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ILC -III介導微生物特異性T細胞「陰性選擇」

2020-12-05 生物谷

2015年4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是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正常狀態下,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在成熟之前就在胸腺中被機體識別並刪除了,這一過程被稱為"克隆刪除"。介導克隆刪除的關鍵是位於胸腺中的表皮細胞與樹突狀細胞,它們表達MHC II,並能夠呈遞自身的抗原物質。一旦有T細胞能夠識別該抗原-MHC II複合體,那麼就會啟動細胞死亡的程序。

然而,腸道微生物特異性的T細胞的產生就變得十分有趣了。首先,腸道微生物攜帶的抗原物質並不是機體的自身抗原,也不會被胸腺中的上皮細胞或樹突狀細胞呈遞,因而不存在胸腺陰性選擇的可能,而正常人卻不會引發嚴重的腸道炎症。特殊情況下,比如IBD(immune bowel disease)患者,它們的腸道部位會產生大量的微生物特異性的效應T細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腸道內的調節性T細胞能夠控制局部的免疫反應,這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因為調節性T細胞能夠特異性抑制效應T細胞的活性。不過有沒有其它的方式存在呢?

 

另外一些研究發現腸道內存在一類III型先天免疫細胞(ILC-III),這類細胞能夠表達MHC-II。遺傳學手段發現如果將ILC-III內部的MHC-II敲除後會導致急劇的腸炎。這一實驗結果暗示ILC-III的抗原呈遞能力對於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的作用。

 

最近,來自cornell 大學的Gregory F. Sonnenberg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

 

首先他們發現CCR6+ ILC-III是腸繫膜等腸道淋巴結中豐度很高的ILC類型的細胞。之後,他們比較了野生型小鼠與CIITA-/-小鼠的ILC-III內部MHC-II的表達量,證明了MHC-II在其中的表達依賴於上遊信號分子CIITA。CIITA在小鼠中的表達依賴於多種不同的啟動子,包括p-II,p-III,p-IV。作者通過遺傳學手段證明ILC-III中MHC-II的表達依賴於p-IV,這與B細胞以及樹突狀細胞是不同的。

 

之後,作者重複了之前的工作,他們比較了野生型小鼠與ILC-III特異性MHC-II-/-小鼠腸道T細胞的激活情況。結果顯示:缺失突變體小鼠效應T細胞數量明顯低於野生型小鼠,然而天然T細胞以及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沒有明顯差異。另外,作者發現突變體小鼠體內的效應T細胞能夠對糞便中的抗原產生反應,而對自身的抗原沒有反應。這一結果暗示了ILC-III確實存在調節腸道T細胞活性的能力,而這一能力是由其抗原呈遞能力決定的。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觀點,作者將上述ILC-III特異性MHC-II-/-小鼠與梭狀芽胞桿菌CBir1特異性TCR轉基因小鼠進行雜交獲得了"雙轉"小鼠。實驗結果顯示,ILC-III內部MHC-II的缺失並不影響胸腺中CBir1特異性T細胞的成熟,然而在腸道附近淋巴結中特異性T細胞的數量相對於對照組明顯增多。為了證明上述效應與腸道微生物相關,作者平行地雜交獲得了ILC-III特異性MHC-II-/-小鼠與OT-II小鼠的"雙轉II號"小鼠。結果顯示:OT-II特異性T細胞在胸腺以及腸道附近淋巴結中的熟練相對於野生型均沒有變化。由於OT-II並不會受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而CBir1可以,所以這一實驗證明了ILC-III的抗原呈遞選擇性與效應。

 

為了在體內證明ILC-III對細菌特異性T細胞的調節作用,作者構建了只在ILC-III中有MHC-II表達的小鼠。由於這一類小鼠系統性缺乏MHC-II,體內的T細胞基本不發育,所以只能通過移植的手段將CBir1特異性T細胞轉移到該轉基因小鼠體內,同樣,作為對照,CBir1特異性T細胞也轉入了野生型小鼠體內。結果顯示,在野生小鼠體內,該天然T細胞出現明顯的增殖(CFSE標記法),然而,在完全缺乏MHC-II的小鼠以及只有在ILC-III中表達MHC-II的小鼠體內這一增殖與分化的效應變得很弱。之後,作者將CBir1T細胞進行體外激活,然後把激活後的T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結果顯示:相對於野生型,轉基因小鼠腸道附近淋巴結中效應T細胞的數量與比例均明顯下降。

 

那麼這一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作者猜測可能是由於發生了遷移,細胞增殖減慢或者是發生了細胞死亡。然而,實驗結果顯示這部分移植後的細胞並不會富集在其它淋巴器官,同時他們的增殖能力也沒有明顯減弱。為了研究這一問題,作者進行了體外的ILC-III與T細胞的共培養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在有ILC-III存在的情形下T細胞的數量確實會減少,而這一效應能夠被MHC-II中和性抗體阻斷。之後,作者發現了共培養條件下caspase-3的激活以及Annexin-5陽性細胞的增多,標誌著細胞凋亡事件的發生。

 

這一事件與胸腺中發生的"陰性選擇"十分相像。在胸腺陰性選擇中,自身特異性T細胞的凋亡伴隨著NUR77的表達與bim的上調。有趣的是,作者在共培養實驗中發現了相同的現象。而且Bim的上調對於T細胞的凋亡十分重要。進一步發現,該凋亡事件的發生不僅依賴於MHC-II與TCR的相互作用,也依賴共刺激分子,但是作者發現死亡受體FAS並不參與這一過程。

 

有研究認為細胞凋亡也受到細胞因子影響,作者傾向於贊同這一觀點。與此相符,實驗發現共培養的細胞凋亡事件可以被人為加入IL-2所緩解。

 

最後,作者希望了解在患有腸炎(IBD,克羅恩病等)的患者中是否這一機制受到破壞。通過分析病人的樣本,作者發現病人腸道組織中ILC表面MHC-II的表達量受到明顯抑制,尤其是ILC-III。之後,作者發現了ILC-III的MHC-II表達量與IL-17的數量以及腸道的微生物特異性抗體含量存在明顯的反向相關性。

 

綜上,作者提出了腸道ILC-III型細胞能夠通過抗原呈遞的方式介導類似於"陰性選擇"的過程來控制腸道的免疫反應,而在IBD等患者中這一機制受到了破壞。(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PMC:

 

PMID: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mediate intestinal selection of commensal bacteria-specific CD4+ T cells

 

Matthew R. Hepworth, Thomas C. Fung, Samuel H. Masur, Judith R. Kelsen, Fiona M. McConnell, Juan Dubrot, David R. Withers, Stephanie Hugues, Michael A. Farrar, Walter Reith, Gérard Eberl, Robert N. Baldassano, Terri M. Laufer, Charles O. Elson, Gregory F. Sonnenberg

 

Inflammatory CD4+ T cell responses to self or commensal bacteria underlie the pathogenesis of autoimmunity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respectively. While selection of self-specific T cells in the thymus limits responses to mammalian tissue antigens, the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selection of commensal bacteria-specific T cell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3)-intrinsic express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 (MHCII) is regulated similarly to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and that MHCII+ ILC3s directly induce cell death of activated commensal bacteria-specific T cells. Further, MHCII on colonic ILC3s was reduced in pediatric IBD patients.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fine a selection pathway for commensal bacteria-specific CD4+ T cells in the intestine and suggest that this process is dysregulated in human IBD.

 

相關焦點

  • Nat Immunol:蛋白酶體介導CD8 T細胞胸腺選擇過程
    2016年7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T細胞發育過程,不成熟的胸腺細胞通過TCR基因的重排產生多種不同的受體儲藏庫。之後,免疫系統通過陽性選擇過程挑選有用的受體類型,並通過陰性選擇的過程將有害的自體免疫性受體排除出最終的受體庫中。
  • 幹細胞樣CD8 T細胞介導抗腫瘤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
    幹細胞樣CD8 T細胞介導抗腫瘤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3:1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Steven A.
  • Science:揭示人體組織中細胞類型特異性QTL
    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通過測量大塊組織(bulk tissue)樣本的基因表達來進行的,從而掩蓋了基因調控效應的細胞特異性,進而限制了它們的功能解釋。鑑定具有活性QTL的細胞類型將是揭示導致複雜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的關鍵。最近的研究展示了通過使用細胞類型比例的計算估計,從大塊組織RNA測序數據中識別細胞類型特異性QTL的可行性。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方法只應用於有限數量的細胞類型和組織。
  • Science:Treg細胞,細胞療法的下一個風口
    在過去的十年中,效應T細胞被設計為表達高度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或識別腫瘤抗原的特異性T細胞受體(TCR),這些已經被證明是高效的過繼細胞療法(ACTs),因此徹底改變了某些癌症的治療方式。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因此,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可能是環境依賴性的。顆粒酶家族在人類中包括5個成員:顆粒酶A(GZMA)、顆粒酶B(GZMB)、顆粒酶H(GZMH)、顆粒酶K(GZMK)和顆粒酶M(GZMM),而在小鼠中包括11個成員,每個成員都具有它自己的底物特異性。人們對顆粒酶的研究已有30多年了,主要的關注點是兩個大量存在的成員(GZMA和GZMB)及其在殺死癌細胞中的作用。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日本富山大學的Kaoru Inokuchi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synapse-specific plasticity)代表著特定的記憶實體,而且特定的印跡細胞集合之間的突觸可塑性對信息儲存來說是非常充足的而又至關重要的。
  • Science:揭示人體組織中細胞類型特異性QTL
    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通過測量大塊組織(bulk tissue)樣本的基因表達來進行的,從而掩蓋了基因調控效應的細胞特異性,進而限制了它們的功能解釋。鑑定具有活性QTL的細胞類型將是揭示導致複雜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的關鍵。最近的研究展示了通過使用細胞類型比例的計算估計,從大塊組織RNA測序數據中識別細胞類型特異性QTL的可行性。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方法只應用於有限數量的細胞類型和組織。
  • 如何利用細胞表面標誌分離純化細胞_中科博生
    目前,抗體介導的細胞分離技術主要有:抗體/補體介導細胞溶瘤法、流式細胞儀細胞分選法、平面黏附分離法、免疫磁珠分離法等。從抗體介號技術獲得細胞的角度看,又可分為陽性細胞選擇法和陰性細胞選擇法。擬從混眾細胞群體中獲得表達與抗體相應膜抗原的細胞群,稱為陽性細胞選擇法;反之擬除去表達與抗體相應膜抗原的細胞,而收集其餘的細胞群體,稱為陰性細胞深擇法。
  •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12:46:17 美國匹茲堡大學Fadi G. Lakkis、Martin H.
  • 抗感染免疫—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因素主要有機體的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與膜結合受體、炎症反應、NK細胞、吞噬細胞等。
  • 血細胞化學染色,特異性NAS—DCE和非特異性NSE
    一、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特異性NAS—DCE)特異性乙酸只出現在粒細胞中,以中性粒為主,酶活性不隨細胞的成熟而增強,較過pox更具特異性嗜鹼粒呈陽性,早幼粒——中幼粒陽性>臨床意義:①急粒:NAS—DCE陽性 ②急單:NAS—DCE陰性③急粒單:NAS—DCE陽性二、∝—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和氯化鈉抑制實驗(非特異性NSE)正常血細胞非特異性酯酶染色: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2021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院士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Paul R.通過結構生物學手段,分別解析了1G5.3跟DENV-2及ZIKV NS1的複合物結構,發現其結合在NS1 C端 β梯形結構域的頂端,因此既能結合NS1二聚體,也能結合分泌到細胞外的NS1六聚體(圖1)。
  • Science:全文解讀!我國曹雪濤課題組揭示m6A介導的細胞代謝重編程...
    在病毒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由m6A修飾介導的細胞代謝重編程尚不清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探究mRNA修飾m6A在宿主對病毒感染作出的反應中的作用,來自中國北京協和醫學院、南開大學、西湖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和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檢測了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中的m6A水平。
  • 證據表明,細胞介導免疫和體液免疫是針對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部分
    一般地說, 不同的抗原物質具不同的表位,故各具特異性;但有時某一表位也會出現在不同的抗原上,稱為共同表位,帶有共同表位的抗原互稱共同抗原。擁有共同抗原在自然界、尤其在微生物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存在於同一種屬或近緣種屬中稱為類屬抗原,存在於遠緣不同種屬中則稱為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eantigen)。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一經鑑定,這些抗原靶標將被加載到NexImmune的AIM納米顆粒上,以擴增抗原特異性CD8 + T細胞,並在臨床前模型中評估其抗腫瘤效力,腫瘤特異性殺傷和反應持久性。此外,該研究計劃旨在進一步了解腫瘤逃逸的不同機制,例如由於免疫壓力導致的腫瘤抗原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下調。
  • IgE陰性 還是過敏嗎?
    儘管過敏性疾病的定義為一組主要由IgE依賴機制介導的疾病,不過可以肯定地說,這項統計中絕大多數人沒有進行IgE檢測。過敏的常規診斷程序為:病史和體徵,然後用過敏源提取物進行皮試、斑貼試驗和特異性IgE檢測。
  • ...8/19促進抗原特異性的效應/記憶T細胞轉化為表達Foxp3的Treg細胞
    2019年11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表達Foxp3轉錄因子的調節性T細胞(Treg)在抑制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內的過度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一種有前景的抑制有害免疫反應(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的方法是將介導疾病的T細胞轉化為免疫抑制性的Treg細胞。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微生物群誘導的Treg細胞表達核激素受體RORγt,並沿著一條通向Th17細胞的途徑分化。相反,在Treg細胞中不存在RORγt的情況下,表達GATA-3的Treg細胞和常規Th2細胞會擴增,並且與Th2相關的病理會加劇。
  • 比CAR-T和TCR-T更有優勢的TAC療法橫空出世
    TAC技術是一種通過選擇天然T細胞受體(TCR)來遺傳修飾T細胞並將這些T細胞重定向至靶向癌抗原的新方法。TAC01-CD19是Triumvira針對實體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幾個TAC計劃的主要計劃。
  •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作用和研究
    功能:特異性識別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複合物,可通過脫顆粒釋放穿孔素和顆粒,直接殺傷胞內病原體(病毒和某些胞內寄生菌)感染細胞及腫瘤細胞等靶細胞。 特點:抗原(Ag)特異性、MHC限制性、可連續殺傷。