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混跡野牛群幾十年 充當首領保護牛群安全

2020-12-05 騰訊網

大象在牛群中

西方有句諺語說,大象永遠不會忘記。可是辛巴威的一頭母象似乎忘了自己的大象身份,以為自己是野牛,與野牛結伴閒逛遊戲,並保護它們免受欺負。這頭大象名叫「努祖」,現年46歲。自上個世紀70年代它的父母遭獵殺後,「努祖」就入住辛巴威「伊米爾黑犀牛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當時,保護區內體型較大的動物只有一群野牛,保護區創建者諾曼·特拉弗斯就讓「努祖」和一頭公象與牛群共同生活。當公象去世時,「努祖」已經習慣於混跡在野牛群中。即便後來保護區內有了象群,它也不願意歸隊,寧願擔當牛群統領,擔負起保護者的角色。有一次,一頭小公牛遇襲受傷,「努祖」亦步亦趨,護著小牛進入安全地帶,免受再次襲擊。英國《每日郵報》22日援引保護區所有者朱迪的話報導:「『努祖』是整個保護區的『女王』,但它喜歡和野牛們一起消磨時光。我們曾經多次嘗試讓它融入保護區內的象群,但它很滿足於現狀。」「努祖」和野牛群建立起一套溝通方式,相互之間默契十足,但它從不回應保護區內的象群,也許已經聽不懂象群的「話語」。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相關焦點

  • 野牛的大象女王:母象統治野牛群幾十年
    在巴津布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內,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頭大象從小和野牛群一起生活,最後成了野牛的首領,統治野牛群幾十年。野牛們不僅把恩祖當做家人,當它長大之後還把它當做首領,一頭大象成了一群的野牛的女王。恩祖統治了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牛群幾十年。大象的家庭觀念很強,加上恩祖失而復得的特殊經歷,它非常加珍惜它的野牛們。大象恩祖十分警惕陌生人接近野牛群,因為它受過傷害,它害怕。
  • 雲南西雙版納出現印度野牛群
    西雙版納森林公安供圖中新網昆明5月19日電(繆超 常國軒)記者19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森林公安局獲悉,近日有護林員在西雙版納州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拍攝到有印度野牛群出現,牛群數量在10頭左右。印度野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白肢野牛、野黃牛、白襪子等,分布於中國雲南以及南亞東南亞一帶。
  • 西雙版納:首次用手機拍攝到印度野牛群
    據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納板河保護區派出所消息,5月17號下午5點左右,在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宋鄉大安村委會曼興龍拉村區域附近,納板河保護區護林員劉小昌用手機拍攝到印度野牛群,該牛群在10頭左右。
  • 中國南海唯一有野牛群的島嶼,孤島繁衍300多年,它們來自何方?
    上面這張圖是2016年三沙市政府官網上發布的一張西沙群島東島野牛群的照片筆者認為,2015年《科學畫報》第六期刊載的一篇介紹東島「野牛」的文章中推測的時間比較可信:距沉積層頂部25釐米處所代表的時間正是「野牛」登島的時間。我們對此處保存的種子進行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測得的年齡是距今350±40年。
  • 非洲象國際保護策略再度走到十字路口
    各分布國需要首先因地制宜採取對本國象群最有利的保護方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其他國家保護象群。由此產生的非洲象保護分歧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總體而言,一直存在以東部、中部、西部非洲為代表的一個陣營,特徵是國家數量多、非洲象數量少,希望全非洲能以一致行動,降低執法和管理難度,以此給非洲象帶來最大的保護。
  • 亞洲象vs非洲象
    亞洲象現僅分布於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雲南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喜群居,住所不固定,活動範圍廣,每群數頭、數十頭不等,象群首領是年紀最大的母象,壽命較長,一般可以活到65~70歲。象的皮膚有3釐米左右厚,但是由於毛少對陽光很敏感,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保護它們的皮膚。
  • 非洲象的長牙越來越短甚至消失,這說明了什麼?
    實際上道理很簡單,是因為偷獵者的行為充當了自然選擇的幫手,那些象牙越長的成年個體更容易被偷獵,從而生存繁衍下去的機會相對可能就要低一些,長久以往非洲象的牙可能會越來越短,甚至發展到不長牙的情況。一個專門研究非洲象的動物學家,曾來到莫三比克共和國的一個國家公園,在這個公園裡生活在大量的非洲象,但是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在這個國家公園裡的非洲象,尤其是母象幾乎全部都沒有長牙,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
  • 中國南海最特殊的1個島嶼:島上有野牛群,數量最多時達500多頭
    中國南海最特殊的1個島嶼:島上有野牛群,數量最多時達500多頭。怎麼回事呢?這島叫東島,位於中國南海西沙群島東部,呈長方形,長約2.4千米,寬約1千米米,陸地面積1.7平方公裡,行政上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管轄。
  • 人牛大戰300年,6500萬頭美洲野牛是如何差點被白人滅絕的?
    在歐洲人剛來到美洲時,美洲大陸上約有6500萬頭野牛,最大的牛群寬度達40公裡,寬80公裡。它們在美洲大陸的原野上覓食水草,一邊發出有力的嘶鳴,一邊威風涼地行進。 美洲印第安人是狩獵能手。他們釣魚,也吃野火雞等鳥類,但他們生活中最必需的狩獵動物,就是美洲野牛。
  • 向中國出口非洲象收入用於野生動物保護
    原標題:向中國出口非洲象收入用於野生動物保護   據新華社哈拉雷1月5日電 (記者張玉亮)辛巴威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5日確認,辛巴威去年12月23日向中國出口了35頭非洲象。
  • 非洲象的危急時刻
    聯合行動2010年,非洲國家領導人聯手,史無前例地為保護非洲大象而達成政治聯盟和合作,非洲象行動計劃由此開啟。這一計劃是具有遠見性的,它敦促每一個國家都通過緊密合作來改變非洲象的未來命運。「非洲象保護計劃」的目的在於通過有效的行動和系統性的改變,為非洲象提供未來的生存空間。這對挽救非洲象的危機來說是一次綜合性的、聯合性的行動。「保護計劃」將遏制獵殺大象、禁止象牙非法交易和買賣,並以為非洲象和當地人民提供一個安全和有保障的未來為己任。
  • 美一隻狐狸闖入野牛群,誤被認為是搶食的,遭兩頭野牛聯手驅趕
    而近日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一位名為Jon Albert就拍攝到有趣一幕:一隻狐狸闖入野牛群,誤被認為是搶食的,遭兩頭野牛聯手驅趕。在動物世界中,狐狸是一種食肉動物,但對體型巨大的野牛產生不了威脅,之所以驅趕狐狸,很有可能是這隻狐狸闖入了野牛群的棲息地,為了保護領地,野牛群才驅趕狐狸,又或者野牛群誤以為狐狸是來搶食的,畢竟在雪地,植物食物有限,為了保護食物,遭兩頭野牛聯手驅趕。
  • 海南一海島發現野牛群,來歷至今都是迷,專家:牛糞中有答案?
    海南一海島發現野牛群,來歷至今都是迷,專家:牛糞中有答案?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據了解,這個島嶼便是東島,在東島上生活著成群的野牛,而這些野牛的來歷並不清楚。為了能夠知道這些野牛到底從何而來,專家進行了探測,專家探測後,從牛糞中得到了答案,東島遠離大陸,然而島上卻生活著成群的野牛,為此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這些牛到底是如何到達島上的呢?為此也提出了眾多的疑惑?
  • 盜獵猖獗,非洲象數量急劇減少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前公布的報告,象牙盜獵猖獗導致非洲象數量在2006—2015年期間減少了約20%。過去10年是非洲象盜獵最為猖獗的10年,估計現階段非洲象數量約為41.5萬頭,較2006年減少了11.1萬頭。坦尚尼亞曾經擁有最多的非洲象群,該國2015年的統計稱,2009—2014年期間,該國非洲象從10.9萬頭銳減至4.3萬頭。
  • 世界大象日|關於非洲象你應該了解的一些事實
    一項針對非洲草原象的調查顯示,在過去10年裡,大象的數量在急劇下降,而主要威脅是偷獵。偷獵行為對大象種群造成嚴重損害,導致每年大約有25000頭大象死亡。保護大象,不容遲緩!在非洲,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正在採用「三管齊下」的綜合方法努力保護大象,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繁衍空間,也讓它們更有安全感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如果有足夠安全、健康的棲息地,今天出生的野生非洲象可以活60年以上。
  • 非洲象種群數量驟降 對野生動植物保護需增強國際合作
    1979年到2016年,非洲象種群數量從130萬頭降至41.5萬頭。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18年9月發布的數據,1979年,非洲大陸有130萬頭大象,而截至2016年已經銳減到41.5萬頭。每年死於盜獵的非洲象約為2.5萬頭左右。  由於大象的長牙終生不會脫落,且有三分之一生長在頭部的顱骨內,盜獵者通常會先射殺大象,砍下它們的頭部,再將象牙連根拔出。
  • 為了保護獵物,非洲一海雕竟敢叫囂野牛,鷹爪正面對決牛角!
    近日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中,攝影師Michelle就拍攝到:一隻非洲海雕為了保護鷹爪下的魚獵物,竟敢叫囂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野牛,氣勢果然是猛禽。據攝影師介紹:由於天氣炎熱起來,水源開始變得少,很多動物都往水源附近遷徙,這次的爭鬥,就是在一個河邊,野牛群需要水來降溫,而海雕則需要捕捉水中生物為食,非洲海雕和非洲野牛的爭鬥,實際上也是領地之爭。
  • 淹城動物世界來了6頭非洲象
    動物園的這6頭非洲象是省內首個引進的非洲象種群,整個引進歷程耗時兩年多,實屬不易。  沈魏 張敏  6頭象一天吃70斤食物  上午10點,在淹城野生動物世界大象館內,6頭非洲象正式亮相。  據大象館飼養員介紹,非洲象到園區的這段時間,它們以羊草、苜宿草為主食,也喜歡吃蘋果、胡蘿蔔、香蕉、南瓜、芭蕉、甘蔗等零食,一天約進食70斤的乾糧。  正式展出後,景區還將對非洲象場館進行丰容,增加運動設施、豐富採食方式,給它們提供新玩具,滿足它們活潑好動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