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吳三桂為爭奪愛妾陳圓圓,以替明帝復仇為名,出關向滿清借兵,結果引狼入室,反而促成了明朝的滅亡。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留下千古罵名。與此相反,京師淪陷以後的江南各地,湧現出不少精忠報國、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其中首推抗清復明到底、收復失地臺灣的鄭成功。

鄭成功名森,字大木,原籍福建省南安縣。他的生身母親田川氏(鄭氏家譜稱翁氏)是日本人。1645年,南明隆武帝賜其姓朱,改名成功,尊為「國姓爺」。明末清初之際,臺灣被荷蘭侵略者於1642年強佔,臺灣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屢遭血腥鎮壓。鄭成功率領25000人以及數百艘戰艦自金門出發,經澎湖,直取臺灣,前後苦戰8個多月終於收復臺灣,不幸的是鄭成功卻在5個月後一病不起,終年僅39歲。

鄭成功短暫的一生,本應是傳奇性的文學素材,卻因他生在明朝末年,又是抗清英雄,故在其後200多年的滿清時代,無法像關羽、嶽飛、花木蘭等歷史人物那樣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為人傳誦。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日本人對鄭成功這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卻有一種特殊的尊敬感和親近感。
日本的文學人士留下了很多歌頌鄭成功的詩文;鄭成功的母親還是位日本人,至今日本平戶地區還保留了鄭成功兒時的故居;每年鄭成功忌辰那天,還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公祭;相傳鄭成功當年離日回國前親手種植的一株椎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

日本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歌舞伎劇,而且在日本出版界開創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其後,日本連續出版很多取材於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以後,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鍾。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