊提到,利用自己的基因預知未來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如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以及腫瘤的個性化治療。
  • 華大基因庫可以參觀嗎?
    華大基因標杆考察——走進華大基因企業參觀華大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基因標杆考察——解讀生命奧妙之行華大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基因科技基賜應用研究體系;旗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負責運營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實現了對美國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的收購及基因測序儀器智造體系國產化。
  • 國家基因庫為什麼會選擇華大基因來承建和運營?
    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向網易科技介紹,「三庫」包括「幹庫」(數位化庫,既基因、蛋白、分子、影像等多組學生物信息資料庫)、「溼庫」(多樣性生物樣本和遺傳資源庫)和活庫(既活體生物庫);「兩平臺」則是基因信息讀取平臺和基因編輯與合成平臺。從功能上看,中國國家基因庫的「三庫兩平臺」定位涵蓋了基因庫基本的功能屬性,並在綜合性上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