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期文章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國南海諸島中唯一有野牛群的島嶼——東島。
東島屬於西沙群島中的宣德群島,位置處在西沙群島的東北部,距離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興島約33公裡,面積約雖然只有1.55平方公裡,但卻是西沙群島第二大島嶼。
東島的位置
通過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東島上的植被覆蓋非常的好,樹高達5~10米的白避霜花樹等樹種形成了東島原始叢林,這為各類野動物棲息提供了家園。
東島衛星圖
例如,東島上棲息著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鰹鳥以及軍艦鳥等40多種鳥類,數量達數萬隻,東島也因此被稱為「鳥島」。不過,與南海諸島相比,東島最為有趣和特別的地方是,島上原始叢林中還生活著一群神秘的「野牛」。
東島野牛群
上面這張圖是2016年三沙市政府官網上發布的一張西沙群島東島野牛群的照片。從照片可以看到,這些「野牛」的模樣與農家圈養的黃牛相似。
東島叢林中茂盛的草本植物,成為這些「野牛」賴以生存的食物,而且在島嶼東南側有一個月牙形狀的牛塘,雨季時水深可達1米,儘管牛塘中的淡水鹽度較高,但足以為「野牛」提供繁衍生息所必須的水源。
東島牛塘的位置
大家一定會有一個疑問,東島孤懸海外,這些「野牛」是如何出現在島上的呢?從生物演進的角度來說,像野牛這樣的大型動物是很難在一個面積不足2平方公裡的島嶼上獨自完成生命的進化。因此,島外輸入的可能性最大。
實際上,在南海當地也流傳著多種說法。一種是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南徵到西沙時,放牧了一些從大陸運來的黃牛,後來,其它島上的黃牛因環境惡劣逐漸滅絕,唯有東島的黃牛生存至今。與其相似的一種說法是,明朝鄭和下西洋途經西沙群島時,將牛放養到了東島上,逐漸繁殖成群。
東漢馬援
另外一種說法是,1907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兵乘軍艦前往西沙查勘島嶼時,帶去了一些牛在東島上放養,以宣示主權。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二戰」後,針對南越當局常派飛機軍艦闖入西沙群島偵察挑釁,我國海南漁民自發組成「西沙開發隊」,並在東島成立「鳥糞挖掘組」,作為運輸工具的黃牛也被帶到了島上。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
不過,這些說法都沒有權威的史料證實。筆者認為,2015年《科學畫報》第六期刊載的一篇介紹東島「野牛」的文章中推測的時間比較可信:
距沉積層頂部25釐米處所代表的時間正是「野牛」登島的時間。我們對此處保存的種子進行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測得的年齡是距今350±40年。
這篇科普文章提到,2003年,有學者從島上含有牛糞的牛塘中採集沉積柱,通過對牛塘三段式沉積物的研究發現,牛塘在距今1300年前還處於海面以下。在沉積柱頂部大約25釐米處含有大量牛糞、海鳥糞的珊瑚砂沉積。
根據當時的測算得出的時間是,這些「野牛」在大約1653年前後幾十年間開始出現在島上。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知道,「1653年前後幾十年」中國大陸正處在明末清初的動蕩時期,因此,極有可能是躲避戰亂的移民在南遷的過程中,將家養的黃牛帶到了島上。
我國南海諸島
不過,沒有天敵的「野牛」過度繁殖,也造成了島上生態系統的失衡,有數據估計島上牛群最多時約有500頭,而且因長期「近親繁殖」,導致一些「野牛」的體形矮小、瘦弱。
為了讓「野牛」更好地在島上繁衍生息,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駐島人員通過從島外輸入良種黃牛,逐步改良了東島「野牛」的品質。此外,保護「野牛」的同時進行適度的捕殺,維持數量平衡,以利於整個東島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本文參加 ,內容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